蔡运磊
近日,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将把欧洲超级工厂设在德国柏林。这次直接进军“汽车王国”德国,意义不言而喻。在一些德国人看来,特斯拉单枪匹马杀入德国,“踢场子”的意味更浓。但匪夷所思的是,德国政府居然表示,如果歐盟同意,德国将给特斯拉工厂提供3亿欧元的补贴。
事出必有因。特斯拉进入德国,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首先,鉴于世贸组织已为美国征收欧盟汽车高关税开了“绿灯”,此时德国看似“引狼入室”,实则企图让特朗普政府“投鼠忌器”—若美方坚持以高关税削弱德国车在美竞争优势,则德国和欧盟必将报复,这样的话特斯拉对欧出口将受到打击,会进一步将产能转移到德国,使美国电动车产业“空心化”。
其次,美国人确实垂涎德国汽车工业已久。特斯拉目前的产能瓶颈,部分来源于缺乏整车量产和工艺整合能力,装配时间远远落后于传统车企。为了补足短板,马斯克在2017年买下位于德国艾弗尔的格罗曼机械制造公司后,立即将之更名为“格罗曼自动化公司”,不仅将其定位为特斯拉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供应商,而且获得了一批优秀的德国工程师。坊间人士评论格罗曼公司是“一家顶尖公司、一颗真正的宝石”,但马斯克知道“德国还有很多东西”。
再次,德国汽车工业也是“咎由自取”。德国汽车工业举世闻名,但并非毫无问题。
危机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已显现。德国彼时失去了在消费电子行业的领先地位,之后引发了连锁反应,无法在电信技术、计算机、消费电子(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新兴领域站稳脚跟。多年来,德国几乎没有出现上规模的新企业。西门子、蒂森克虏伯、各汽车制造商或德意志银行等现有的领军企业,已有100岁甚至更大的年纪了。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汽车业陷入“维特之烦恼”也并不令人意外。如持续被柴油车尾气排放丑闻纠缠的大众、因排放不合格被处以8.7亿欧元罚款的戴姆勒、为削减成本大幅裁员的宝马等等,都使“德国制造”在国际汽车市场口碑走弱。在对美、对华销量双跌的背景下,今年从德国生产线下线的汽车数量暴跌12%,出口下滑14%。今年9月参加法兰克福车展的参展商锐减,参观人数更是比上年减少了1/3。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德国非但没有与时俱进,反而日渐保守,比国际前沿水平落后5~8年。在自动驾驶、智慧汽车、全新移动出行等领域,颠覆性运行模式的后台,几乎完全在美国和中国发展。
此时特斯拉的出现,就像一条鲶鱼,将使德国汽车工业昏昏欲睡的“沙丁鱼”们紧张起来,从而保持生命力。据报道,新的特斯拉欧洲超级工厂计划投资40亿欧元,年产车约15万辆。投产初期,柏林工厂将招聘约3000名员工,此后逐步增至7000人。
英国鱼雷专家罗伯特·怀特黑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特斯拉已成为欧洲中高端车型竞争中最强劲的对手和“最完美的鲶鱼”。如果德国人连承认错误的决心都没有,那也就关闭了改过自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