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海报
“今不如昔”,这是科幻电影迷的一个普遍感受。
技术更先进了,视觉效果更逼真了,但是,从前那种“震撼人心”的感觉消失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今天的我们一直活在持续不断的视觉轰炸、概念轰炸之中,“震撼”的阈值早已被拉高。
但也有可能是,今天的科幻电影放弃了乌托邦式的想象、反乌托邦式的批判,专注于“螺蛳壳里做道场”。
这也是“星球大战”近几部续集被称“鸡肋”的原因。随着第七部《原力觉醒》、第八部《最后的绝地武士》“备受争议”,最新一部《天行者崛起》也让人提不起兴趣。
时移世易,“星球大战”的商业气息已经压过了过去卢卡斯那种少年意气的“作者式”冲动,成为力保票房、咖位和企图讨好所有观众的爆米花电影—这是一切科幻电影爱好者所不愿看到的。
本来,科幻电影中包含了各式各样的光谱。如果说塔可夫斯基和库布里克,以及后来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为其增加了哲学性的反思,那么“星球大战”则突出了英雄成长、宇宙历险的神话气息,而“银翼杀手”更像是黑色电影的科幻变种,主人公在暧昧和犹疑中迷失。同时,一系列B级制作的异军突起,极大地开发了想象力的边缘地带。
但是,到了21世纪,光谱急剧收窄。如《第九区》《星际穿越》《盗梦空间》《地心引力》《火星救援》《降临》等,都在“细节真实”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火星上如何种植土豆;外星人来了,人类用什么语言能够与之交流?
這种事无巨细的“真实”,是科幻电影的表现形式,还是它的唯一内涵?当越来越多的科幻诉诸“微观”的现实逻辑,是不是意味着创作者已经丧失了应有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