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瞄准“贪吃”的恶性肿瘤

2019-12-12 06:10李澄
祝您健康 2019年12期
关键词:白蚁断层葡萄糖

李澄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叫作PET-CT的影像检查技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究竟什么是PET-CT?它其实是PET与CT的结合,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的缩写,大家都称其为“派特”,是一种先进的核医学影像技术;CT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是一种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的X线断层成像技术。将这两种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同一台设备上,并把不同性质的图像进行同机融合显示,就形成了PET-CT。

工作原理:瞄准体内的“贪吃蛇” 

众所周知,葡萄糖是人体细胞(包括肿瘤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与正常细胞不同的是,恶性肿瘤细胞是人体内的“贪吃蛇”,它的代谢活性极高,可“掠夺”体内营养,因此,恶性肿瘤摄取的葡萄糖远远高于其他正常組织。

正是基于这一特性,临床上使用一种叫作18F-FDG(氟代脱氧葡萄糖)的物质,将其作为示踪剂注射到体内后,它们会聚集在“吃糖”较多的肿瘤等病变组织处,这样就会在检查的图像上呈现出与正常组织不同的浓聚团,医生分析浓聚团的图像与参数,便可对肿瘤的良恶倾向做出判定。

此外,将CT与PET的信息叠加到一起,以经典解剖影像作为参照,可显著提升病灶定位的准确性。如果把病灶比喻成白蚁,那么PET-CT的显像就好像一个针对白蚁的GPS追踪器,那个酷爱“吃糖”的白蚁能第一个被发现。

PET-CT并非“查癌神器”

全身PET-CT在检查肿瘤方面的应用占其临床应用的90%以上,主要用于肿瘤筛查,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分期、随访,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及恶性肿瘤转移灶,以及对不明原因的发热等疑难杂症进行辅助诊断。

很多人认为PET-CT是“查癌神器”,但事实上,PET-CT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做PET-CT检查时,医生还会根据个体情况,建议患者进一步做超声、CT、磁共振等检查,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得出正确的诊断。

PET-CT检查安全吗

美国核医学物理学专家Dr. Kai Lee对辐射剂量学有深入研究,他分析了美国的相关统计数据后认为,一个人一生中患癌症的概率为38.4%,暴露于辐射后,癌症发展的潜伏期约为20~30年。因此,一个人在PET-CT 扫描后罹患癌症的额外风险是微不足道的。

事实上,如果由于害怕辐射而拒绝接受PET-CT 检查,让疾病或癌症在没有得到诊断或治疗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其风险远远大于多年后患癌的风险。

若是糖尿病患者,或平日血糖偏高的人群,以及正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的人群,检查前请务必告知医生,以利于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

(程守勤、王    强、刘加成    整理)

(编辑    林    妙)

(投稿邮箱:3231794583@qq.com)

猜你喜欢
白蚁断层葡萄糖
葡萄糖漫反射三级近红外光谱研究
糖耐量试验对葡萄糖用量的要求
葡萄糖对Lactobacillus casei KDL22发酵及贮藏性能的影响
白蚁监控技术(IPM)在水库大坝白蚁防治中的应用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
断层破碎带压裂注浆加固技术
关于锚注技术在煤巷掘进过断层的应用思考
断层带常用钻进施工工艺
延缓断层处套管损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