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真实军力对比

2019-12-12 06:10朱晓明胡博
领导文萃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个师华野淮海战役

朱晓明 胡博

1948年,一场几乎可以说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会战——淮海战役爆发了。从这一年的11月6日起,至1949年1月10日止,这次历经66天的、堪称中国近代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会战以国民党军队的惨败告终。经此一战,国民党军队精锐尽失,再也无力抵御解放军的攻势。

长久以来,关于国共双方的参战兵力多以国民党军80万败于解放军60万一说最为常见,然而国民党方面却认为自己是以40万兵力“在无后续补给状况下苦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想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搞清楚到底有多少部队参战。

解放军有多少兵力

先说解放军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进行淮海战役,特地成立了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对参战部队实施统一指挥,其参战部队则由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军区和中原军区为主要的部队联合作战。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参战有3个兵团15个纵队(军)40个师(旅),计36万余人;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参战有7个纵队19个旅,计15万人;华东和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参战有7个独立旅、数十个军分区,计9万余人。

在这些部队中,属华东野战军部队实力最为雄厚,多数纵队的兵力在25000人左右,成为淮海战役中承担主要歼敌任务的主力。据战后统计,华野歼敌44万余人,占全部战绩的79%。

第1兵团(又称粟裕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下辖第1、3、4、6、8、10纵队,计6个纵队15个师,是华野所辖各部中战斗力最强的兵团,华野“六大主力”纵队,有5个隶属该兵团,囊括了粟裕全部嫡系,即所谓“叶王陶”部队(1纵司令员叶飞、6纵司令员王必成、4纵司令员陶勇),擅长运动战和打穿插,战果最大。据战后统计,1纵歼敌38830人;4纵歼敌最多,达72863人,并生俘杜聿明,5纵歼敌30154人。此外,3纵擅长攻坚,8纵攻守兼备,10纵长于阻击。

第2兵团(又称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属于强弱结合,主力中坚是聂凤智的9纵,战斗力强,完成任务坚决,发挥作用大。据战后统计,9纵歼敌56492人,俘虏5个军长。

第4兵团(又称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政委陈丕显)的基础均为新四军部队,此前作为一支偏师,主战华中敌后,策应山东和中原战场。

中原野战军有4个纵队在此前经历过艰苦的挺进和坚持大别山斗争,损耗极大,重武器基本损失,人员不充实,但士气尚高。经过豫西休整和数次战役缴获补充。

综上所述,解放军参战兵力计有3个兵团22个纵队(军)约66个师(旅)60万人,这也是当时华野和中野的全部家底。

纸面上的实力与实际有差距

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方面负指挥之责的是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据称战前辖8个兵团(绥靖区)31个军78个师又17个独立团、一个空军大队。此外在会战期间,又成立了3个军7个师。因此累计参战番号达到了34个军86个师。如从账面上来看,上述国民党军队的总和加在一起还真有80万。可事实上,真正参战的部队并非如此。

在徐州“剿总”内,刘峙虽然为总司令,但实际担负作战指挥之责的则是副总司令杜聿明,其他几位副总司令则都有实际部队需要指挥,仅是空挂副职之名。在徐州“剿总”指挥的这些部队中,以第2兵团和第12兵团最具战斗力,这也是整个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所依赖的两支攻坚和救火部队。

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下辖第5、12、70、72、74军,计5个军14个师又一个独立骑兵旅。这个兵团中,第5军和第74军位列国民党军队中的“五大主力”,第70军为第5军扩编出来的部队,3个军的战斗力都属上乘,尤以第5军为最。然而第5军所属第45师由伪军新近改编而来,第12军和第72军分属东北军和川军,都是由曾经几乎被歼灭的残部整顿而来,这使第2兵團在执行任务时,战斗力大打折扣。

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下辖第10、14、18、85军,计4个军12个师。这个兵团中,第18军位列国民党军队中的“五大主力”,第10军为第18军扩编出来的部队,第14军和第85军也都是中央军精锐。然而第12兵团实际可以依靠的只有第10军和第18军,第14军名为一军,实际所属第303师并未参战,第10师和第85师则又都有一个团留守武汉。也就是说,第14军这个三师制甲种军,真正参战的只有四个团,连一半兵力都没有。

与前述两个兵团相比,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是开战之初编制最大的一个兵团,但实际内部派系繁杂。第6兵团(司令官李延年)和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同属中央军,两个兵团的实际参战兵力合计约为10万余人。

第16兵团(司令官孙元良)辖两个军4个师,属川军,作为中央军出身的孙元良虽有其叔孙震的支持,但对兵团的实际掌控并不牢固,其参战兵力合计约为8万余人。

上述各部如再加上徐州“剿总”直属部队、联勤部队、空军部队等,以及其他如交通警察部队、护路部队,以及各地保安部队等,总计可达到80万,但在实际上,第6兵团一部、第1绥靖区大部并未参战,第3绥靖区开战即起义(战役中后期又有不少部队起义、投诚,成为解放军的补充),联勤部队又非野战部队,所以在国民党方面始终认为徐州“剿总”实际真正可用的作战兵力仅约40余万人,而非80万。

此消彼长:解放军越打越多   

解放军是不是在战役期间一直保持60万兵力呢?答案是否定的。

淮海战役中、后期,解放军的纵队和师(旅)的总数量基本无变化,但部队的实力却有较大增强。66天中,各军区共为前线升级补充了10万以上新兵。

如华野所属两广纵队,战役前原有5513人,战役后统计的各类减员人数有2585人,但战役以来的增加人数则有3148人。这里面,增加的人数多为主力纵队调拨的解放区新兵,达2832人。截至1949年1月15日,该纵现有人数为6076人。更厉害的是解放军的“即俘、即补、即教、即战”。快的话,上午才俘虏的国民党兵,下午就编进连队拿起枪战斗,这使部队在伤亡较大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强大的作战能力。华野4纵12师,在战役开始时共有7697人,战役中伤亡3830人,占原有总人数的50%,但战后,这个师则拥有10505人。国民党军队越打越少,又无士兵可以补充,解放军却越打越多,淮海战役第一、第二阶段中俘虏的国民党军10余万人,大多数都及时补入了解放军部队,成为除地方武装升级外的最主要的兵员补充途径。

粟裕曾说:“淮海战役开始,华野为36.9万人,战役过程中伤亡10.5万人,战役结束时达到55.1万人,这中间除整补了几个地方团外,补进的主要是解放战士。”同样,战后中野部队中的俘虏成分也普遍达到60%左右。1949年2月,中央军委作战部整理淮海战役战史材料,形成一个《淮海战役概况》,该概况中在对解放军兵力描述上,明确讲道:“我集中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及中原、华东、华北等地区之地方军各一部,共100万以上的强大兵力,于1948年11月7日在徐、蚌地区发动了巨大规模的淮海战役。”这个“100万以上”应该是在统计兵力时,将华东野战军(36万)、华东军区(30万)、中原野战军(15万)、中原军区(20万)全部都计算在内了。因此,由于统计时间和统计标准的不同及出于宣传的考虑,将解放军在战役之初的总兵力和国民党军在战役期间累次投入的兵力总和进行了错时对比,得出了60万打胜80万的结论。

(摘自《读书文摘》)

猜你喜欢
个师华野淮海战役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的艰难转折
——从“七月分兵”到沙土集战役
华野燃气海外上市圈钱“疑云”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华野“大矿地会议”地名应为大荒地
“他值5个师”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①(1949年1月20日)
谈淮海战役的演变
到中央去的沿途见闻——在华野濮阳会议团以上干部会上的讲话(1948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