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11日文章,原题:遇上一位“拆二代” 载我到机场的滴滴师傅小张是个80后上海人。两个多月前,他家在城隍庙附近的一套老房子刚办完动迁手续,不足25平方米的房子得到400多万元(人民币)拆迁赔偿,相当于每平方米16万元。他父亲大约20年前买下这套老房子时只花了1万元。这个回报率令人震惊。拆迁致富的故事以前在媒体上看过不少,但听当事人亲口叙述这样的造富神话,还是让人有种既现实又难以置信的唏嘘。“拆二代”在中国是个特殊群体,形容继承父母或祖上房地产、遇上拆迁后一夜暴富的年轻人。眼前这名穿着普通的司机师傅,显然是暴富后依然过着低调生活的“拆二代”。
很多年前到中国工作的同事曾告诉我,她常碰到拆迁维权的事。但这些年中国人对拆迁的态度早已发生变化,很多人盼望“拆”字能写在自家房子的外墙上,围绕拆迁的舆论焦点也从暴力拆迁的悲情,转化为拆迁造富的传奇。
拆迁是城市发展的必经过程。老城需改造,为“让路者”做出的牺牲提供合理补偿,甚至是作为城镇化发展红利的分配,并无可厚非。但过度丰厚的赔偿,也让拆迁成为快速积累财富、实现阶层跃升的捷径。拆迁的“中彩”效应与中国房地产市场这些年的火爆脱不了关系。有人这样形容中国式拆迁产业链:“地方政府得到数额庞大的卖地收入,开发商谋取房地产暴利,炒房者赚得巨额投机收益,只不过留给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是羡慕嫉妒恨。”
中国社会对拆迁致富的观感普遍是负面的,“拆二代”更是个不太讨喜的群体,甚至被贴上“不劳而获”的标签。人们对拆迁致富的心态也很复杂,当中既有对补偿款不合理的不平,也不乏“为何不是我”的咬牙恨。拆出经验的小张不讳言,中国大规模拆迁模式正在改变,政府和开发商越来越不舍得在拆迁上花大钱。他家还有一套老房子,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等到下一次拆迁。▲
(作者杨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