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整合设计与特殊教育空间的关联性探析

2019-12-12 17:42:51卢美君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流行色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室内空间设计者空间设计

卢美君(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1987年,在荷兰的修道院的人工设计场所衍生出建立在多感官体验与刺激基础上的室内环境设计理念,并由此流传到英国而被应用于特殊教育当中,这种室内空间的设计理念也被命名为“多感官环境”。具体运用在特殊教育环境的改造中,设计者依据空间环境对感官失调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以及触觉等进行多层次感官的刺激,借助室内的色调以及器材配置等设施来完成学生的多感官训练工作。这一理念在现代特殊教育中对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减少先天性缺陷带来的心理自卑等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多感官整合理论及特征

现阶段,“多感官环境”的创设大多数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训练相挂钩,遵循的理念是多感官整合理论,即人脑是通过不同感官通道接受外界信息的,并没有将世界感知为支离破碎的图像、声音等,而是将同一感官通道内的不同信息和不同感官通道的不同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整体的知觉。①而在传统的空间设计中,设计者们更多追求的是视觉上的满足,忽视了人在其它器官上的感知作用,在信息的获得与传播过程中受到明显的局限作用。因此多感官整合理念在特殊教育中对教学空间的环境具有明显的优化作用与功能。具体来讲,感官与环境的协调是主要目标,体现出的特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外在的刺激性

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作用于感官的反映,与感知同时发生,同时又是感觉的基础。感觉具有适应能力和补偿能力,这种能力与外界环境的刺激作用有直接关系。在特殊教育的学生中,生理和心理由于病变造成某一器官功能失常, “多感官环境” 设计者会依据特殊群体的具体问题对外界环境进行颜色、器械以及其他物品的配置,使感官受到刺激或者对有缺陷的感觉进行加强,促使特殊教育的学生从无法获取信息的感觉能够获得基本信息,以达到心灵治愈的目的。可以说,这是通过外在环境刺激与体验为特殊对象营造独有社群文化的空间设计。

2.内在的治疗性

“多感官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处于边缘化的特殊对象能够在空间感知中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放,而这也恰恰是多感官整合理论与特殊教育空间联系起来的本质。具体来讲,在现代化的特殊教育学校室内与室外空间中,环境的创设者们通常会依据残疾人士的需求融入带有规律条纹的砖瓦、庭院的花香以及轻缓的音乐等“空间标识物”,从而使得处于环境的受众能够在感官获取信息之后能够得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二、行为需求:多感官特殊教育空间设计的本意

特殊教育对象通常情境下是因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的生理或心理缺陷而被寄送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一类群体,其在自我价值的情感认知以及社会交际的层次需求经常也会因为身体或心理机能的障碍而受到客观条件的阻碍,因而,特殊教育空间的设计正是为了满足残疾学生的行为需求特质来进行景观交互构建的。

在集体逻辑中,特殊教育受众与普通的受教育群体一样,都具有对知识与人际交往的渴望,其“特殊行为需求” 脱离不开与生俱来的社会性质。因此,多感官教育环境的设计更多的是迎合了残疾学生的层次需求,使其在情感认知上对自己所存在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除此之外,特殊的行为需求决定了特殊的空间设计,这是在意识形态层次对特殊教育环境的现实要求。具体到教学空间的整体布局上来谈。在特殊教育学校,环境设计者需要对室内教育空间的功能以及器械配置作出合理的规划与界定,使得各项功能区优化配置与组合,从而保证教育空间的连续与动态融合。比如,多感官观训练室内可以选择浅色系的大理石墙面,然后分别配上荧光窗帘、音乐跳跃垫、互动触觉强、嗅觉游戏板等多感官训练的配套装置,促使学生能够在游戏过程中感知到外界无形的体验与刺激。

总得来说,行为主体的举止特征决定着多感官教学空间环境的优化组合。如在缺陷学生的康复训练中,教师可从多元化的器械组装来加强空间环境的硬件建设,使空间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互动与参与元素,从而激发孤独症学生内在的心理诉求,从而在多感官训练中使学生达到自我激励的正面效应。而且,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是独立且具有潜在能力的群体,因此,空间氛围的设计应当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让学生在室内教学空间内自发地去探索,充分调动自己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从而提高其对感知觉的协调操作能力。

三、景观交互:多感官特殊教育空间设计的形式

景观交互设计是基于行为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层次来搭建的人与环境的关联系统。这是一种动态的设计形式,通过配置空间物质环境来实现行为主体与周边环境的交互,以最终达到行为主体心理塑造为最终目的。另外,在教学空间范围的景观设计中,设计者经常会以环境体验者的感官刺激来实现具有社会性质的环境与人的交互过程。可以说,这是特殊教育对象在多感官环境的体验与感知下获得的自我价值认同。

在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中,有大多数的学校在教学空间的景观设计中经常会忽视接受特殊教育学生的需求,尤其是设计者通常只注重室内环境的营造,而在外界氛围的布置上与普通院校类似,而使得学生在环境中所获得的心灵解放有限,最终抑制了景观交互设计的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在现代化的特殊教育空间,设计者们更应当基于对残疾学生的现实需求的考量来进行学校景观环境交互设计的构造,最终在人文关怀上满足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交际的需求。

以特殊教育儿童的室内授课空间为例。在多感官教学空间的设计上,设计者们可以关注于行为主体在教学空间接受信息的障碍来对其进行教育景观设计。比如,感官类障碍儿童通常会因为先天性缺陷而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在教学设施与环境的配置中,环境创造者 可以融合多媒体声光组合的要素来形成丰富多变的视觉、听觉与触觉的刺激,最终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感官的交互体验中得到探索与训练。

四、休闲治疗:多感官特殊教育空间建构的目的

伴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更迭,后现代社会的人们愈发追求感官与灵魂的交汇与融合,可以说,这是一个灵性复兴的时代,也是追求心灵治愈的时代。在现代化的室内空间设计构造中,设计者们将受众转向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学生,并希冀于室内空间的环境氛围能够充分调动与刺激其多个感官,以实现其心智如原型般地开悟与灵视。通俗来讲,“多感官环境”的训练,是在空间设计上对特殊教育对象的心灵治疗,是对其片段化人际心理疏离的弥补,更是对弱势群体内在自我价值认知的唤醒。总之,休闲与治疗是多感官空间设计与建构的最终目的与心灵皈依。

具体到应用实践上来讲,狂躁与多动一直是特殊教育对象常见的行为特征,因而如何调和室内空间色彩,使其在视觉刺激上能达到心理平缓是多感官室内空间需要达成的目的。因而,在室内环境与器材的配置上就需要纳入心理治疗与康复的要素。比如,设计师在教学空间的颜色配置上,应当选取冷色系的颜色与器械来完成环境设计,而不是容易引起缺陷儿童潜在病灶的过于鲜艳与跳跃的色彩。

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的那样,“唯有灵魂能医治感官,亦唯有感官能医治灵魂。” 因此,面对具有身体或心理缺陷的残疾儿童,设计者们应当充分考虑受众的特殊性,并积极在视觉、触觉、嗅觉以及听觉等多感官的体验与刺激之下来提升训练者的各项感官与身体其他组成部分的效能,最终实现其身体与心灵的康复治疗。

结语

伴随着现代社会对于社会公平的强调不断加强,如何迎合特殊对象独有的社群文化,成为当代室内空间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在设计领域出现“多感官空间”的概念,其实旨在通过调动人体的感官接受外界环境的机能来对室内空间的颜色、器械布置以及其他装饰品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特殊教育群体心灵自由与解放。可以说,感官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的优劣对灵魂的医治与康复具有关键性作用。因而,在特殊教育空间环境的设计中,设计者应当理清多感官环境与特殊教育对象的关联性,在其行为需求以及康复治疗等层面来进行景观交互设计,从而在感官体验与刺激维度实现其内心的愉悦。

注释:

① 莫梅锋.多感官整合设计理念在广告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3,34(20):4-7.

猜你喜欢
室内空间设计者空间设计
《室内空间设计》
青年文学家(2022年2期)2022-03-17 21:57:14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现代装饰(2021年3期)2021-07-22 07:09:44
陶瓷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探讨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46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现代装饰(2021年1期)2021-03-29 07:08:26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现代装饰(2021年1期)2021-03-29 07:07:32
2020德国iF设计奖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26:48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妙组——室内空间灯具设计
灯与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
浅析植物在北方室内空间的作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