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外声乐艺术的异同
——以欣赏和演唱角度为例

2019-12-12 17:42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流行色 2019年12期
关键词:声乐创作音乐

王 珊(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不同审美视角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在中外对比分析来看,这种差异化的视角主要来源于社会文化背景。歌曲演唱作为人内心情感和生理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联系最紧密和自然的艺术表现形式。中西方歌曲演唱的方式和内容表达虽然存在个性化差异,但是从艺术审美和演唱方式的角度来看存在很多共性,也就是艺术的精妙之处。

一、中外声乐艺术的差异性

1.社会文化和背景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大多集中于区域差异、文化差异以及社会发展差异几个方面,其中的差异也影响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不同的音乐审美[1]。我国最早提出音乐美学思想的是儒、道两家,中国社会从古到今的音乐发展几乎都是由当时提出的一些音乐美学思想发展演化而来,本质上都是追求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式审美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中国音乐的审美标准是有感而发,讲究内敛含蓄。中国传统音乐追求的是朦胧的意境美,推崇的音乐思想是以内敛、含蓄、淡泊为主,重视抒情的表达和追求意境的深远是中国音乐审美独特性的体现,追求意境上的宁静致远,给鉴赏者留下美好的印象以便仔细品味,在思想情感上带来了升华与感悟。

西方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关于音乐美的讨论存在两种思想。其中一种强调的是受音乐具体形式以外的因素会对音乐产生一定影响,这种思想强调了内容,内容决定了形式,这就是情感音乐美学的概述;而另一种思想则与之相反,它强调的是音乐本身所体现出的美,换而言之也就是音乐的内在决定音乐美的具体表现。

2.创作思维和方式

从音乐的创作思维来看中西方音乐形式的不同特点,中国注重乐曲的再创作更新,而西方主张专曲专用,重视音乐的原创性[3]。音乐的再创作首先是要尊重原作品的风格来作为其价值取向,创作中改变原作的基本曲调或者音乐节奏等等,来赋予乐曲新的内涵和意义。西方音乐创作则以作品的个性为目标寻求艺术价值,在作品的形式或者创作技巧上以不重复为原则,尽可能做出新的音乐形式或新的音乐风格。

从音乐作品的创作上来看,中西方音乐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具有集体性、创作一体化等特点。这其中集体性是指作品中凝聚着音乐创作者和其他参与者的心血,讲求制作过程的集体和协同。创作一体化是指音乐创作过程当中在作曲的同时也就是歌唱或演奏的过程,没有再创作的分工,也就是音乐制作中的即兴化。反观西方音乐作品,特别是专业作曲家的创作方式具有个体性、再创作分离等特点[4]。西方音乐作品完全是作曲家自身的个人劳动产物,具有浓厚的个性化特征。同时,再创作形式上呈分离状,即具有明确的分工,例如,作曲家的创作仅是乐谱创作而已,不负责其他环节。

3.语言和生理差异

歌唱环节人体的生理器官需要不断律动调节,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寻找器官与音乐节奏的平衡感。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声乐作品演唱,都要在自身语言审美基础上运用共鸣。但是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语言必然形成不同的发声习惯和音乐审美,具体表现在歌唱时共鸣腔体的运用方面。

以汉语和意语的演唱方法分析为例,汉语的发音变化以及口型打开动作大多是横向的,所以咽腔和口腔内部的容量比较小,音色也较为明亮具有穿透力;而意语发音的口形普遍为纵向,发声时咽喉向下压,并且保持后咽壁直立,这样就会让咽腔和口腔的容量增大,所以发出的声音较为圆润宽厚。把人体自身器官的共鸣运用做到极致,使歌声具有强力的穿透性,也是意大利美声学派的重要成就之一[5]。

二、中外声乐艺术的共同点

1.注重情感的融入

歌手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唱能够打动听众的内心,是因为这个过程融入了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和听众达成共鸣[6]。这一点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社会背景中的表现都是大体一致,即使大的环境和文化语言会给情感融入的方式以及表现手法造成些许差异影响,但是最终形成的音乐作品和审美价值标准的观念上终归是一致的。

例如国外由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的歌剧《茶花女》和中国的民歌小调《小白菜》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先将自身的情感融入歌曲的意境和情节中,在心中构建大体的故事框架。然后想象自己就是音乐故事里的角色,在开始演唱前就有充沛的情感氛围。再加上熟练的技巧和演唱时的表现力,不管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会饱满充实且扣人心弦。

2.音乐元素的配合

歌曲就是演唱者的语言、声音和曲子的深度融合,将其中的元素巧妙结合,达到让人赏心悦目的目的。

我国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中无论是民谣、曲艺,还是戏剧的发展都讲求一个“字正腔圆”的原则。素有“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之誉的李渔在其作品《闲情偶遇》中就曾有“字从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的观点。

美声的演唱方式初入中国时由于语言文化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误解,认为国外的音乐演奏形式重在声音的表达,而不重视文字表达。其实早期的国外音乐创作者例如莫扎特等人在作品中就已经开始研究将文字与歌曲的旋律进行充分结合,再往后发展到舒曼、舒伯特时代,作曲家开始从一些诗篇中获取灵感进行创作,将诗词和音乐进行相互交融,把句中的重音和曲中的重音做到完美的吻合。所以,无论是传统民族音乐还是国外的优秀作品都在语言的积累与乐曲的融合方面下足了功夫。

中外歌曲的语音不外乎元音和辅音两种,而元音是歌曲优劣的重要部分。中国古人总结得出的十九韵、十三辙以及意大利美声学派所归纳的五个元音都趋于一致地表明了元音训练的重要性。其演唱要遵守“字正且清”的原则,在长音、尾音等部分保持不变,因为元音的改变也可能导致听者对于词义的理解发生偏颇。辅音在歌曲演唱中也是一样,要求清晰和准确,否则导致即便元音唱得很规范,但听众仍然很难去理解词句含义。比如汉语中前、后鼻音,意语中的单、双辅音等都需要加强注意。而且辅音也有利于力量的爆发和语气的展现。所以,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辅音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声乐练习者每天进行训练,主要内容就是在练每个字和音的具体音高、音强,寻找并达到一种平衡体验,感觉训练过程中是怎样的压力、腔体状态、咬字感觉,让器官的发声区域得到统一平衡,达到字正腔圆的境界。

3.演奏呼吸的把握

歌曲演唱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呼吸方法和节奏的掌握,中外音乐学者都曾对呼吸的重要性做出相关阐述,由此可以看出呼吸和歌曲之间的紧密联系。

胸腹式呼吸法是西方歌唱领域的研究者长期研究探讨,加之实践得出的最合理有效的深呼吸方法。具体表现方式为“在吸气时保持腹部突出,支持整句的气息,在最后将要完结时慢慢舒缓,恢复腹部到原本的状态”。在日常的训练中注意换气过程的流畅,做深呼吸给身体的肺部灌输空气,让肺部向下扩张伸展至横膈膜处,在唱同时将下腹向上收缩,然后将气呼出。

我国古代曾提出“气沉丹田”的说法,一直以来被习武之人和中国戏曲艺术家所运用。仔细对比就能发现,两者实际表述的意思大致相同。丹田也就是是呼吸发力的落脚点,也是稳定声音和气息的支撑点,在演唱中丹田的支撑使呼吸更加顺畅并且能更好掌握呼吸节奏,从而达到歌曲演奏的各种变化。

总结中西方两种不同音乐歌唱形式在呼吸方面所具有的共性,就是充分放松然后开始吸气,将气体充满整个肺部,使腹部自然凸起,加大腹腔的压力,因而感觉气息到达腹部以下。不同的歌唱家演唱时,首先不论其地域、风格、审美、声音高低变化,只要在同一个水平标准上进行比较就能发现他们在气息运用方面几乎一致。由此可见声乐艺术的包容性和广泛性,即使同一类型的作品,由于感情不同、音色高低不同、节奏变化不同,都会影响呼吸运动的细微变化。而这一切变化都限定在上述范围内,也就是胸腹式深呼吸法。

结语

中西方歌唱艺术的表现形式各有千秋,但其中存在的共性也为其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相互交融发展奠定了基础。二者之间的个性也恰巧增强了彼此间交流的吸引力,推动了歌唱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从音乐的欣赏以及演唱的角度来看,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声乐的表现形式虽然在个性上存在差异,但二者的音乐价值和艺术价值殊途同归,特别在声乐发展方面二者可以取长补短、各为所用。

猜你喜欢
声乐创作音乐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