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城历史街区改造研究
——以成都龙王庙正街-邱家祠为例

2019-12-12 10:47李可昕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227
流行色 2019年6期
关键词:正街号院龙王庙

李可昕(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7)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的展示,也是城市居民寄托精神的载体,更是人民生活的集中反映。在如今城市快速发展的大潮之下,全国的老街巷改造趋于同质,逐渐失去了其地方独有性。但幸运的是,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逐渐多元化、人文化和生活化。本文以邱家祠-龙王庙正街片区为例,浅谈新形势下的历史街区复兴改造。

一、邱家祠-龙王庙正街片区介绍

1.区位概括

龙王庙正街北面是成都市红星路四段,南面与老耿家巷相连,距离如今最受年轻人青睐的时尚天堂太古里和成都市繁华依旧的老商业街春熙路只有500米的距离。而龙王庙正街的28号大院更是成都市内仅存的结构最为完整的客家祠堂——邱家祠。

2.历史

邱家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依据史料记载,邱家祠是邱家祖先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大规模移民到成都而建立的,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是目前成都市市中心仅存的客家祠堂。邱家祠堂坐北朝南,主建筑群有三进大院,纵深五十多米。祠堂第二进院子的主屋主梁上有鎏金浮雕,两端雕有“子孙千亿”字样,中间雕有鎏金如意八卦乾坤。邱家祠的始建时间被雕刻在二梁,为“清同治七年岁次戊辰仲冬月初五日”,即清同治(1868)年冬十一月初五。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邱家祠开始沦为民居,而后邱家祠疏于维护,年久失修,外加居民私建私搭,邱家祠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变成了成都市中心格外突出的“棚户区”。龙王庙正街是成都市保留到现在为数不多的仍然具有老成都市井文化的传统街道之一,是民国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交易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交流休闲摆龙门阵的公共空间。老成都市民在这个公共空间里的生活、交流、消遣、娱乐等形成了独特的成都市井文化,亦是成都独有的街头文化。

3.建筑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邱家祠堂-龙王庙正街片区共分为大小八个院落,多为私宅,以清传统川西院落风格为主。建筑群共占地11.5亩。经过现场调查,将其分为五类。第一类,重点保护的传统风貌建筑:28号院邱家祠堂,为包含客家礼制的川西建筑。第二类,具有保护价值的特色风貌建筑:70号院地主刘仲宣的家宅,包含一栋中西结合的二层转角楼;46号院两进院落,具体年份不详;27号院“润居”,民国时期成都棉布巨商杨润生的旧宅,承袭了北京老四合院的特点;第三类,传统风貌建筑,大部分建筑为临街商铺,普遍为连体穿斗结构,具有川西特色;第四类,破损、坍塌严重的传统风貌建筑:11号和25号院,各院破旧耳房,部分沿街商铺;第五类建筑:60号院和37号院两栋现代建筑,与周围其他建筑风格不符。

4.现状问题

建筑破坏——片区内部由于居民生活,地面用水泥抬高了30cm左右,盖住了老街道和建筑的部分具有价值的纹样;为方便进出,砍掉了部分门槛;原本的诸多牌匾被居民用来补房顶……

排水问题——水泥地面造成了庭院内部雨天排水困难等问题。

采光问题——该区域的街巷狭窄,建筑成片,小天井面积甚至不足平米,采光极差。

消防问题——基础设施陈旧,缺乏消防设施,建筑内部居民私自搭建房屋,空间狭窄,私拉电线,管线重叠,杂物堆积,存在极大的火灾隐患。

功能问题——建筑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街区,急需修复与保护,外加靠近春熙路商业圈,不宜再继续为民居,供人居住。

二、改造保护策略

1.修旧如旧:建筑复原,保留建筑特色,反对重建做旧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基于详细的现场调研,调研包括建筑历史、建筑现状、建筑特色、街区故事等。根据调研,首先拆除龙王庙正街-邱家祠片区中与传统特色建筑不同的近现代建筑、居民私自违章搭建的小屋和清理片区内完全坍塌的废弃建筑,拆除水泥路面,清理私拉电线。对建筑内进行专业的文物修复。进行传统建筑结构的复原与修复,保留原有穿斗结构建筑特色,最大限度还原到其原有的院落形态和巷道风貌。以“织补”的方式恢复建筑结构功能性,加固建筑,而不是全部拆除老旧建筑后再建筑仿冒老旧建筑的全新建筑。传统川西建筑的颜色是青灰色,修复工作要保留其建筑原有的材质色彩和肌理,结合原有材质,不脱离原有川西文化大历史。建筑装饰复原与其原有文化历史相结合,比如修复院落被水泥掩埋的石兽,邱家祠堂主梁的雕刻,以及具有西洋建筑文化元素的刘家家宅。要把建筑和街区复原精细化到每个极小的构建环节,每一步都尽所能地精细,把握街区的历史与文化甚至市井氛围,才能做出成功的作品。

2.功能重置:局部改造,空间功能重建

依据考察调研,整体性保护,保留历史原有空间格局,重构其功能性。龙王庙正街-邱家祠片区作为成都市重要历史文化街区已不适合继续为居民所居住,欲顺应时代发展,开发旅游。建设地下商业空间,适当引入商业的同时保留原有特色店铺,如老街杂酱面、转角超市等。赋予现有的传统家宅内所包含的文化历史以新意义,如民宿体验。优化空间结构,如拆除11号院私建,拓宽巷道;对于狭小阴暗的耳房,拆除腐烂的墙体保留结构和屋顶,成灰空间以扩大空间尺度;拆出的空地建立中心茶馆公园等。

3.文化融入:氛围复原,保留老成都文化

引入老成都茶馆、林盘和川西民居三个概念。老成都茶馆,是成都最具有市民市井文化特色的空间之一。梳理原有街区空间,拆除不符合原有街区风格的近现代建筑和违章私建,利用清理拆除出的区域中心空地,增加绿化,保留片区原有文化元素细节,建立茶馆公园,使得老成都文化新用,以保留成都独有的悠闲巴适氛围。林川西盘,是川西平原传统的聚落模式,引入其院落与林木河流等自然的有机结合,建立一新城市中心公园茶馆。川西民居,保留其建筑原真性,包括川西民居的木穿斗结构,薄封檐,以及其朴素淡雅的建筑色彩。有选择性地保留或清理建国后百姓居住生活的痕迹,比如有选择地保留并开发龙王庙正街原有商业空间,以保留老成都的市井氛围。修复不做大量建筑粉刷,做合理清理保护和修复,保留时间痕迹。

4.重塑创新节点:文化突出,古为今用,部分解构理念代替“整旧如旧”

结合现有资源和历史记载,恢复一些重要节点,作为参观体验特色展示,如邱家祠主祠柏木大梁、刘仲宣家宅的二层转角楼、“润居”京川结合四合院;创新节点,如“润居”坍塌屋顶和破碎瓦片的重构解构与再利用展示、适当拆除狭小耳房腐烂的墙体保留结构和屋顶;建立茶馆公园新节点,优化排水系统建立中心雨水花园,建立绿色文化区。

结语

合理有效的复兴保护既需要促进街区的经济发展,又要能保护延续地区文化特色。比如像成都这样的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应使其被新文化潮流冲刷而消失殆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整个城市乃至国家文化保护和复兴之中重要的一大环节。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亦是城市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应使其趋于同化。

猜你喜欢
正街号院龙王庙
校园穿新衣
将英烈记心间
山西文明守望工程掠影
奇怪森林
川西南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西南油气田勘探获得重要新发现
离奇的凶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