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室内空间中的格物致用

2019-12-12 10:47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湖北潜江433100
流行色 2019年6期
关键词:居室形式建筑

彭 震(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湖北 潜江 433100)

一、北宋文化和艺术的成就

1.诗词书画的巨大成就

宋代在政治上较为积贫积弱,但是由于教育的重视与普及,使得当时的民众整体文化水平和素质都相对较高。在绘画艺术文化中,文人画作开始进入日常店铺作为装饰。风俗画在此时蓬勃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该画作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记录下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风貌和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的写照,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品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北宋绘画意境中的室内陈设

在绘画艺术文化中,高坐家具在北宋已从皇家普及到了民间,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演变为垂足而坐,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

床榻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北宋时期,床主要功能为休息,而榻在功能上,不仅可以作为休息也可以放置物品在《韩熙载夜宴图》《捣衣图》《维摩图》等画中也相继描绘出这一造型。

椅是高坐家具的代表,北宋人们的起居形式发生转变也是由此家具为开端,从作品如《十八学士图》《高会习琴图》能看出其形态造型不复杂,种类却较为丰富,靠背椅、玫瑰椅、扶手椅、交椅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工匠艺人们也根据祭祀中使用的供桌进行装饰雕琢,如意纹、云纹、卷材纹样等。在结构部分,也是由建筑中的大木梁结构而衍生形成为框架结构的桌这一趋势。

瓷器的发展在北宋时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具有代表性的是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其在《文会图》中有所体现,宋代瓷器简洁古朴,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有类玉的效果,展现了儒文化所倡导的清新素雅之美。

书画作品也是被配置于北宋时期的居室之中,最常见的便是文人的字画,以彰显其主人的雅致,作品的不同也营造出了不同的空间氛围与感受。山水之画增添了室内的自然之韵、古朴之情,给居室中人以自由之心,畅游于山水间。花鸟画则是增添了空间中的趣味性,使得居室更为灵动活跃,也展现出主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室内空间格局的形式

1.传统庭院空间布局形式

传统的庭院式格局在宋代占据主要形式,“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群组”,这类组合以一组或多组建筑环绕于一个中心(庭院)而成,并将功能不同的单个整合在一个整体的群落中,大多以横轴或纵轴对称而展开布局。

北宋汴京的皇城位于内城中央偏西北处,也称之为紫禁城。大庆殿、紫宸殿和福宁殿均坐落于中央南北轴线上。皇城的正门是宣德门,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去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由此可见,建筑形态和装饰都格外讲究。众多功能不同的单体空间按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院落式空间格局。此组织形式不仅满足了日常居家生活,也展现出中国古代礼教制度。

宋代的住宅等级制度在文书中做了明确的规定,对不同等级的住宅有相应的称谓。《宋史·舆服志》中:“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除了等级外,对其规模和体量也有规定,“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在文人所记录的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明显的等级和格局特点,官宦宅邸大多采用多进院落式,院落式空间格局形成室内外交融、虚实结合、层层递进的场景。新型城市的发展,各类活动的产生使得建筑也呈现出各种形式。

2.不拘一格的空间布局形式

(1)宋人房舍。城中的民居,小型住宅多为方形平面布置,栏杆、梁架、悬鱼、惹草等质朴的形体,屋顶多设置为悬山或是歇山顶,引檐多用竹篷或在屋顶处增做天窗,转角处将正脊延伸,构成十字天窗。稍大一些的房舍内部为四合院形式,外围门屋,院内外可种花草植物,格外灵动。乡野民居以满足生活起居为主,在南宋期间对佃户规定:“仍佃户每家官给草屋三间,内住屋二间,牛屋一间,或每庄盖草屋一十五间,每一家给两间……”这是当时农村最基础的居住标准。

(2)文人居室。两宋时期,整体文化高度发展并取得非凡成就,文人广泛参与到园林设计中,对造园的意境传达尤为重视,促进了这一时期园林的兴起。同时,这种造园的思想与手法对其居住空间影响深远,文人在居室中增添了蕴含自然之趣的空间组织,形成了“应高就下”、依山傍水的布局形式。

园林中的建筑会配合环境布局而建,十分重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巧于应借,精在体宜。”随地形而建,“因其自然,辅之雅趣。”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展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建筑与景的搭配,建筑的错落与山石树影以及湖水的交相辉映,文人的居室犹如点缀于自然中的一景。

三、北宋室内空间中门窗幕墙变化

1.减柱移柱与空间营造

北宋时期的《营造法式》将建筑的构架划分为四个类型:“殿堂”“厅堂”“余屋”“斗尖亭榭”,其中最常用的是“殿堂”和“厅堂”。殿堂式是最高等级的建筑构架,由柱网、铺作、屋顶草架构成。在《营造法式》中,将殿堂式构架的分槽形式又划分为“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四种,根据不同的柱网形式,也形成了相应的居室空间格局。例如:山西晋祠圣母殿为单槽,殿身前檐中部三间的四檐柱被减去,使得此区域的空间大大扩大,构成重檐歇山大殿。获得了更为宽敞的内部空间。

2.阑槛钩窗与户墉之变

随着木作门窗的兴盛,存在于建筑中的门窗也成为一种装饰手法,窗不仅起到了采光和通风的作用,同时也对室内外沟通起到连接作用。两宋时期对门窗体量的加大,以及对装饰效果的注重,在墙体上形成了一道精致美丽的装饰风景。《道德经》提及“凿户墉以为实,当其无,有室之用”。《说文》中:“在墙曰牖,在屋曰囱,象形”。“牖”指的今天说的开在墙壁的窗,“囱”就是烟囱或屋面的天窗。到宋代,窗的形态更为丰富,在《营造法式》中记载了破子棂窗、版棂窗、阑槛钩窗等。阑槛钩窗有开合功能,是将栏杆和槛窗组合进行设计,槛窗外设有勾栏,当人们打开窗户,可以坐在“槛面板”(槛墙上的窗台板)上,眺望远景,勾栏起到保护安全作用。

3.冬设夏除的灵活幕墙

“幕式墙”这种木构建在结构和功能上,将门窗相结合,即隔扇。“隔扇都是连续相继并列,大片的构成柱与柱间的整个立面,因而格心或者说窗棂所造成的效果十分强烈,他们是一种立体的,有阴影变化的,有规律而富有变化的,有象征主义内容的图案”,“隔扇是一种窗式的门或者说门式的窗”。这种木作构建组装拆卸十分方便,可冬设夏除,纳凉保暖都是不错的木作。例如:我们所知的隔扇,在《营造法式》中将这种室内外相隔的构件称之为“格子门”,这种结构自成单元,轻薄细致,极为精细。

猜你喜欢
居室形式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老年人冬季居室应注意什么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进入画家居室的是谁
进入画家居室的是谁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居室空间扩展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