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公民道德的影响

2019-12-11 10:12张典
青年时代 2019年28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公民道德网络文化

张典

摘 要:网络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随着各种网络信息的爆炸式、爆发式增长,网络文化对公民的道德观念也在无形中产生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及社会观。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中存在很多的粗俗、腐化甚至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将会引领公民的道德修养走向歧途。因此,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对网络监督体系的构建和维系,公民尤其是有着用网习惯的公民,其思想道德将会得到更为正确的引导、最为规范的约束,更将反作用于互联网建设,促使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前行。

关键词:网络文化;公民道德;社会公德

一、引言

网民数量的持续性增加,促使网络信息的传播影响力、覆盖面积日渐增加,也日渐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对话的重要方式与载体。只是因为网络世界的低门槛、传播快和辐射广,让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消极、负面的信息藏无可藏、传播甚广。鉴于此,采取多样的方式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公民产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

网络文化主要是指借助互联网实现传播的文化,其包括文化产品、文化观念、文化方式以及文化活动。目前,我国的网民大多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终端等接受网络信息,各大门户、社交软件以及论坛等,都是浏览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因为网络文化本身结合了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及网络文化的特点,因此对网络文化展开分析,就不能忽视与之相關的各个载体和渠道的信息呈现形态。在网络已然成为继广播、电视、报纸的第四媒体的今天,其所酝酿的网络文化主要呈现出如下几方面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实时性

网络文化主要借助互联网渠道实现传播,因此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信息的更新与发送,并传输给有需要的网络用户。另外,网络媒介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情况,及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即网络可以实现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在此情况下,基于网络信息而生成的各种网络文化、网络用语及网络“流行”,也呈现出强烈的实时性特征,其不会滞后、难有跟随,甚至在多种情况下都是引领“线下”的存在。

(二)虚拟的网络空间

网络文化传播主要是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的,而且大多数的网络用户并不是以真实的身份参与网络信息传播与互动,他们大多以网络昵称和化名在网络的世界里以虚拟的身份存在着。这就意味着网络世界的一切传播都是在虚拟状态下进行的,真实信息常常被规避、被隐藏,导致传播的过程中必然出现虚假的、不真实的内容。换言之,出现在网络中的文化术语、流行词藻和语言词汇,看似都是人为的推动,但其实不过是人为所打造的各种虚拟身份来构建的。尽管目前我国相关法规政策、相关门户网站及社交网络平台已经极力推广网络ID的实名制注册,但是其相对于网络文化的整体传播情况,仍不过沧海一粟,必然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行走。

(三)网络与多元的网络文化

相对于传统媒介,网络传播的媒介、渠道及内容形式更为多元和复杂。网络传播可以传输声音、影像、文字、图像,也可以传播文本信息,甚至于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行为的一份子。也就是说网络文化在特定的互联网空间中拥有多样的传播形态,导致后续的人为传播过程会更加多样化,也更加缺少障碍和制约。

(四)自由与互动的传播形态

因为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因此任何公民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表观点、进行互动交流,甚至都可以摈弃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进行自由自在的互动。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场互动的过程,任何一次交流方式的达成,都在有形或无形之间促成了文化的传播。无论这文化究竟是消极还是积极,是于大众的健康成长有益还是存害。

三、不良网络文化对公民道德所能产生的影响

网络文化有正负之分,负面网络文化也就是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公民道德所能产生的影响,令人不得不关注和谨慎对待。纵观如今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各类负面消息、于社会发展无益的新闻,很多都是来源于互联网中的消极因素对大众心中所埋下的种子,其在没有经过有力纠正和制止的情况下,只能逐渐往最为糟糕的方向发展、前行,甚至酝酿出无法挽回的悲剧和后果。

(一)不良网络文化让公民道德的认知和价值观走向异化

网络文化综合了音、像、字等多重传播载体,其不仅能够实现对公民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也能向其传播不良的、错误的、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实际情况而言,图文传输、影响传输对公民的信息接收产生的影响是立体而快速地,当其以不良信息的形态出现时,就很容易影响公民的价值观念。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来自西方社会的文明、思潮和价值观借助互联网大举来到中国。很多公民恰恰是受到这些错误的、不符合我国国情的,甚至带有一定煽动性因素的内容影响,个人的道德观念随时面临着冲击和瓦解。

(二)不良网络文化让公民的道德情感更加淡漠

网络的存在,促使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曾经最为生动朴实的语言也慢慢被各种表情包和卡通文字所取代。网络世界看似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归根到底却是机器和机器之间的对话,根本没有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情感。如此交流虽然让信息的传输更加直接,但也间接造成了公民道德情感的淡漠。一旦习惯于借助网络渠道来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实现如此的人际交往方式,就会使人沉醉于虚拟,反感和排斥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交流。但在必须进行的、人与人之间最为真实的交际过程中,公民容易产生落差,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多重情感的失落与淡漠。

(三)网友文化管理的缺失致使公民道德行为的失范

因为网络信息本身就是虚拟的,所以在其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在网络文化不断蔓延的过程中,缺失的互联网文化管理反而会让不良文化对社会公民的影响更为严峻。此外,网络文化也存在正负并存的现象,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策略,其传播过程就会变得非常随意,网民的互联网用语及信息生成就会变得随意而没有责任感,很多违背社会原则、违背道德准则的内容,会因为大肆受追捧,而引起社会范围内的不良效应。

四、加强主旋律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全面构建网络文化监督体系

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格外注重网络渠道的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及传播规范,确保网络文化能够对公民产生正确的引导。

首先,可以在我國主要的门户网站、社交媒体渠道发布正能量的思想道德信息,构建积极向上的健康网络氛围,引导公民生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认知。很多时候,外在环境会对人们的思想信念、行为选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消极的、负面的网络信息会给部分网民的心中埋下不良的种子一般,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也会在网民的心中种下关于良善、信仰和积极健康的种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逝,不断生根发芽。

其次,借助社交软件及公共论坛等传播渠道,重点加强对广大青年公民的思想道德引领。随着互联网及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交软件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乃至工作学习过程中不容缺少的元素。当社交软件在大众中所扮演的角色、拥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容忽视时,其与相关行业技术之间的组合也就变得司空见惯。包括思想道德培养和社交软件之间的组合,也变得普遍和寻常。

再次,更要根据不同行业的阅读习惯,制作出多元化的阅读信息,吸引公民自主开启道德建设,占据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的主要阵地。相关部门也可以在诸如企业、社区、校园等人口密集区进行统一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和宣传活动,通过对网络环境的解读与介绍,进一步构建健康的公民网络环境。当然,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所要做的仅仅是对网络信息的解构、筛选,对宣传让方式进行生化和改革,提高公民的网络应用选择性。

最后,作为重要的网络文化监管手段,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更是维护网络道德秩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的法律法规,也针对网络游戏、淫秽、色情等不良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规范。通过这些政策和规章的出台,网络中网民的语言习惯和道德行为能够得到根本性的规避,并有效遏制各种网络犯罪甚至违法事件的出现。

五、结语

“网络文化”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其在带给广大民众有关娱乐、趣味、知识的同时,也潜藏着消极、不良、不健康的内容,这无疑对网民的用网习惯、对社会公民的道德建设发出了重要的冲击及挑战。从国家层面来说,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文化,正确分析网络文化当中存在的利弊行为,通过对其特点以及缺陷的合理分析,从规章制度、宣传教育等多个角度,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懂得合理区分网络世界的真假虚实、好坏善恶,进而让网络成为助力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工具,也成为推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武器。

参考文献:

[1]许建萍.网络文化对公民道德有何影响[J].人民论坛,2018(14).

[2]王建虎,于影丽.网络公民的诞生及其培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

[3]陆雪飞.网络文化的信任危机与重建[J].2005年高科技时代的伦理困境与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

[4]欧阳雪平.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重视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J].理论导报,2006(4).

[5]冉亚辉.公民道德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公民道德网络文化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