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琴
【摘要】日常生活中,人随时随地都会产生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绪变化,它并非凝固不化而是瞬息万变,甚至有时难以捉摸,很难预见、把握与掌控。就教学而言亦然。你正津津有味地讲述一个题目或探讨一个问题,假如眼前突然出现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轻佻小动作,一个意外的令人厌烦的眼神,一个莫名的微笑,抑或一个轻微的响动……在课堂这样的特殊环境里这些举动极有可能变为强刺激物而释放强有力的信号会使你分神、令你烦躁而分散注意力,甚至有可能打消你的兴头而思路停滞,更有甚者还有可能会触怒你。总之,这些课堂里出现的偶然抑或意外事件一定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心理移情;情绪;调控;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的情绪受到影响,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受到传染,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不要说教学的艺术化,就连教学的基本环节与任务能否完成也未可知。这样情绪的消极作用便会迅速释放并进而蔓延,从学生角度而论亦然。
情绪的失控会影响到教与学两个方面。
根据长期观察,借用文艺理论的术语,情绪往往有移情效果。什么是移情效果呢?举个古诗文中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乍一想,不合逻辑与常理呀!花怎么会流泪,鸟儿怎么会心惊呢?是不是搞错了!细思量,这两句诗自有一定深刻道理蕴含其间。诗人通过花溅泪、鸟惊心委婉传递出在安史之乱中,长安城陷入叛军铁蹄下遭受叛军践踏蹂躏后破败萧条的不堪景象,国破家亡的那种痛彻骨髓难以言表的感受,恰恰在此时,当杜甫徜徉于长安城中,昔日繁华景象被眼前一片狼藉与废墟所替代,说不定此地正是诗人当年曾经流连忘返、花下赏月、与朋友诗酒唱和、寄托梦想之处,抚今追昔,无限感慨涌上心头,情绪随之低落,正好有一朵满含露珠的花儿在风中瑟瑟发抖,直逼诗人视线,树枝上一只鸟儿“呜呜”啼叫,花朵与鸟儿无意间替代诗人传递出内心悲凉的情绪感受,此情此景正好与诗人的伤感心境相契合,诗人刹那间找到一个情绪的喷发口,情不自禁把自己忧虑国家命运的泪珠移情到这朵绽放且满带露珠的花朵上,把自己目睹百姓不幸遭遇的一腔悲愤移情到那只“呜呜”啼叫的鸟儿上,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抒情主人公跃然纸上,“物我同一”的心理不免升腾起来,这正是移情的效果使然!
为了便于进一步展开,不妨把移情的原理稍加介绍。
移情说发端于德国美学家立普斯(Lipps)。此说的心理原理是外射作用(Projection)的一种,外射作用就是把在我的知觉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去,使它们变为在物的。外射作用产生“设身处地”“推己及物”或“物我同一”的情感、动作、意志等心理活动,这一心理活动与相似联想密不可分。移情作用影响着文艺创造与欣赏。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Baudelaire)讲过一段有名的话: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外物,便浑忘自己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浑成一体了。你注视一棵身材婷匀的树在微风中荡漾摇曳,不过顷刻,在诗人心中只是一个很自然的比喻,在你心中就变成一件事实:你开始把你的情感欲望和哀愁一起假借给树,它的荡漾摇曳也就变成你的荡漾摇曳,你自己也就变成一棵树了。同理,你看到在蔚蓝天空中回旋的飞鸟,你觉得它表现“超凡脱俗”一个终古不磨的希望,你自己也就变成一个飞鸟了。
波德莱尔无非说明了移情的原理即“设身处地”“推己及物”或“物我同一”等心理机制,它恰恰借助于相似联想来展开。
我们还是举几个大家熟知的诗文来帮助理解现实生活与文学艺术中移情的原理与作用。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一个拖着病体的孱弱之人抑或人生失意的一个憔悴文人,独自徘徊在南京台城,举目远眺,眼前一片柳树郁郁葱葱,葳蕤氤氲,惹得人不由思绪四溢,无法收拢,人的情绪本来就不佳,而这一片柳树非但与人眼前的情绪无法相契合,反而无动于衷,格格不入,甚至似乎故意来招惹人,世间无情之物莫过于眼前这一片台城柳树,在人生失意时仿佛故意来展示自己婀娜的身姿来招摇与挑逗你,岂不可恼!其实就自然环境来说,人的情绪与柳树何干,柳树又何曾得罪于人,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更是“推己及物”的心理作用而自然引起的移情效果。同樣,漂泊在外思乡心切的游子在异乡眺望一轮圆月,一个时运不济的人观赏一场人生悲剧的戏剧演出,一个求取功名未果的落魄书生吟诵古代落第举子的诗文,“设身处地”都不免异时异地发出共鸣。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交等,一切在你的眼里心中那是何等的喜悦兴奋,心理移情使然。如果这些太专业,有点深奥的话,再举个生活中的事例。离家在外,当你收拾行囊准备还乡时,心情急切希望时间能够缩水马上回到家乡而怨恨时间的凝滞,自然心生“恨晨光之熹微”,所谓“近乡情更切”。考场上的五分钟飞逝而过,车站候车的五分钟又如此漫长,所谓欢乐时光短暂,忧愁时光难挨等,都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不懂心理移情作用,“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理解恐怕要打折扣。其实,心理移情作用在生活与学习中比比皆是,人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而未加深思罢了。
既然心理移情效果会影响人的情绪,可见移情作用之大。移情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就积极方面而论,对文学艺术的阅读与欣赏、感悟有良好的启迪,我们可以说,在文学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层面,移情作用不可或缺。不可否认,这种心理机制也具消极作用,比如,教师厌恶某个学生,某种举动,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师的情绪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谓“一丑遮百俊,一俊遮百丑”;如果学生对某位老师心存偏见,自然影响到听课与学习效果,心理就会拒斥教师而拒斥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想办法来避免这种负面的移情而影响教学效果。努力开拓正面的移情,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就有这方面的切身体验。一次上课,准备得非常扎实,本打算讲一节精彩课。刚走上讲台,腹中已经做好如何开讲,如何引导,如何铺垫,如何巧设悬念,深呼吸,稳定情绪,正在此时,一位学生做出了很怪异的一个举动,正好被我目击到了,实际上充耳不闻也就罢了,但是,情绪不由得一阵波动,强压下心中的不快,勉强开讲,但是,那个动作牢牢占据着头脑,怎么也挥之不去,前面的关于上课的种种设想也就烟消云散,状态随之欠佳,那一节课,可以说太别扭了,别提有多难受,一段时间印在大脑里而挥之不去。还有一次,我给学生播放京剧《白蛇传》,这是一出尽人皆知的极为悲惨的故事,笔者观赏过多遍,每次都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及其人在命运面前的软弱无力深深感染着我们,而他们无法与命运抗衡以致无情毁灭的全过程以及邪恶势力的肆虐,相信大凡观赏过京剧演出或电影的人都会为之动容。唱词优美,字字珠玑,唱念做打等表演功夫天衣无缝,的确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有些学生在观览影片过程中不庄重、不严肃,看到法海和护法神金钵罩住柔弱的白素贞,摧毁他们的府第,许、白二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及诀别场面,竟然有一部分学生哈哈大笑,不仅是对我良好愿望的亵渎,对艺术的糟践,更是对人类普世情怀的漠视,情绪一下子受到刺激,当场中断影片的播放。
事后反思,情绪受到影响,一旦处理失当,对教师的心理没有益处,学生当然也没有什么好处。这就牵扯到如何调控好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情绪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