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
【摘要】该类诗歌鉴赏题目是先列举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合适正确,然后阐释理由。该题目是对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综合考查。教师努力从几类诗歌中归结一些浅直的答题步骤,以期学生能有所了解答题的条理,后期能尝试读一些文艺评论类的诗歌丛书。
【关键词】诗歌鉴赏;评价性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考题类型综述
唐宋诗词,群星丽天,其意境旨趣或艺术特色都是学生努力探寻的难点,读诗不易,今人尤甚。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一篇中说过“文情难鉴”,叹息“知音其难哉!”、如何才能接古人思绪在千载之后,得见识理解于艺海之中,本来就难以一蹴而就。评论难懂,多在于缺乏阅读经验,读得太少,体悟更无从来说。
二、“艺术技巧类”评论举隅
2019江苏高考真题中有韩愈的诗《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其中第九题:本诗前六句(“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题区域是前六句,“偿冤”之鸟,暗示“精卫”,体“寸”小,却不改“终年”报仇之志,对比之下突出精卫的决心之坚;口中所衔“细石”虽小,但累月长年之下,也敢面对“波平”浩瀚之大海,对比之下,也足见精卫的抱负雄心;小小功效成果,一时难见,不悔不惧,可见成功之难任务之重,然而“区区”不足的性命对比,更显出命运坎坷不幸。掩卷而思:诗歌读懂不难,从诗题“精卫衔石填海”,可知诗人借咏神话,赞美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借“精卫”,更寄托了他自己的刚烈无畏。第一题限定了答题范围“前六句”,并且评价手法是“对比”,要点是勾勒诗中“形象”。回答时不妨抓住题目这两点,结合诗歌内容指出诗歌中具体对比的地方,并要点明“精卫”的形象特点。
三、“思想与内容类”评论举隅
更有典型的题目当属2013年江苏高考真题,宋代诗人唐庚的《醉眠》,其中的第三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读懂问题不难,“芒焰”指的是激烈情感,“简淡”应该就是“平淡”之意。初读诗歌,感知的是诗歌的语言和内容。然而“激烈的情感”到底何谓,这是诗歌的难点,仅仅凭借注释中“贬谪”生活来立意,有些牵强不足。可见该“评价性语言”不仅需学生读懂评价,更要理解诗歌的内容脉络和表抒的情感。
诗歌首联中描绘了山静日长的静谧环境,颔联中提到残花暮春时节,诗人独酌醉眠的场景,颈联中进一步描绘“眠”的情形,“掩门而居,时光飞逝”,最后醒后,发觉梦中烦扰不断。此时再看后两句,颇让人寻味,为何“掩门”,何谓“世味”,为何心绪不宁,梦频之背后是怎样的激烈情感?这才是要梳理古人诗旨的难点。
要知道“门”字,可是人物命运遭际的象征,是权力的外在表现。“达”则开门延客,门庭若市;“穷”则落魄不遇,杜门谢客,门可罗雀。可见世态炎凉,系于一门。诗人谪居惠州,亦是党争被贬,无人敢来探望,这里被冷落之情不言而喻。
因“掩門”而知“世味”,“世味”一词放在前面,不仅是要协调声律,更强调诗人的内心感受,心酸冷落,愤恨不平,全在“世味”一词。唐庚被贬惠州,闭门索居,不与人往来是被动的。他在《寄傲斋记》作品中曾设想,倘若有朝一日从被贬之所放回,回乡就把自家之门要取名“常关之扉”,心中的幽愤不平怕不是一天两天了。
至于尾联中诗人由眠到醒的过程,“频”字写出诗人梦中思绪万端、诗句奔涌的样子。人在醉梦中大概是要有所忘却、逃离的,不过醒来,提笔忘言,诗句不再,忧愁烦扰再袭上心头,为何“心绪难平”,人一时难以超越自己的苦境。所以山静,醉眠是外相,“世味”和“幽愤”才是内里。
我们从考题的参考答案中:(1)全诗以“静山”“长日”“馀花”“好鸟”等营造了闲适悠远的意境,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2)但“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意味平淡深长。
四、“比较类”评论举隅
汴河曲
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其中第三题:咏史诗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诗则多因迹起情,重在抒历史沧桑之慨。杜甫曾评价,一则重在“举隅见烦费”,一则重在“引古惜兴亡”。请结合这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该题旨较长,大体告知了我们“咏史诗”和“怀古诗”的特点,第一句用现代文来讲,第二句应该是同义,不过换了古文。所以理解题意是第一步。“举隅”联想论语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能得知是“举例子”,“烦费”一词可落在后一个字“费”,大约是“大量的耗费,浪费”之意。这样来看,这句评论对应的应该是第二首诗人李商隐的《隋宫》,隋炀帝南游肆无忌惮,不理睬大臣的意见,在春种春忙之时候,举国裁剪锦缎,一半用作出行的船帆,一半用作遮挡泥土的布垫。此处用典型事例、夸张、以小见大的手法,来针砭时弊,讽刺隋炀帝的奢侈浪费。这里再回看《隋宫》,确实也是“咏史”,用“南游”一事,来为晚唐的政治做历史的劝诫。
由此《汴河曲》当属“怀古”,是因“古迹”而抒发历史沧桑,借古来喻今。“古迹”是隋炀帝开通济渠的东段,当时他为了游览江都,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开凿,沿岸种植柳树,称隋堤。汴水之滨又建造豪华的行宫,因此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诗人李益现在独立江头,望见春日汴河之水依旧,然而隋朝宫阙已然成了废墟,昔盛今衰之叹油然而生。诗歌最后一句,以景做结,春风吹落,柳絮漫天,暮春伤感的景象,诗人在这里吊古伤今,希望唐王朝能从亡隋的历史上汲取教训,因而有个人深沉的感伤。
最后总结:(1)《隋宫》抓住“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这一典型事例,见南游江都所造成的巨大靡费,以寓奢淫亡国的历史教训;(2)《汴河曲》则就汴水春色、堤柳飞花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
五、关于“诗歌”的文学批评
评价题的类型难以一一枚举,但大体的答题步骤容易获得:先读懂题旨中“评价性语言”;再明确考点;最后能结合诗句,分析阐释。唐宋诗词的鉴赏难做,实际难在读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夏承焘《唐宋词欣赏》,王运熙主编的《唐诗精读》等文学评论可做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