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南 李世一
[提要] 当今,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力量,他们为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他们所倡导的志愿服务精神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须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推动志愿者活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正面影响。
关键词:价值观;志愿者;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8月28日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它使人的行为带有稳定的倾向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对社会态度形成与个体价值观构建过程进行分析后,认为其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服从;第二,同化;第三,内化。凯尔曼理论对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机制有重要启示,服从—同化—内化是个系统过程,显示了某种价值逐次地成为个体一部分的过程。该接受过程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活动中,通过内在心理变化实现的。内化的机理是复杂的,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接受机制主要由接受主体、接受信息、内化践行环境三方面因素及其关联作用构成。
一、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作为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后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便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不易改变的。处在同一时代的大学生会产生某种趋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普遍一致的社会行为模式。当然,不同的个体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又会使得大学生价值观有着分明的个体差异。
第一,价值取向多元化。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下,全球化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当然是经济全球化,但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必然至少伴随不同文化相互之间的传播和影响,并且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某种主流经济模式在全世界的推广和普及,而与那主流经济模式相关的某种主流文化也会影响到世界各地。这个观点说明,现在的中国大学生不仅面对的是全球经济模式的相互碰撞,而且也面对着传统文化与这些主流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许多的价值观可以选择,他们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和消化,并付诸于平时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
第二,价值取向过程中主体意识增强。以往的大学生不仅生活在信息不完整的环境里,而且是生活在两套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之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几乎是醍醐灌顶似的“被”形成的,多是听着流行音乐或看着模仿秀之类的节目,然后机械的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用这一套听来和看来的价值评价体系去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言行。他们开始信奉“我就是我”的格言,欣赏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的价值观,反对他人、社会对自我评价设定标准,在价值观的形成和价值取向过程中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第三,价值取向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全球化下的世界文化的渗透。在价值取向上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大学生,一方面拒绝社会给他们制定价值观标准,但另一方面在面对多重价值取向选择时,由于各种因素又不能给自己的行为交一份完满而确定的答案。于是在价值取向上显示出矛盾性和不稳定性,一时觉得这样好,一时又觉得那样好。
二、在校志愿者活动内容
志愿服务是通过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的社会事业,志愿者是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志愿服务的人。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是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组成,大学生们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和善心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非职业化援助。
作为一名当代学子,特别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相关志愿服务的意识和观念,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将自身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型人才,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基于这个想法,我校一直都有多个服务志愿者社团,并且学校和院系都设有实践部,旨在带领全院师生投身志愿服务,不断壮大服务队伍,塑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光辉志愿者形象,使得志愿者的精神不断延续下去。
每年的3月份是雷锋月,学校各班积极组织班内同学开展形式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希望不断提高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等。之后我们会认真总结,及时改善我们的服务方式,使得自身志愿者队伍能够被老百姓接受。
在构建志愿服务体系过程中,笔者所在学校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校内可以积极招募一批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志愿者。在志愿者招募培训方面,结合志愿服务需求确定志愿者的招募标准和培训要求,结合学校志愿服务实际,采取面向团体与面向个人相结合的形式招募志愿者,并且在图书馆、教室、宿舍、食堂、操场、实验室等教学基地开展相关志愿活动。校外,学校领导会帮我们联系一些需要帮助的社区和政府部门,定期定点进行相关服务,为全校志愿服务校风建设做出贡献。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学到一些对自生有所帮助的东西,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笔者在大一时就加入了学校团委的实践部,并且在大二是很荣幸的担任了校团委实践部部长,这期间参与了多项活动:组织学院八百多名志愿者参加淮安的马拉松比赛的志愿者为运动员保驾护航;暑假期间参加由江苏省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并且荣获江苏省优秀志愿者;淮安创建文明城市期间带领同学到各社区进行志愿服务,为淮安创建文明城市献上绵薄之力;两次组织同学到刘老庄进行演出,瞻仰先烈,照顾老红军爷爷;组织同学到淮安市电视台做后勤志愿者,学到了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新生报到时和同学一起到车站接学弟学妹。
同时,我们还可以围绕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进行志愿者骨干队伍的集中系统培训;围绕志愿者基本技能,开展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的通用教育培训;针对有一定业务要求的支援服务项目,进行志愿者崗前培训,从各方各面不断完善我们的志愿服务体系。
三、志愿者活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第一,大学生价值主体性的培养。一方面,参加志愿者活动本身就是价值主体性的充分凸显。“在一般通用的概念上,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接受了志愿服务的基本精神,自愿为社会提供无偿服务,这是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前提,也是价值主体性的充分展现,而且这种主体性从起点上展示的是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参加志愿者活動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前提,还是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过程来看,都可以找到价值主体性的因子,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性,从而帮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大学生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社会处于一种复杂的转型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导致的伦理道德的缺失,这些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相当负面的影响。大学生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伦理道德水平,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呢?笔者认为,参加志愿者活动可以做到。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在加入志愿活动之前明确了志愿者活动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志愿者的志愿行为绝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奉献精神具有自律特征,大学生认识到奉献的必要性并能从内心愿意这样做,并能充分意识到这种奉献是自己价值的体现,个体在把握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把奉献看成集体利益实现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然而,大学生缺乏的是将奉献精神付诸于实践的场所,而不能在集体中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但是,志愿者活动为大学生创造了这样一个场所,在这个场所里,大学生作为帮助者与被帮助者形成良性互动,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其伦理道德水平。
第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致性。在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学校人”与“社会人”脱节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致使一些大学生自身社会化迟滞或不完善。而志愿服务活动则提供了一条使大学生深入接触社会、与社会提前进行“磨合”的重要途径。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也增加了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更明确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形成了更加适合社会现实生活的心理倾向、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能够跳出“学校”这个圈子,更多的与社会进行接触,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让自己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大学生志愿者将分散的、各自的道德理性和道德热情融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中,有效地承载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设任务。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无论是对自身价值观的塑造,还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设作用都是相当重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立.微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3).
[2]李利平.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7).
[3]张渊.微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
[4]刘春波.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9).
[5]陈阳.论大学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7(1).
[6]汪先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红色文化视域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