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冬妮
古人的执笔法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单钩执笔法:另一类为双钩执笔法。
单钩执笔分两种,一种是二指单钩,仅用大拇指与食指执笔,其余三指闲置不用的执笔方法。另一种是三指单钩,直接接触笔杆的手指有三只,用大拇指和食指夹持笔杆,同时用中指抵住笔杆,与我们现在使用钢笔的执笔方式相同。
二指单钩执笔法又称为“拨镫法”。如图1所示,拨灯动作清晰明白,大拇指与食指执灯挑,其余三指闲置不用。
辽《拨灯仕女图》(部分)壁画河北宣化下八里张匡正墓
双钩执笔则指钩住笔杆的手指有两只一一食指和中指,拇指的位置与单钩执笔的位置相同。
东汉
庄天明介绍:“根据东汉执笔图像中握管法明显占大多数之事实,可以首先确定东汉时期曾经流行过握管式的执笔法。”同时,庄天明推测汉代一定也有二指单钩法的存在。或者可以将握管法视之为官方公开式的执笔方法,二指或三指单钩的执笔法视之为文人与民间一般性的执笔法。
图2中执笔者右手四指握笔明显,可看作是握管式执笔法。
图3中仓颉以左手执笔,大拇指贴于笔杆上端,四指握笔,为握管式的执笔法。
東汉《课子图》(部分)徐州贾旺区白集汉墓博物馆
东汉《仓颉》(部分)山东临沂博物馆
晋朝
图4中人物以汉代多见的握管法执笔,可见时至西晋握管执笔法任然存在。
图5的执笔姿态描绘清晰,无疑为二指单钩式执笔。唐朝
西晋青瓷对书俑湖南省博物馆藏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宋摹本》(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唐朝的执笔方法与晋朝、南北朝时期的执笔法大致相同,执笔方法主要为单钩之法,而以二指单钩为主,三指单钩为辅。
唐《送子天王图》(局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唐《禹受洛书传说图》(部分)大英博物馆藏
此作(图6)虽为宋人摹本,本着最大限度还原原作的真实面貌的原则,此幅作品的执笔方式应看作是唐代的执笔现象。图中文官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均不贴于笔杆之上,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从图7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姿势来看,中指置于笔杆之下,应为三指单钩式执笔法。
唐《唐画残纸》《中国书法史图录》第一卷日本空海《执笔图》
图8中执笔者应用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拇指作弯曲状并无执笔,应视为二指单钩执笔法。
“置笔于大指中节前,居转动之际,以两小指齐中指,兼助为(力)”,以这段文字结合图9中的执笔示意图看,应是三指单钩执笔法。
五代
图10中仙女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皆不捏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根据图11中人物的执笔方式来看,应为三指单钩执笔法。
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五代后蜀邱文播《文会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朝
从宋代数量可观的执笔图像可知,宋代在继承唐、五代主流性执笔法一一(二指、三指)单钩法的同时,双钩式的执笔方法逐渐显现,终至呈现出二指、三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并行的局面。
宋梁楷《王右军书扇图》(局部) 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局部)
中指置于毛笔的背面,大拇指与食指执笔,此为典型的三指单钩式执笔法。(图1)
大拇指与食指同时执笔,其余三指闲置,此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图2)
宋刘松年《撵茶图》(部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佚名十八学士图(部分)
图3大拇指与食指同时执笔,此应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圖4中大拇指、食指与中指执笔同时执笔,中指与食指并排放置,无名指与小指弯曲不捏笔杆,为典型的双钩式执笔法。
元朝
元朝出现了二指单钩与双钩两种执笔方法交替并行的新局面。
图5执笔者食指单钩,中指贴靠笔杆的右侧,应为三指单钩法式执笔法。
图6执笔者采用食指与中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小指明显不拈笔杆,无名指作弯曲状,是为双钩执笔法。
元张渥《临李公麟九歌图卷》(局部)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元佚名《地藏十王图》之一局部日本永源寺藏
明朝
到了明代,双钩执笔法取代单钩执笔法成为当时主流的执笔方法。
图中人物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弯曲,明显为双钩式执笔法。
在项圣谟的自画像中,大拇指与食指共执毛笔,因为图中的执笔姿势并不是正在书写的状态,所以无法判断中指是否会置于毛笔的右侧,如果置于右侧则为三指单钩执笔法,未置于右侧则为二指单钩执笔法。
明陈洪绶《南生鲁四乐图之一》(局部)苏黎世瑞特保格博物馆藏明项圣谟《自画像》新罕布夏州翁万戈藏
清朝
时至清代,或承继明代的传统,或提倡二指单钩执笔法,或继续倡导“五指共执”(即为五指执笔法)的执笔法,此一时期成为历史上执笔方法最为多元的时期。
乾隆在图9中执笔方式应是三指单钩之法。
图10中的玄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同时执笔,应为双钩执笔法。
清无款《乾隆帝写字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佚名《玄烨便服写字像》(部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近现代
时至近现代,随着名家理论上的号召与有关部门与出版物的大量流通,五指执笔法成为如今主要的执笔方式。
·撅,是用手指按的意思,是指用拇指指肚前端在笔管左侧按住笔管。
·押,通压,是从上而下用力的意思,是指食指在笔管右侧从上而下用力与拇指相对夹住笔管。
·钩,是弯曲,钩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弯曲如钩,用指肚前端钩住笔管前面。
·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无名指从后向前推挡笔管。
·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紧靠无名指辅助它向前推挡笔管。
五指执笔法
在古人的执笔方法中,无论是二指单、双钩,还是三指单、双钩,它都是历代先民经过无数次尝试后一直沿用至今的。即便唐朝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认为单钩执笔法会“力不足而无神气”,双钩执笔法才是“妙无所加”,但也只是评判这两种执笔法的优缺点而已。
曾有人向启功先生请教关于写字执笔的问题,启功先生直白而言:“没听说拿筷子还有专门的方法!怎么方便把饭菜送进嘴,就怎么夹。写字也是一样,怎么写得顺手、写得好,就怎么执笔吧。”
对于学书者而言,这本是一句特别中肯的话,但在现代人的手中,却演绎出各种离奇古怪的执笔方式。
有人说:“古人说过执笔无定法”。经常说这话的人恐怕忘记了苏轼说这句话的语境是要告诉大家如何写出好的书法?完整说来,应该是:
“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对历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执笔法要做科学的分析,不要一味盲从,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执笔方式,遵循掌虚、手腕运转灵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