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唐神结
人类与结核病进行着漫长而艰难的抗争。1882年,德国科学家科赫发现结核病的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1922年,卡介苗作为预防结核病的疫苗首次对新生儿接种;1945年,特效药链霉素的问世使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此后,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药物相继合成,更令全球肺结核患者的人数大幅减少,人类在与结核病抗争史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人们普遍相信,在20世纪末、甚至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即可消灭结核病。不幸的是,结核病的幽灵仍在游荡,从未停止过对人类的威胁。近年来,这种顽固的“痨病”更是肆虐横行,向人类发起了新一轮的挑战。当前,全球1/3的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每年有1000万例新发结核病患者,有150万例患者死于结核病,是全世界由单一致病菌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1]。特别是耐药菌株的大量产生,更加警示我们对这种传染病的防治不容懈怠。
首先,我国结核病疫情仍然不容乐观,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据WHO[1]2018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估算2017年中国结核病发病数为88.9万例,位列全球第二位;结核病发病率为63/10万;耐多药与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TB和RR-TB)患者7.3万例,位列全球第二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公布的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显示,2018年肺结核报告发病数均居全国甲乙类传染病的第2位。其次,我国结核病防治硬件基础仍然薄弱。不少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没有开展分枝杆菌培养和结核病分子诊断技术,病原学阳性检出率仍然偏低[3-4]。第三,我国结核病防治队伍从业人员不足,并且人才依然匮乏。不少的结核病防治和定点医疗机构人员普遍短缺,高素质的防治人才更是少之又少[3-4]。第四,结核病防治的宣传与健康教育尚待进一步普及。不少的民众甚至是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之甚少、认识肤浅。一般认为,结核病早已远离了我们这个世界;另外,有的还误认为结核病不会致命,也不那么具有传染性,没有艾滋病那么可怕;人们的这种麻木和乐观的思想非常严重,以至于得了结核病也无所畏惧。第五,鉴于以上诸多原因,我国仍然有大量的结核病患者没有被发现,不少被发现的结核病患者也没有很好地得到规范诊治,这也是我国结核病发病率尤其是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仍然要立足国内,把中国的事情做好,把中国的患者管好、治好。正像WHO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在第73届联合国大会防治结核病问题高级别会议上所说的那样,各国应携起手来,为改变千百万受结核病影响的人们的生活、为终止结核病流行竭尽全力。在预防控制方面,在自身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切实加大结核病的投入,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广泛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加强结核病患者的发现与管理;需要对结核病疫苗研发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开展国内外合作,力争在疫苗研发方面和世界同步。在诊断技术方面,一方面需要对现有技术加强质量控制,提高诊断效率;另一方面,加快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引进,尽快提高诊断水平。在治疗方面,进一步加强临床试验能力,为新药研发和推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在创新方面,我们有自身的优势,尤其是在大数据、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方面[5-6]。但是,需要我们加强和完善顶层设计,创新思维、开放胸怀,加快落地和推广。
结核病的防治要讲究科学性,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防治工作,我们要学习国际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方法。近年来,世界结核病防治领域形势日新月异。在宏观管理方面, 2018年5月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2019—2023年WHO总体工作规划,该规划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基础,包括与终止结核病策略相一致的2023年结核病防治目标,所有成员国均作出了高级别承诺,加快《终止结核病莫斯科宣言》中提出的遏制结核病的应对措施。2018年9月26日,第73届联合国大会防治结核病问题高级别会议在美国纽约举行,这一首次联合国关于防治结核病问题的高级别会议提供了历史性的机会,显示了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会议通过的《关于防治结核病问题的政治宣言》,要求全球各国要增加结核病防治可持续资金,加强研究和创新,以及建立问责制,加速全面推动各项目标的实现。在诊治技术方面,新产品开发的进程不断推进,有超过20种抗结核新药和12种候选疫苗正在研制中,还有不少的新诊断技术和新治疗方案即将推出[1,7-11]。WHO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结核病相关的新指南,以指导全球结核病防治工作。
我们需要放眼世界,引进来,走出去。首先,我们要把国际上先进的防控和诊治技术及时地引进来,为我们所用;将WHO及其他国家的政策和指南在我国广泛宣传、学习与借鉴;以此提高我国结核病防治水平和能力。2018年2月,我国首例MDR-TB患者服用了50年来第一个抗结核新药贝达喹啉,标志着我国抗结核新药的研发与应用迈出重要的一步。其次,我们结核病防治工作者更要走出国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已连续4年成功举办的“国际结核病论坛”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2018年7月,在WHO召开的MDR和RR-TB治疗新指南修订会议上,唐神结教授作为唯一的中国专家,以独立专家小组成员在会上发出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智慧[11]。在2018年荷兰海牙举行的第49届国际防痨和肺部疾病联合会全球肺部健康大会上,有超过50名中国专家参加会议,并有多名专家做了口头报告、壁报展示等,在国际舞台上传播着中国声音和中国成就。第三,加大和国际合作研发的力度。无论在新技术研发,以及新药临床试验方面,我们和国外都有很强的互补性,需要有紧迫感、责任感,积极加以推进。借助“一带一路”和其他途径,开展更多务实合作,为结核病防治工作插上创新的翅膀,造福于广大的结核病患者。
结核病防治工作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既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义务,我们责无旁贷!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不断改善与健全我国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当前,我们要切实落实各项结核病防治政策,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切实增加软件与硬件投入,加强结核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广大结核病防治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积极采用新的防治技术和措施,遏制结核病的流行与传播,为全面终止结核病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