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里藏风云
——细说渔阳里的红色基因

2019-12-11 09:55王岚
上海工运 2019年11期
关键词:渔阳李汉俊租界

王岚

渔阳里

叫“渔阳里”的弄堂,历史上有过两条:

环龙路渔阳里(现南昌路100弄)建于1912年,房屋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共8幢,建筑面积1542平方米,习惯称为“老渔阳里”。霞飞路渔阳里(现淮海中路567弄),1915年建成,称之为“新渔阳里”,此处建筑规模较大,有住宅33幢。新老“渔阳里”相隔不过500米,原有小弄相通,当年同属法租界,属闹中取静隐蔽之地。1921年,两弄同时改名“铭德里”,于是以南北相区别,俗称为“南铭德里”和“北铭德里”。1957年,两弄按原貌进行了修复,又复称“渔阳里”。

老渔阳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诞生的整个过程

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是一座凝聚着早年建党历史风云的石库门建筑,有党的“秘密摇篮”之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诞生的整个过程,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发生,地位非常显著。

1920年2月,陈独秀入住老渔阳里2号之后,这里很快成为进步青年聚会、学习、交流马克思主义和孕育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场所。很多早期的共产党人,都是在此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为共产主义奋斗道路的。可以说,老渔阳里2号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孕育地。

五四时期,当陈独秀走上街头呼吁营救学生而被暗探跟踪被捕后,正在上海参加全国学联会议的张国焘,当即回京投入营救。在社会各界及舆论的压力下,陈独秀和被捕的学生获无罪释放。陈独秀出狱不久,即在李大钊护送下南下上海。不久,张国焘受到通缉,也离京南下,在上海和陈独秀开始了密切接触,同时也住进老鱼阳里2号陈家。

1920年5、6月间,毛泽东到老渔阳里2号拜会陈独秀,与他探讨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组织“湖南改造联盟”的计划。多年后,毛泽东在与斯诺交谈时回忆道:在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我和陈独秀讨论着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一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1920年8月上旬,在陈独秀的主持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负责人是陈独秀,成立于老渔阳里2号,并以此为活动地点。其成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有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施存统、邵力子、沈玄庐、俞秀松、李中等。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将学习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建党和开展工人运动列为主要工作。8月15日创办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刊物《劳动者》周刊,主编李汉俊。9月成立新青年社。次年5月,又成立新时代丛书社,扩大马克思主义著作出版渠道。期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这是该书最早的中文全译本;李汉俊译马尔西《马克思〈资本论〉入门》,译名为《经济漫话》;恽代英译考茨基《阶级争斗》;李达译《唯物史观解说》 《马克思经济学说》 《社会问题总览》 等等。1920年11月7日,创办《共产党》月刊,这是共产主义小组内部的机关理论刊物,主编李达。这些刊物编辑部和出版机构,除新时代丛书社址为望志路(今兴业路)李汉俊寓所外,其余都设在老渔阳里2号。

同年,《新青年》在此完成转型,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等与中共创建密切关联的刊物也在此问世。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首个中文全译本也在此完成校对。张申府、林伯渠等,也都来过老渔阳里2号,甚至住在这里,共同商讨建党等事。陈独秀在此以通信形式,与李大钊、包惠僧以及远在法国的蔡和森等人讨论建党。施存统、陈公培则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所拟的党纲分别带到东京和欧洲。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沪,经商议后决定于当年7月下旬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即以老渔阳2号为联络处,由李达、李汉俊出面进行具体筹备,致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委派代表,确定会议地点和日程,起草并刻印有关文件。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如期召开。会议期间,博文女校和老渔阳里2号都是代表们酝酿、交流和讨论问题,起草和修改文件的场所。李达、李汉俊、张国焘等于会议之外,多在老渔阳里2号与有关人员研究和处理会务。特别是7月30日,会议因密探闯入而中断。当夜,李达、毛泽东、周佛海等部分代表,在老渔阳里2号商讨继续会议的办法。决定后,李达即让夫人王会悟赶早车去嘉兴南湖安排,使会议得以完满成功。

在党的一大召开后,这里又成为我党最早的中共中央局机关旧址,举凡中央局会议、会晤各地来沪汇报或请求指示的同志,都在老渔阳里2号。此处事实上是中共“一大”的筹备处和“一大”期间的“秘书处”,是党中央首脑机关所地。陈独秀于1921年10月4日、1922年8月9日,两次在老渔阳里2号家里被捕,中央出对陈独秀个人安全考虑,帮其搬离,同时决定工作机构需进一步隐蔽化。1922年10月中旬,党中央迁往北京,至此老渔阳里2号作为中共中央办事地点的历史任务结束。

上海解放后,老渔阳里100弄2号曾用作上海市文化局下属上海美术设计公司职工宿舍。但即使成为民宅,老渔阳里100弄2号门口白墙上,“《新青年》编辑部旧址——1980年8月26日 上海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昭示着这幢普通石库门的不寻常。客堂墙上,至今仍保留着一块铭牌,上面写道:“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大会决定成立中央工作部,领导当时党的日常工作,1921—192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部在这里办公。”

为了恢复老渔阳里2号的历史面貌,有关方面于2018年7月上旬发出动迁通知,2018年10月10日下午2点45分,秋阳高照,风和日丽,老渔阳里2号的漆黑大门,在平静中被贴上了封条,开始进行修缮。

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酝酿,在这里筹建,在这里发起。老渔阳里2号给上海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

新渔阳里,年轻的身影从这里踏上革命征程

上海淮海中路567弄,是一条整洁的老式石库门弄堂,在那一带富有法式风情和现代时尚气息的衬托下,并不显山露水,弄口上方刻有“渔阳里”三个字,这里被称为“新渔阳里”,现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1919年,湖北人李汉俊来沪,租赁新渔阳里6号,不久李汉俊迁往三益里与其兄李书城同住,此处转给戴季陶居住。1920年春戴季陶迁出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杨明斋租赁此处,开设“中俄通讯社”,后名华俄通讯社,杨明斋自任社长,他是在俄国加入共产党的中国人。该社成立后,即向上海各报提供新闻稿,是沟通中俄新闻交流的机构,也是建党前夕上海共产主义者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1920年8月22日,俞秀松、李汉俊、陈望道、叶天底、施存统、袁振英、金家凤、沈玄庐等8人,在新渔阳里6号发起创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21岁的俞秀松担任书记。随后,团员们迅速积极地发动和指导北京、武汉、长沙、广州、天津等地青年团组织的建立。9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以“中俄通讯社”名义在这里开办“外国语学社”,校长杨明斋。办学目的一为掩护团的工作,二为培养党团干部。学社表面上公开招生,实际上都由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荐。在该社学习过的学员约有五六十人,1921年春起分批派赴苏俄留学。其中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等。这些学员,后来大多成为党的领导人或重要干部,可以说,外国语学社是党的第一所干部学校。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的刘少奇、任弼时就是从这里踏上革命征程的。

1921年3月,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委员会成立,俞秀松担任第一书记,新渔阳里6号成为团中央机关。楼下是教室,楼上朝东的亭子间为俞秀松卧室,朝西的亭子间为杨明斋卧室,客堂楼上是团中央办公处。但在这里进行的革命活动受到了租界当局的注意,1921年4月29日,法租界巡捕房搜查了新渔阳里6号。5月,青年团暂时停止活动。

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还是个秘密组织,而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半公开的组织,所以,很多诸如纪念马克思、五一国际劳动节等活动都是以团的名义开展的。在党的领导下,青年团有组织地开展会议、报告、组织罢工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一大批青年脱颖而出,后来成了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领导骨干。

1920年,刘少奇结束了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之后,来到上海外国语学社,居住在渔阳里6号楼上的学生宿舍。8个月后,刘少奇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启程赴俄,辗转来到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设在渔阳里的上海外国语学社,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培养中国革命干部的第一所学校。从这里走出去30余名青年学生,当年装扮成“新闻记者”“商人”“裁缝”“理发工人”等,先后抵达莫斯科,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经过岁月的洗礼,大多数成了共和国的脊梁。

新老渔阳里之间原本有条小路贯通其间,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陈独秀、俞秀松等都曾在这条小道留下深深的足迹。这条路被后人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小道”。

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经过近10个月的改造,2019年5月,“渔阳里团中央旧址纪念馆”再次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前来朝圣者的目光。

历史选择渔阳里的原因

渔阳里属于旧时法租界。法租界在上海城市化过程中,较之公共租界与华界,规划严格,道路宽畅,人口密度不高,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房屋建筑精致,租金适中,安全又有保障。这些因素,正是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需要的。

老渔阳里2号和新渔阳里6号,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成了国共两党许多元老级人物的风水宝地,并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早期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环龙路早已改名南昌路,位于上海市区中部,东起重庆南路,西至襄阳南路,长1690米。不长的马路上,历史遗址遗迹举目可及:180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旧址,148弄10号是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旧居,80号是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68号是新四军驻沪办旧址,48号是大同幼稚园旧址……更有许多政治、文化名人的故居,吸引着后辈瞻仰探寻的目光:文学大师郭沫若1923年就住在南昌路178弄7号,1932年初巴金居住于148弄11号,诗人徐志摩1931年时曾住过136弄11号,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1936年寓居于69弄3号……南昌路100弄里,更是国共两党首脑的聚居地,除了陈独秀居2号、陈其美居5号,7号是杨杏佛旧居,8号是国民党元老叶楚伧旧居……

环龙路与霞飞路是毗邻的两条平行的马路,由一条弄堂相连。环龙路与莫里哀路(今香山路)中间也只隔一条马路。国民党的领袖、共产党的创始人,都居住附近,可谓近在咫尺。渔阳里在法租界,本是一条普通弄堂,但其周围的政治风云,却波谲云涌……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选择在法租界召开,不光因为李汉俊、李达当时住在法租界,而且因为建党早期那些宣传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都住在法租界,其宣传与活动机构均在法租界。在上海复刊的《新青年》,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先后刊登了列宁的《民族自决》《过渡时期的经济》以及苏俄《劳动法典》等等,开展了对无政府主义和张东荪等人歪曲社会主义的批判,成为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最重要的阵地。

上海当年的环境和社会特点,能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较充分的条件。那时陈独秀在北京不能开展革命活动,但他在上海利用“租界”,秘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渔阳里有幸,得有如此两处史迹,成为中国历史大变动伟大开端的红色起点。

历史之所以选择渔阳里,与这里地处法租界、环境相对宽松有非常大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下的上海,革命者还是可根据地理环境和交通便利的条件,寻机开展工作,并成功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雏形。这是渔阳里的光荣,也是上海的光荣。

猜你喜欢
渔阳李汉俊租界
新渔阳里6号—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地
卜算子·复兴梦
李汉俊与中共“一大”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渔阳里团支部:讲好渔阳里故事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李汉俊的革命遗产
李汉俊的初心 值得今天所有党员学习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天津建材(陶瓷、卫浴)卖场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