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曹凯
内涵转型、经济转型、人力资源效能转型,医院管理层再次为医院锚定了未来发展的基调与方向。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管理团队
获奖理由
内涵、经济、人力,三大攻坚战长驱直入。
学科、质量、服务,三大战略一往无前。
他们不走寻常路,出奇制胜,曾经的汽车城,崛起为医疗城。
十堰市地处湖北西北秦巴山区,鄂豫陕渝四省交界处,战国秦楚两大强权百年攻伐的前线,关中与江汉交流的大通道。四省交界山地县市,各自都离省会较远,总人口规模约三千多万。手握“东风汽车发源地”“道教圣地武当山”“南水北调丹江水”三张城市名片,十堰市则快速成长为“秦巴山医疗卫生中心”。
十堰市人民医院建于1982年,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成长,1996年通过第一轮三甲评审,从此迈入高速发展快车道。37年砥砺奋进,医院成为湖北省政府认可的秦巴山医疗卫生中心核心医院,综合实力紧随武汉的省部级医院,部分科室甚至具备抢跑实力。
2019年7月,为应对分级诊疗、DRG控费、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医改新政带来的发展挑战,院党委启动了为期3年的内涵转型、经济转型、人力资源效能转型三大攻坚战;力求在2022年建院40周年之际,“实现医院内涵质量更高、经济运行更优、人力资源效能更高的战略目标”。
2011年至今,担任党委书记、院长的钟森已执掌医院8年,全院员工锐意进取,医院在党的建设、基础设施、人才建设、医疗质量、学科发展、科研创新等各方面齐头并进,院容院貌可谓焕然一新。
新时代背景下,“三大攻坚战”目标的确立,医院管理层再次为医院锚定了未来发展的基调与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基本医保全面扩容,患者医疗消费需求快速释放,几乎每家医院的患者数量急剧攀升,床位数持续走高,收入倍增。在快速成长的大背景下,医护人员数量也在激增,科室规模同步变大,专业组陆续分出。这是当时大部分医院都在发生的事情,十堰市人民医院也概莫能外。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钟森2011年5月回到人民医院担任“一把手”。他在医院从儿科医师成长为医教科长、副院长,后又调任外院党委书记、院长,对医院发展知根知底。
走马上任伊始,两大问题摆在钟森面前:科室主任和业务骨干反映业务用房不足,要求扩容,“跟不上井喷式的发展速度”;医院业务用房普遍比较陈旧,医疗流程不优,效率不高。
现代化一流医院必须具备现代化一流的基础设施条件。2012年5月,医院实施建院以来规模最大的医疗区改扩建工程,该工程作为重要民生项目连续两年写进市政府工作报告。不到4年,原地拆旧建新医疗用房13.64万平方米,形成总体量达20余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医疗建筑群。
另一方面,钟森也敏锐洞察到:一旦医保筹资增速降下来,医保控费趋紧,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便不可持续。
城区总人口刚过百万,十堰市仅城区就有6家三甲医院,其中综合性三甲医院3家,专科三甲医院3家,此外还有不少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这样的资源配置水平在全国同等规模城市也不多见。人口规模无法支撑众多医院发展,十堰市不少医院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周边的襄阳、神农架和陕西安康、河南南阳等地区,外埠患者占比达40%以上。
“外地患者占比这么高,一旦医保限制患者外转就医,医院这种高速发展态势是否还可以持续?科室越设越细,人员越来越多,摊子铺得太大,各方面成本都在同步攀升,一旦分级诊疗等有关政策落地,医院业务会不会有断崖式下滑的风险?”钟森无不担心,更为之殚精竭虑。
“患者数量井喷式增长,科室设置如芝麻开花,最多的时候,临床科室一度超过60个。虽然业务量持续增高,但大小病通吃,病种质量并不高,运营效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十堰市人民医院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孙泽群补充说。
医院发展既要求稳,又要提效,还要加快回归城市三级医院职能本位。要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就必须主动适应医改新规则,加快转型发展。钟森决心从专科运营模式开始变革。
遴选一批区域优势专业,整合与该专科相关联的专业人才、技术、设备、管理、科研创新等优势,建设大学科中心。授予学科中心充分的用人、管理、绩效分配自主权,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医院管理层希望通过学科中心“一马当先”的示范带动,促进全院各学科“万马奔腾”。
按照这一思路,2012年十堰市人民医院正式推行学科中心体制,首批重点打造骨科、心脏病、生殖医学、肿瘤四大学科 中心。
心脏中心由心脏内科外科相关的4个科室合并而来。目前,中心下设3个心内科病区、1个心外科病区、1个CCU、1个复合手术室和1个功能室;人员、设备等资源在中心层面统一调配,中心主任统筹规划学科发展;同时适当保持各组成单元在绩效上的独立核算。
生殖医学中心是“首届十堰名片”,是全国地市级医院中首家获得原国家卫生部批准运行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运行机构。上个世纪90年代,湖北省第一例试管婴儿就诞生在这里。目前,中心外地患者占比长期达85%以上,甚至有国外患者慕名而来。
学科中心推行之初,院内也曾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在钟森带领下,院党委摒弃杂音,改革一往无前。“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正确的,就要坚定不移往前推,不进则退。”
在十堰市人民医院实施学科中心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国家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思路日益明确,药品零加成逐渐推开,严禁公立医院无序扩张,三级医院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分级诊疗全面落地。
“今后常见病、多发病多数都要下沉到基层,城市三级医院的定位就是急危重症救治,这对医院诊断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科中心化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危急重症救治能力,跟国家的新医改要求不谋而合。”钟森如是说。
在总结首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医院进一步扩大学科中心建设范围,至2017年学科中心已扩展为10个。急危重症中心就是在这一轮“扩军”中建立的。急危重症是地市级医院未来转型发展的高地。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增强,地市级医院就要敢于去接疑难危重患者。而且,要想让县级医院信服,也要靠危急重症来显示自己的专业和权威,钟森强调。
然而,在国内多数医院,急诊过去常常被看作是“转运站”,“专业性不强,也没有病房,更没有发展空间”,很多人选专业的时候看不上急诊科。为改变这种状况,医院将急诊科、中心ICU合并为新的急危重症中心,为中心改造建设了一流的急诊手术室、急诊监护病房,新的急诊中心从门诊到病房,服务有了延续性。同时,急危重症中心联合心脏中心、神经疾病中心、骨科中心、放射影像中心等共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三大急救平台,全面优化危急重症患者院前、院中急诊急救流程。2016年,医院获得十堰地区唯一的直升机空中救援基地医院资质,构建起陆空一体的医疗急救网。
经过整合发展,急危重症中心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高涨,能够主动走出医院到基层联系重症患者。更重要的是,医生、护士通过在急诊、中心ICU的多岗位锻炼,成长路径也得以延伸。
“目前,学科整合在广度上基本完成,下一步就是要围绕DRG控费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有关要求,继续提高各中心的病种质量和运营效率,在深度上下功夫。”孙泽群介绍说。
“种了一辈子地,就没遇到过这种问题,打什么药都没用,大家都说不行就毁了重新种吧。”今年62岁的辛文胜表示,现在家中只剩下他自己打理着两亩多地,这对拥有十多年种植经验的他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是毁了重新种费工夫不说,上市肯定会晚,经济效益也将会大打折扣。
钟森十堰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地处鄂豫陕渝四省交界地区,市内人口基数较小,市场竞争激励,决定了十堰市人民医院发展的“外向”特征。
早在1999年6月,医院即邀请周边的鄂豫陕渝20多家县市人民医院,组建“十堰周边县市人民医院集团”,也是医联体的实现形式之一。尽管医院间关系比较松散,但是成员医院通过组建学术团体,定期举办人才、学术、技术、科研交流协作,抱团取暖。
2011年以后,正值新医改加速推进期,“外延发展”由此正式上升为医院发展战略,希望借此拓展医院发展空间,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2012年5月,十堰市人民医院联合鄂西地区7家市州三甲医院,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三级医院联盟,每年一个主题轮流主办相关论坛和学术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同年9月,人民医院勇开地市公立医院跨省办院之先河,和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中医院展开跨省对口支援。白河县虽属陕西,但距离十堰市仅有1个多小时车程,患者习惯到十堰看病就医。当时,白河县中医院新院区建成,却苦于没有人才和技术,服务能力十分有限,急需大医院对口支援,白河县委政府主动寻求跟人民医院合作。当年10月,十堰市人民医院首批选派的23位医护和管理团队即入驻白河县中医院,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以二级医院的费用享受到城市三级医院的服务,受到鄂陕两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通过近1年良性运转,2013年4月,白河县委政府正式决定白河县中医院与十堰市人民医院组建秦楚医疗联合体,将白河县中医院运营管理完全交给人民医院,加挂“十堰市人民医院白河分院”。借梯登高,白河县中医院仅用不到两年时间成功创建“二甲”中医院。这种跨省帮扶也引起陕西省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关注,被誉为陕西医改的“白河模式”。钟森介绍,“通过联合共建,双方各取所需。地方政府解决了医疗卫生薄弱问题;当地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我们获得当地医保定点资格,可以吸引当地更多疑难危重病人来院就医,从白河县转诊到十堰本部的重症患者显著增加,医院品牌影响显著 扩大。”
按照“平等自愿、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原则,目前,十堰市人民医院已组建5大覆盖周边地区的医联体,成员单位近200家。这些医联体包括周边区域二三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还覆盖民营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立体式区域医疗协作网。
“十堰医疗卫生资源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通过建设医联体可以使城区富集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使城市三级医院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拉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均衡发展。更关键的是,这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让基层群众就近享受到高水平的健康保障,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堰市人民医院在这方面可谓走在了秦巴山区的前列。”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仁田指出。
十堰市人民医院新貌
2016年5月,十堰市人民医院医疗区改扩建圆满收官,医院基础服务条件焕然一新。
医技内科楼、急诊综合楼、门诊楼连成一体,面朝十堰市最繁华的朝阳大道,成为十堰城区的地标建筑之一。没有围墙隔开空间,三栋大楼和朝阳大道之间形成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开放式广场。因为广场的存在,白天患者和家属进出医院非常便利;晚上周边社区居民,还能在树荫花坛间纳凉跳舞。这就是记者9月底在人民医院健康广场上见到的一幕。
同时,随着基础建设基本落地,医院的服务流程全面优化,服务效能得到根本性改善,预约诊疗、自助缴费、电子导诊、远程医疗跟信息化建设同步跟进,患者等候时间变短,满意度大大提高。“十堰市城区医疗资源丰富,老百姓的就医选择比较大,就医时会有意比质量、比价格、比环境。”王仁田介绍,这也成为医院持续改善医疗服务的动力。
“过去,医院门诊布局总是一层内科一层外科,有的还是内外妇儿交织,病人就医晕头转向十分不便。现在我们打破传统观念,强调以疾病系统来分类,在新门诊布局上,将专业相近、病种相关的诊室相对集中,分成专业特色明显的18个专业候诊区、4个功能检查区。另外,每层楼提供人工和自助式挂号缴费服务。医技检查上,医院提供云胶片、自助扫码查询服务等服务。”王仁田指出,“医院一举解决了患者就医上上下下反反复复跑路排队的难题,为患者节约了宝贵的就医时间,也提高了门诊服务效率。正因如此,我们获得了首届‘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医院’荣誉”。
再过三年,就是2022年,也是十堰市人民医院建院40周年,钟森和院领导班子早已在为建院大庆献礼蓄势。2019年7月,医院提出三大转型攻坚战:内涵转型之战,确保医院核心实力更强;经济转型之战,确保医院运营发展更好;人力资源效能转型之战,确保医院人才实力更强。
学科中心化依然是医院“三大转型攻坚战”中的关键一环。按照钟森的说法,一部分科室还要继续精简。“病人质量不优、创效不高、发展信心不足的科室转并整合,确保3年后全院病床规模控制在2000张以内”。
另外一部分中心,则进一步赋能。钟森特别指出,“我们下一步会把更多影像检查设备直接配置在急诊中心,从公共平台上划转一部分配置。这样一来,急诊中心的服务也将会是全流程的,方便患者和医生”。
在新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国试点之际,医院党委也进一步提出,“全员增强按DRG付费经营管理理念,建立起以DRG控费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锐意转型攻坚,十堰市人民医院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阳光大道上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