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型亚历山大病1例报道

2019-12-11 06:09李佳艺张媛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21期
关键词:白质胶质激素

李佳艺,张媛媛

亚历山大病(Alexander′s disease AD)是一种罕见的纤维蛋白样白质营养不良脑病,以额叶为主的广泛脑白质异常为典型特征,脑组织活检可见星形细胞嗜酸性包涵体堆积(Rosenthal纤维)。目前根据发病年龄分为婴儿型、少年型和成人型。现将1例成人型亚历山大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 料

病人,女,28岁。于2009年3月因感冒、劳累后出现右下肢无力,无肢体麻木、视物模糊、复视、大小便困难等,于医院行头颈磁共振成像考虑为“多发性硬化”,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同年8月开始口服中药治疗,2010年1月首次出现复视症状,对症给予激素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8年内间断复发10次,自行口服中药或激素治疗,自觉症状可缓解(见表1)。病人于2017年4月2日出现低热、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0 d后出现左下肢无力,伴小便困难、记忆力减退,随后自行激素冲击治疗,病人就诊我院时,小便困难症状明显好转,双下肢无力症状无明显好转。家族史:父亲37岁时出现双下肢无力,瘫痪于家中。母亲体健,同父同母姐姐体健。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吟诗样言语,记忆力减退,右眼视野缺损,余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上肢肌力5级,左下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适中,双侧桡骨膜反射(++),双侧膝腱反射(+++),双侧肢体深感觉减退,双侧巴氏征(+),双侧跟膝胫试验欠稳准,行走直线不能,步基增宽。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凝血常规、电解质、风湿相关化验、甲状腺功能、血肌酶、C反应蛋白、叶酸、维生素B12、病毒系列均未见异常。脑脊液压力117 mmH2O(1 mmH2O=0.009 8 kPa),外观无色透明,细胞、蛋白、氯、糖均正常,抗酸染色及墨汁染色阴性,大便隐血试验(+),水通道蛋白4抗体(-)。头、颈、胸磁共振成像提示:胼胝体、桥脑、右侧大脑脚、双侧基底节区、侧脑室旁、额顶叶皮层下、颈3~5、颈7~胸1、胸2~6、胸7~11多发脱髓鞘病变(见图1)。眼科检查提示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右眼管状视野;病人本科学历,认知检查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 26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22分。即刻记忆、短时记忆、延时记忆均减退,Boston命名正确10个。初步诊断为脱髓鞘疾病,给予大剂量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也无进行性加重。2个月后基因检查显示,病人的父亲、姐姐均携带GFAP杂合突变基因,c.930G>A,p.Met310Ile。

表1 病人多次复发时间、症状、治疗方案及转归

图A、B、E、F为T2WI 图像;图C、D为T2 FLAIR图像。图A:背侧桥脑多发斑片状T2低信号;图B、C、D:双侧额叶萎缩,额顶叶皮层下、胼胝体、双侧基底节区、侧脑室旁大片高信号,新旧不均,侧侧脑室周围见对称性片状T2、FLAIR低信号;图E:颈3~5、颈7~胸1可见T2低信号,无“蝌蚪”样改变;图F:胸2~6可见T2低信号

图1头、颈、胸磁共振成像结果

2 讨 论

亚力山大病是澳大利亚病理学家W. Stewart Alexander博士首先提出的小儿致死性白质脑病。自从2001年发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突变,成人型病例报道逐渐增多。成人型亚历山大病呈家族性,发病年龄20~70岁,男女均可发病,成人型亚力山大病较婴儿型病人病情进展缓慢,临床上首先表现为脑干和脊髓受损的症状,如真性或假性延髓性麻痹,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等锥体束征,眼震、共济失调等小脑受损的症状,临床上常与痉挛性截瘫相混淆[1]。成人型亚力山大病症状时有波动,病灶散在,也不易与多发性硬化相鉴别。成人型亚力山大病可有头晕、体位性低血压、睡眠障碍、便秘、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多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2],增加了临床鉴别难度。头颅磁共振成像常见脑干萎缩,即表现为“蝌蚪征”[3-4]。此病人20岁隐匿性起病,多次复发,进行性加重,父亲存在相似症状,但父亲的兄弟姐妹无类似表现。主要表现为锥体束损伤、共济失调,伴急性认知功能下降,额顶叶为主的广泛脑白质异常,累及脑干、脊髓,症状及影像符合亚力山大病成人型诊断,也曾有类似病例报道[5]。亚力山大病的病理特征是在星形胶质细胞内存在嗜酸性物质Rosenthal纤维,Rosenthal纤维是由于其编码基因GFAP中的碱基发生突变引起的[6]。该病人基因测序为杂合突变基因,第930位点的G>A突变,导致310位点的甲硫氨酸被异亮氨酸取代,该变异属于亚力山大病的罕见变异。病人父亲自发病10余年逐渐加重但至今尚在,病人姐姐虽然携带致病基因但无临床表现,据报道3%携带致病基因者可无临床表现。遗憾的是病人未接受活检,未证实是否存在Rosenthal纤维。Rosenthal纤维是串珠样、细长或螺旋状的胞浆内包涵体,表现为中间丝状体的聚集。然而Rosenthal纤维并不是诊断亚力山大病的金标准,在肿瘤(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反应性组织与神经胶质过多症中同样存在Rosenthal纤维。

目前,亚力山大病无明确治疗方案,本例病人曾于早期多次使用激素冲击治疗,效果尚可,后期病情进行性加重后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疗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激素对其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近期研究发现,一氧化氮介导胶质细胞诱导的亚历山大病等退行性病变,未来可能借助这个治疗靶点,减少亚力山大病的细胞毒性,延长病人寿命[7]。此外有研究显示亚,力山大病病人星形胶质细胞中存在大量TDP-43且参与神经障碍[8],是否有适用于亚力山大病病人的治疗有待验证。随着对GFAP 突变基因的探索,一方面通过产前基因检测降低亚力山大病的发病率;另一方面基因靶向治疗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该病最有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白质胶质激素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直面激素,正视它的好与坏
宁波第二激素厂
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转化体内诱导研究进展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研究神经胶质细胞的新兴技术
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的特性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发现脑白质疏松不必紧张
备孕需要查激素六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