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明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22;3.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
(1)对黄河重要性的认知。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摇篮。她哺育了沿黄9省(区)60多个大中城市、340个县占全国12%的人口。她以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2%的水资源,灌溉了占全国13%的粮田,贡献了占全国14%的GDP。黄河流域现有耕地1 193万hm2,林地1 020万hm2,牧草地2 793万hm2,宜于开垦的荒地200万hm2。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无序用水的影响下,黄河干流曾出现了罕见的断流现象,难以维持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9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了流域水量统一调度,解决了黄河干流断流问题。近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流域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和消耗率已达86%和71%,远超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缺水已成黄河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气候变化影响下,黄河上游“水塔”区冰雪消退;在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影响下,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土地利用进程加快,随之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日益恶化。黄河中游地区实施水土保持工程以来,虽然入黄泥沙初步得到了控制,但黄河径流量和输沙量显著下降,导致缺水问题进一步恶化。黄河口三角洲萎缩、湿地退化,下游滩区、河口生态保护等问题均与黄河长治久安密切相关,亟待解决。
(2)对黄河长治久安关键水问题的认知与对策。黄河干流1919—2018年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1.7亿m3,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黄河径流量近百年来呈显著的持续下降趋势,变化率为-2.26亿m3/a。值得注意的是1922—1932年出现的长达10 a的枯水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3.7亿m3;1990年后黄河也出现了长达数年的枯水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仅有230.7亿m3。1922—1932年年平均降水量为338.5 mm,1990—2008年年平均降水量为397.5 mm,后者比前者大59 mm。以上实测数据表明: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可更新)性已遭破坏,节水优先和严格的需水管理是当务之急。黄河流域多处于半干旱气候带,水资源先天不足,水生态系统脆弱,全流域水量均衡配置潜力有限,还承担着向流域外的白洋淀-雄安新区及甘肃民勤石羊河调水的任务,已不堪重负。考虑到黄河生态大保护和修复水循环可更新性的需求,可以考虑跨流域水资源均衡配置(如适宜水量的西线调水);通过建设黄河干流大型水库(古贤与碛口)来调节水量、利用洪水;采取因地制宜的水土保持措施调控蓝水与绿水,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基于系统论理念,围绕生态大保护,集成水资源与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3)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滞后,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来看,必须考虑长治久安,走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即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两者有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可以统一为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双赢。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退化、经济发展滞后,根本原因是没有理顺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水与生态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关系。一方面,对整个流域水循环和生态系统演化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机制的认识有局限性,导致决策的科学依据不足;另一方面,当前的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只是针对区域存在的特定问题,尚未在全流域形成水资源、生态保护和经济协同发展的统一战略与布局,这些问题均有待深入研究。建议加强黄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策略与关键技术研究,阐明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经济和水问题,梳理黄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能源-水之间的复杂关系;基于水资源承载力,全面研究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方略与技术,支撑黄河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