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旗帜引领实践方向,发展道路关乎前途命运。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命题,怎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无疑需要掘进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母题,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特征和发展规律,归根结底要从理论源流和实践必然性来打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广阔视野。当前,如何准确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尽管理论界已经耳熟能详,但熟知并不代表真知,常识并不代表真理。尤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延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致思通道。借此援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即可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进而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P10),以及由此蕴含的这一重大理论论断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指向。在此意义上,如何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把握正确方向,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命题,关键要从学理层面把握好社会主义并勘定其发展的历史方位,从理论链条上理解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自洽,从发展状态中标定好时代主题。
马克思主义掀开人类历史的全新篇章。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和最生动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集中反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其理论大厦的重要成分乃至实践基石,不仅蕴含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而且聚合为如何明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及其制度优势的理论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就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仍需在勘察历史方位过程中把握,如何从学理上考证社会主义理论源流由此而展开。
社会主义在词源学上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社会主义尽管在历史长河中历经500年发展,但在其萌芽之前则最先表现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某种价值取向,某种基于社会不平等和丑恶现象的观念反映,而不是特定的学科概念乃至系统化的理论学说。考证词源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可以把握其思想萌发及演变的特点。见诸拉丁语的社会主义,已经表露出同伴、同伙、同盟以及社交的含义。相距16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托马斯·莫尔提出“没有剥削的社会理想”之后两百年,社会主义这一语汇才在欧洲出现并广为传播。即便在宗教神学领域,西方神学家也曾推崇“社会主义”,并赋予其尊崇上帝安排和遵循自然规律的主观意愿。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纷纷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以及对立面,阐述和论证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表达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由此不难发现,作为一种观念和概念的演变过程,社会主义在生成和演化的过程中就始终富含意识形态指向。然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则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和实践形态呈现。
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扫除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所有阴霾,迎来了人类思想史上最壮丽的日出。孕育其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结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丰硕的果实。如何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还需涉及社会主义学说史上最重大的贡献,这就是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由此不但可以回溯,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前,甚至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处的时代,社会主义一度还是社会思潮的代名词,乃至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各种错误观念的媾和物。当然还可以追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谓的“不再以私有财产的扬弃”[2](P169)为中介的理论导引作用。《共产党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才最终清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剖析了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并与之划清界线。[3](P178)恩格斯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4](P234),他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阐明,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两个伟大发现”。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凭借其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体系,架构出无产阶级解放条件和无产阶级运动发展规律的学说,蕴含如何“深入研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和历史进程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条件”[5]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
科学社会主义标注着社会形态发展趋势。社会形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制约,也受制于人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内在关系。论证人与社会的关系,既表征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也蕴含着求证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必然性的理论基调。诚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阐释的那样,社会发展凭借其独有的社会形式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最初的社会形式”表现为生产力低下状况中的“人的依赖关系”;第二阶段则以社会物质交换的形式表现为“人的独立性”,基础却在于“物的依赖性”;第三个阶段依靠第二个阶段创造条件并表现为“自由个性”,但奠基于“个人全面发展”和“共同的社会能力成为从属于”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之上。[6](P230)正是由于生产力和物质基础不断发展,人的独立和自由个性的获得,才具备现实可能性,这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并最终以制度形态呈现的规律所在。因循于此,上述三种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体现出依次更替的特征,表现在社会历史进程和发展阶段上,则分别对应着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进而可以作出推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尤其是涉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充分展现出阶段性特质,在其基本内容和范畴上亦显现出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和迈进的基本特征。显然,这样的理论论断对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具有理论指导和资鉴意义。
社会主义发展集中体现为路向选择问题。社会主义500年的进程,描绘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7](P19)的历史轨迹,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状态和水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整体认识科学社会主义还会面临着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还存在简单化乃至绝对化的倾向,思想的束缚与僵化,很容易造成实践的短视和缺陷。就哲学方法论而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没有教条和铁律。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事业,形成并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学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是理论教义和实践教条,而是如恩格斯晚年书信中所言,它“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8](P691)。就总结经验教训来说,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以及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付出的曲折和艰辛,始终需要作为选择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一面镜子,始终不能僵化地、一成不变地看待社会主义社会。较之于“任何其他社会制度”,恩格斯就曾强调,要把社会主义看作“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8](P588)。就历史进程而论,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阶段标志着社会理想、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三者的高度统一。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7·26”重要讲话,并郑重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9]这一重要理论论断重点从伟大旗帜、实践道路、精神状态、历史使命、奋斗目标等五个方面,集中阐明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时代课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0],充分表明在新的历史阶段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向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
科学理论的内在逻辑标定其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及其实践选择有着本质和内在的要求。如何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拓展理论新视野、作出理论新概括,重点就在于论证并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逻辑体系延展的理论张力,藉以其逻辑自洽性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由此归结为常论常新的命题:如何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自洽,如何从认识论维度把握其理论基础、发展态势、发展目标,继而有效贯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必然联系。
首先要从理论维度打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架构的视野。迫切需要回答的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怎样洞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整体考察和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演进的意图映现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7](P27)。深刻认识这一重要理论论断的丰富内涵,不仅可以从“根本成就”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贡献,而且能够从“当代价值”上延展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现实条件。进而言之,由此凝结为一个命题: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当然还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及其实践必然性。一方面,广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表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紧密关联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内在体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当然,也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论结晶和实践成果。另一方面,狭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蕴含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此基础上还标注着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实践指向。由此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勇于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紧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总体而言,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均充分表明,其理论逻辑在历史逻辑中得以展开,其历史逻辑在理论逻辑中加以升华。这种紧密关联的逻辑构造,兼具理想性和现实性相融合、目标性与阶段性相衔接、主体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显著特征,也内在反映着“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7](P24)的简明论断。
要从发展态势中把握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内在关系。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认识局限性的制约,人类社会历史有一个从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迈进的过程:“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11](P231)作为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发展规律的哲学范畴,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从认识论维度打开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通道。必然王国意味着人们处于认识客观对象和自然规律的初级阶段,自由王国则意味着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世界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以及控制支配自然力量和外部世界的范围。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跃迁进程,反映出人们在思维领域和实践领域实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恩格斯为此作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12](P245)毛泽东则阐明,人类社会历史经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13](P12),并且已经被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证明。
综上而论,必然和自由,作为认识论的重要范畴,始终内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之中,集中展现出科学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理论奥秘。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实践图景,延展着人类社会历史接续发展的上升通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这样的实践必将继续实现新跨越,开辟新境界。值得警醒的是,处于必然王国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将是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实践经验业已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教科书”,面临着众多实践谜题和未知领域。但也必须清醒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已经作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充分展现出来,这本身就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新态势。
再者从发展目标上贯通理论品格和实践本质的必然联系。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是在理论和实践互动发展中开辟新境界,总是在理想与现实高度结合中开创光明前景,总是在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中开启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7](P27)由此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表征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始终秉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至关重要。当然其中还蕴含着如何从理论和实践范畴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重大命题。理解和把握这一重大命题的思维触角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延伸。
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与时俱进同样也熔铸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品格。这种理论品格融汇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之中,写就了改革开放40年理论和实践的恢宏主题,接续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实践探索,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人90多年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的壮丽篇章,展现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000多年生生不息、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这种理论品格在历史中形成和凝结,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体现在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之中。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阐述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到21世纪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4](P39),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5](P11)的基本论断,都充分表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自觉和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用 “三个意味着”[1](P10)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价值、时代内涵、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伫立于新的历史方位。因由数千年塑造的独特文化传统、数百年形成的独特历史命运、数十年形成的独特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由此必然要求我们牢固确立行动指南,厚植战略定力,踏上新征程,不断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只有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才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状态。
每个时代的思想体系,不仅是特定社会历史活动的理论结晶,而且是特定时代的实践产物。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于一体,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引领着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成功已经表明,当代中国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接续秉持着科学社会主义,不断赋予世界社会主义全新内涵。借此可从实践条件方面加以佐证。
纵观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史,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并且以其磅礴之势迎来新时代的实践征程,究其根由,主要得益于三方面条件的保证。一是锻造强大的思想武器。实践进程越是艰辛曲折,历史图景越是波澜壮阔,越是能孕育并形成伟大的思想理论,越是能表征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真理性。毛泽东思想是如此诞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也是如此诞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如此诞生的。正是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历史图景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新局面,续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已经还将继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二是打牢认识论基础。正是因为牢牢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洞察新时代的思想内涵、实践内涵和历史内涵,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明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现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理论武装全党的重要性,正确看待并把握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而严密的理论链条。三是提供方法论支撑。正是得益于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坚强保证,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运用,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上述诸方面蕴含着从理论维度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如何从实践进程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事业发展的战略定力尤为关键,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尤为重要,深刻认识和清醒回答旗帜和道路问题不容动摇。旗帜引领道路,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和道路,乃党魂国纲所系,民心人心所向。不妨从既定实践路向上加以考证。
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联结并铸就历史和现实的辉煌,贯通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关联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发挥战略定力的支撑功能,进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不偏离正确的实践路向。其一,出发点在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而特有的实践风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境界。其二,发力点在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为完整地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和倒计时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愿景已近在眼前、胜利在望。与之相应的战略链条表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检验标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之源,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成败关键,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根本保障,更为精准地锁定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其三,落脚点在于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关键要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从“基本国情”来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国际地位”来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发展状态”来准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新变化,接续探索总结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科学规律。
历史不能选择,未来可以开创。整体研究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体现在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之中,也要融汇于创造新成就和新辉煌的发展征程之中,还要理解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实践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面开创新局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史诗正谱写出全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P15)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集中汇集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精彩展现于此。这正是这一重要论断的思想力量所在、实践价值所在。在理想向现实转变的长期过程中,我们依然需要接续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持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如何立足新时代理解并确定引领未来的发展征程呢?关键要更加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主题,确保2020年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重点要确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科学谋划并有效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阶段性任务;核心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肩负起“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一方面,要在关键时期和决胜阶段,坚定不移实现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成功迈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不断贡献事业发展的新智慧和新方案。另一方面,要把“四个伟大”作为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坐标,在新起点上研判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策应伟大斗争现实需要,树立伟大工程的坚固柱石,造就伟大事业政治灵魂,筑牢伟大梦想实践根基。显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始终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内在规律。
综上所述,多维立体地阐释并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须集宏阔视野、深刻内涵、鲜明主题于一体,锻造出既守正创新又代际相承的开放性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阔视野重点表现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本质属性的整体考证,深刻内涵集中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及其旺盛生命力,鲜明主题始终彰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主题。回溯式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需要把握其历史源流和历史方位。掘进式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在于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展示其中国经验和世界意义。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已经从战略意图上清晰展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擘画出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