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屏向智能手机屏融合拓展的观察与思考

2019-12-11 03:26:38徐海东
中国记者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智能手机融合

□文/徐海东

最新数据显示,电视的开机率已经由70%下降到了30%。与此同时,移动网民人均App每天使用时长已经增长到了4.7小时,其中,即时通讯类和短视频类App使用量最大。更有机构预测,从2019年开始,人们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的媒介信息将超过25%。这两个数据表明,智能手机作为最普及、最强势的移动终端,未来很可能成为“第一媒体”。对于正在推进融媒体改革的电视新闻节目来说,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关键,在于怎样与移动终端融合好、怎样与手机融合好。只有做好这方面的融合,才能做到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伸向哪里,工作面就开掘到哪里。

一、信息环境和信息消费习惯已经发生变化,移动传播是基本战略和优先考虑因素,电视这块屏必须向智能手机这块屏拓展

信息环境和人们的信息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时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里,信息的流动区域是全球性的,人们更容易得到信息,得到的信息更加丰富,信息消费的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必再拘泥于电视机前、收音机前和报栏跟前,而是可以通过手机在移动中、在任何地点随时获取。信息消费的选择权在向受众转移,“接受媒体的选择”变成了“选择接受的媒体”。

对电视新闻来说必须要紧跟时代,加快融合发展步伐才能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当下最紧要的工作,就是完成电视新闻节目与智能手机的融合,让节目内容在智能手机上有所体现,完成传播渠道从“一屏”到“多屏”,尤其是手机屏幕的拓展。特别是在已经开启的5G时代里,更快的视频传输速度和更低的流量资费将彻底消除用手机观看视频的费用门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用户月均使用移动流量已经达到了7.2GB,有机构预测,视频创造的流量未来可能要占到75%,这对电视新闻节目来说,是机遇,更是方向。

事实上,电视新闻节目提供的内容并非不受欢迎。在抖音平台上,央视新闻等传统媒体推送的短视频点击量和点赞量频频破百万。《新闻联播》经常被送上“热搜”,而很多传统媒体的微信推送文章阅读量达到“10万+”也早已不再新鲜。并不是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不再看电视”,他们只是“不再看电视机”而已。优质的内容在他们习惯的信息渠道,或者说智能手机上依然是喜闻乐见的。

二、短视频是电视新闻节目与手机融合的突破点,优质内容的提供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是融合的关键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聊天、看新闻、网购依然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看视频的需求则在近几年激增。尤其是短视频,短视频APP在手机网民使用的APP时长中排名第三。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来说,权威和专业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完全能够在短视频领域实现突破。

□2016.6-2019.6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及使用率(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客观、权威、直观、时效性强是电视新闻节目长久以来的优势,每当国内、国际有重大事件发生,人们最相信的依然是电视新闻节目。虽然目前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端了解最新信息,但这些信息相当大的部分依然源自电视新闻节目。庞大的信息资源网络、快速的反应和专业人员队伍,让电视新闻节目在新闻视频内容的提供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这是自媒体和朋友圈等渠道无法比拟的。在重视版权的智能手机短视频平台上,电视新闻节目对新闻资源更是近乎垄断的。因此,在抖音、微博等平台上,点击量动辄百万的新闻类短视频,多来自于电视新闻节目账号和其他官方媒体账号。有意思的是,在短视频方面近些年纸媒做得比电视要好。比如在微博平台上,《大河报》的豫视频、《楚天都市报》的楚天视频等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相比之下,除了央视以外,地方电视媒体新闻节目的短视频账号影响力大的并不多。抖音短视频平台因为最近一两年才出现,电视新闻节目的渗透量要好很多。但在短视频领域,电视新闻节目依然要深耕细作。

首先,电视新闻节目在智能手机短视频平台提供的内容要准确“垂类”。垂类是指推送内容的分类。电视新闻节目在短视频平台上扩大影响力的目的在于融合,在于线上线下的联动形成合力,最终提高影响力。因此,其短视频内容应该与线上播出内容的主旨、气质相一致。形式可以轻松活泼,内核却要严肃积极,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其“垂类”应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的信息发布。

其次,电视新闻节目在智能手机短视频平台提供的内容要遵循“算法”规律。算法指的是短视频平台衡量一个视频是否值得推送的各种指标的集合,也就是内容评估标准。以抖音为例,影响推送的因素包括点击率、节目包装、账号定位、全网热度、视频时长、内容分类等等。一个用户发布的视频只有符合了它的算法,才能被系统推送给更多的用户。内容、标题、视频的技术指标都决定了最终的点击量,决定了视频账号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发布的短视频不能是简单的线上新闻的“剪短转移”,而应该依据算法进行二次加工,有着更好的用户体验的新产品。

另外,电视新闻节目在智能手机短视频平台提供的内容要注意发布的时间。统计显示,我国网民使用智能手机APP来看新闻和看短视频的高峰时段主要有四个,分别是8点、12点、17点和22点。这与人们出行、午休和晚间休闲的时间段相吻合,符合当下人们的作息规律。在这四个时间节点上进行推送,更容易引起关注。

□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与渠道拓展相比较,内容生产的思维转换和流程变革同样重要。优质的内容永远是用户的需要,而与智能手机融合要求电视新闻节目必须改变现有的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信息共享水平,打破空间场、时间场的限制,要以融媒体中心为龙头,建立起信息的搜集、整合、分发机制。形成“一次制作、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全新模式。处于核心的“融媒体中心”不是一个技术使用和维护中心,而是一个内容生产的数据库,要对信息整合、分发,乃至内容生产起到指导作用,要成为内容生产的大脑。在完成线上播出要求的同时,要兼顾智能手机移动端的信息传播。这就要求编辑记者要做好即时推送,随时供稿的准备;做好在采访中就播发新闻的准备;做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内容的创新,形成“短、实、新”的文风。同时要考虑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对于人工智能这一新领域与新闻生产的嫁接,要深入研究,切实运用。

三、在移动端平台注入更多的社交、互动功能,是电视新闻节目与手机融合的重要思路

目前,电视新闻节目媒体融合更多的实践在于渠道拓展和内容转移。但从微博、微信、朋友圈的飞速发展上可以看出,智能手机APP的社交功能和互动性是吸引用户的最重要特质。因此,电视新闻节目推进与“手机”融合发展就需要打破单行传播思维,在建立、维护移动客户端时重视社交与互动功能。

事实上,电视当年能成为“第一媒体”与其自身的社交功能不无关系。全家每天准时围坐收看《新闻联播》、街坊四邻聚在一起收看体育比赛转播、万人空巷收看热播的电视剧,在闲暇空余时间议论电视上演了什么,都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要。观众来信、热线电话、短信也实现了用户的互动要求。但由于思维和技术的局限,电视的社交互动功能已经无法与智能手机匹敌。因此,电视新闻节目打造移动客户端与智能手机融合,需要重视社交功能和互动功能的开发,实现媒体媒体声音与用户声音的交流对话。

另外,可以从更加宽泛的角度来看待和探索电视新闻节目与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融合。智能手机一个重要特质是功能的整合集成,除了通讯,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实现购买、阅读、看剧、拍照等众多功能。电视新闻节目的移动客户端同样可以通过功能跨界来提高自身的附加值,而不仅仅是信息的提供。附加值越高,用户的粘度就越大,我们甚至可以想象通过它来适应人们渐渐形成的新的生活方式。比如实现电商购买、生活费用的缴纳、交通出行的查询等等。如果电视新闻节目与智能手机在融合的过程中能打通更多的生活功能,那么,这种融合势必将进入一个更符合时代发展的层面。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智能手机融合
智能手机是座矿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智能手机脸
英语文摘(2020年5期)2020-09-21 09:26:30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新闻传播(2018年8期)2018-12-06 09:03:00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趣味(语文)(2018年8期)2018-11-15 08:53:00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新闻传播(2018年11期)2018-08-29 08:15:30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