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川
摘 要:目前,高中物理教学在融入核心素养理念下,对于学生的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全面优化调整,不仅使实验教学更具针对性及合理性,同时以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为导向,十分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为此,通过对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展开相关分析,希望可以在科学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学习与研究兴趣前提下,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展开课外与生活的实验探索。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极为重视,不仅关注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与掌握,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实验教学作为高中物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在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发现问题,还能进行问题分析与解决,并在亲身体验实验操作中获得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由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以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学习阶段,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同时还能引发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实验演示给予高度重视,因实验演示可在启发学生认真思考的同时,引发其产生学习动机,并在教师的实验演示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既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直观的物理现象观察,同时还能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掌握规范的操作流程下进一步探明科学规律,还能增强对抽象物理概念的理解。为此,针对物理实验演示过程,教师应进行合理安排与创新设计,使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开阔视界,展开更深入的自主探究,由此得以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光的全反射》这一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魔术”的实验演示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黑猫变白猫”的实验操作感受这一神奇的物理现象,先将黑猫模型进行展示,然后投入水中,通过光的反射学生可看到水中的“黑猫”变成了“白猫”,再将水中的“白猫”取出后又还原成“黑猫”,这一实验演示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通过将新知与旧知相联系进行适时引导,使学生对光的全反射概念与其形成条件得以深刻认识理解,由此有效调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以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
高中物理对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比较重视,尤其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透过科学现象看本质,使学生在发现问题中积极思考,并在进行科学分析中展开实验探索研究,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认知,并得以科学思维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进行《传感器及其应用》这一知识内容学习时,教师可对学生先进行思维启发,并以开放式的实验方式,使学生运用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实验操作。有的学生很好地利用了“光敏电阻”这一知识内容,针对电阻在受到阳光、灯光等不同的光线照射下所产生的影响变化进行实验设计,由此设计出“温度报警器”的实验方案,教师对此予以更加丰富的实验指导与补充,使学生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此项实验操作,而且还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性,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以实践操作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生在进行物理知识学习时,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注意事項的认真提示,另一方面可在实施分组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由此还能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此外,物理实验也可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条件下,引导学生在课后展开自然现象观察与生活小常识的实践操作,使其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还能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尤其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的实验操作项目,更具较强趣味性,教师可在确保安全性前提下,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具自制,并以自然现象与实际生活中简单易操作的物理实验,揭示其科学真理,既使学生对趣味科学产生探知欲望,同时也增强其创新创造能力。
例如,在进行《动量守恒定律》这一知识内容讲解时,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后实验任务,使学生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饮料瓶、气门芯、胶带、橡皮塞与打气筒等实验材料,进行自制火箭的实验操作,使学生不仅明确了“反冲运动”原理,同时还增强其自主探究能力。这也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全新发展方向,从丰富的生活资源中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及应用,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进行学习思考,同时也能在思考中获得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甚至由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这无疑为社会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4.结语
总之,在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使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下,还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由此形成进入社会后的良好品格与关键能力,为推进国家进步与发展起到中坚力量作用。
参考文献:
[1]吕云梅,陈连松.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途径[J].考试周刊,2018,(14):170-170.
[2]马洁枫.浅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J].高中数理化,2017,(18):33-33.
[3]郑伟露.浅析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5):13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