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绿色金融探析

2019-12-10 09:52周阔
党政干部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

周阔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态势良好但存在较多的困难挑战,突破绿色金融发展瓶颈应注重以下四方面:一是要按“中央部署、地方推动”的原则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是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三是要培植绿色投资者,倡导居民绿色消费;四是要增加绿色信息透明度。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10-0061-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这表明,绿色金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内容和发展目标。众所周知,金融是经济体系循环的大动脉,绿色金融作为绿色经济的活水源泉,可以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资金支持。因此,绿色金融作为绿色发展的绿色动力,其发展速度、程度都会影响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绿色发展的高度。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势在必行。

积极构建符合我国现阶段绿色发展现实情况的绿色金融体系,必须明确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意义,必须摸清当前绿色金融的发展形势,必须找到快速发展绿色金融的有效路径。只有循序渐进地做到这三个必须,才能切实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整体发展,落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第四十五条首次提出:我国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2015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绿色金融工具,即“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战略正式形成。2017年10月,“绿色金融”一词首次亮相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重申绿色金融的發展。在过去短短的三四年时间中,一系列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政策的出台,使得绿色金融已经从一个时髦的“金融产品”概念上升到了我国国家战略的高度,而我国也成为全球第一个拥有较为完整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理解

“绿色金融”在我国第一次出现是在1995年,然而学界提出之后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发展。2015年,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凸显、层层深化,因而绿色金融又“重出江湖”。由于绿色金融目前为新兴概念,国际国内对它的内涵理解都有所不同,因而,本文首先明晰绿色金融的中国定义[1]。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是目前我国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最为权威的指导文件,其中第一条就给出了绿色金融的确切定义,这也是国内迄今为止最为权威的定义。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简而言之,绿色金融要支持有环境效益的经济活动。所谓环境效益,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是环境改善,治理环境污染,包括治理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绿色金融要为治理环境污染的绿色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包括使用碳排放较低的清洁能源以及提高能效,绿色金融要为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效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三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循环利用能力,绿色金融要为循环利用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二)绿色金融的主要工具

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具体涵盖以下金融工具: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绿色保险、碳金融等等,这里重点介绍绿色信贷、绿色基金以及绿色债券这三个绿色金融工具。

绿色信贷是指商业银行为绿色项目所提供的贷款[2]。就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而言,其重头戏仍然在绿色信贷上。从时间上来看,1974年,联邦德国建立了全球首家政策性环保银行,它的主要业务即向绿色程度较高、但收益相对较低的环保项目提供贷款服务[3]。目前,我国仍没有专门做绿色信贷的银行,一般都是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根据我国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对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项目提高其贷款利率以降低其贷款额度;同时对绿色环保项目则提供较大幅度的利率优惠。之所以要给予绿色项目比较低的利率,主要是由于绿色产业在起步阶段回报率比较低、风险比较大,与传统污染企业直接竞争,是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必须依靠绿色信贷的资金支持,实现绿色项目的落地生根,实现传统经济的绿色转型。

绿色基金是指为支持、鼓励和发展绿色环保事业而提供的专项资金。实际上,绿色基金是整个体系中最为灵活的融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一个新的绿色项目,首先需要进行的是初始股权融资,即启动资金。大多数处在起步阶段的绿色项目,技术上存在一定风险,政策上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因此,社会资本进入到这些绿色项目的积极性并不高。但当有政府背景的绿色基金进入到环保项目的股权融资部分之后,就可以使社会资本对于此类项目的风险厌恶有效下降,使许多环保产业落地生根。目前,全球较为成功的两个绿色基金——英国建立的GIB和欧盟建立的GEEREF,其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本的比例分别为4倍和50倍。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绿色基金,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项目中来。

绿色债券指发行债券所得到的资金只投资于绿色环保产业。从融资主体来看,如果是国有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即为绿色企业债,如果是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债券即为绿色地方债,如果是上市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即为绿色公司债,如果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所发行的绿色债券即为绿色金融债[4]。从全球来看,美国、中国和法国在发行绿色债券方面较为活跃,三者发行量已占据全球整体市场的半壁江山。

(三)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从全球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已进入以绿色驱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无论是美国的“绿色新政”、德国的“绿色经济”还是日本的“绿色发展战略”,这些都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2019年我国召开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所谓高质量增长,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就是要实现“绿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如果光有“灰色”甚至“黑色”经济增长,但是污染很严重,碳排放也很严重,那么未来这个增长是不可持续的。那如何实现绿色的高质量增长呢?绿色金融即为答案。一方面,绿色发展中各种新技术、新项目、新发现都需要绿色金融的资金支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旧的、过剩的、污染的产能,也可以通过绿色金融,用更加市场化方式进行清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绿色金融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也是低质量发展的消解器。

“未来五年,我国绿色投资需求为每年3万亿-4万亿元人民币。我们估计,财政资金最多满足15%的绿色投资需求,85%以上的绿色投资需求必须依靠市场化的融资方式来解决。”这是5年前,中国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给出的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根据有关权威部门测算,目前我国的绿色投资需求每年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5]。在这些投资需求当中,政府能拿出来的部分占比不到15%,因而,剩余的绿色资金需求需要社会资本来填补。现阶段我国必须要构建一个绿色程度高、完整性强的金融体系,使充裕的社会资本愿意且能够进入到绿色环保的项目中来。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良好态势与障碍

(一)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蓬勃发展

2018年,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指出,“中国绿色金融走在了全球的第一方阵。”毋庸置疑,中国绿色金融正大步向前地冲在全球方阵的最前端,大步子、大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我国绿色债券快速发展。从时间上来看,全球首支绿色债券是由欧洲投资银行于2007年发行的,而2016年,我国才开始发行绿色债券,差不多晚了近十年。但由于我国国内的市场需求十分巨大,所以在2016年我国共成功发行了83只绿色债券,因而我国也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2017年,从绿色债券发行总量来看,美国排名第一,中国排名第二。2018年仍为美国第一,中国第二,法国第三。从国内市场来看,目前,金融机构是我国绿色债券最重要的发行人[6]。同时,仅在2018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就出台了百余项政策来提高我国绿色债券的发行,因而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绿色债券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从具体的用途上来看,低碳交通排在第一位。2018年,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低碳交通的占比高达33%,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交通运输企业用发行绿色债券的方式获取资金。比如,2018年,武汉、南京、天津和成都等多个城市,都利用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以用于当地地铁线路的建设或延长。

2.我国绿色基金发展迅猛。近三年,我国已发起了近500多只绿色基金,但实际上进入到环保项目、环保领域的基金要比这个数字大得多,因为该数字统计只包含名字中有“绿色”或相似名称的基金。从地域划分来看,包括内蒙古、山东、云南等多个省份已经建立起绿色发展基金。其中,江苏省的绿色基金目前搞得尤其有声有色。截至目前,江苏省通过设立绿色发展基金,使得绿色PPP落地项目41个,总投资338.13亿元,吸引社会资本262.36亿元。同时,江苏省通过“基金+财政+银行”这种创新运作模式,建立了100亿的绿色创新投资业务,进一步拓宽了绿色企业的融资渠道。

3.我国绿色信贷高速增长。绿色信贷是我国当前绿色金融体系中支柱性的融资渠道,融资占比高达95%以上;2013年我国创建了全球最早的绿色信贷统计标准;连续五年,我们都有绿色信贷统计数据;连续五年,我国绿色信贷规模持续扩大,由2013年末的5.2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末的8.23万亿元。据测算,我国国内21家主要银行所提供的环保项目贷款,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1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91亿吨,相当于北京7万辆出租车停驶336年形成的二氧化碳减排当量。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绿色信贷资产质量较高,违约率明显低于一般信贷资产。截至2017年6月末,绿色信貸的不良率为0.37%,明显低于同期一般贷款平均不良率。除此之外,浙江湖州推出“绿贷通”综合绿色信贷平台、贵阳银行结合当地绿色产业特点推出了“爽绿贷”等一系列绿色信贷产品、江西九江银行在赣江新区设立了首家绿色金融事业部等,都是我国各地区积极探索绿色信贷创新的缩影,这种密集的创新在国际上都实为罕见[7]。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障碍

1.绿色金融区域发展极其不平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体现在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去年年底,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了《2018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与评估报告》。2018年各省区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区间在4分至57分之间,得分总体可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浙江、广东、江西、贵州、新疆这五个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都排在第一梯队,由此可见,我国地方试点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成绩斐然,大有作为。第二,以北京、福建、江苏等省份为代表的非试点地区,也在2018年度进入绿色金融发展的第一梯度,这说明上述地区既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制定上发力,同时也有不错的市场效果,推动了本地区绿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内蒙古、湖南、河北等省区处于绿色金融发展的第二梯度,这表明这些地区确实在绿色金融发展上投入了一定的工作量,但与第一梯度的省区相比,存在较大进步空间。第四,东北三省,西南边境,西北地区,以及山西、天津等省份处在绿色金融发展第三梯队,这些地区取得的绿色金融发展成果并不理想,绿色金融政策出台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因此上述省区应当在绿色金融领域中继续加强发力,不断发展。

2.资金供需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目前,我国许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投资平台对绿色项目、绿色企业有较为浓厚的投资兴趣,但由于这些环保企业没有及时充分地披露环境信息,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污水等排放和能耗信息,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等投资方就缺少了对绿色项目绿色程度的判断依据,此时,投资方和项目方在绿色信息上就存在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绿色资金市场效率进一步被破坏。因此,投资方想要轻而易举地精准地找到这些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着实困难。资金供需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加大了双方的搜索成本。

3.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并不高。以商业银行为例,全球绿色信贷标准接受程度较高的准则为赤道准则,接受赤道准则的银行称之为“赤道银行”。目前,全球共有来自37个国家的94家金融机构接受了赤道准则成为赤道银行,而我国目前仅有兴业银行和江苏银行是这94家金融机构的其中两员,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在国际上与绿色金融机构接轨仍有差距。从产品和服务来看,我国部分金融机构虽然进行了部分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但与目前市场对于绿色资金的巨大需求和差异性需求仍存在较大错配。从人员上来看,从事绿色金融的专项技术人才并不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同时,市场机制建设滞后、激励和监管约束力不足、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等也都是发展绿色金融时面对的极为尖锐的困难与挑战。

三、加快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讲话指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应在发展中求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显然,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我们既要实现经济增速的回暖,又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因此,在推进绿色金融发展这一复杂的互动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三者的联动作用。

(一)按“中央部署、地方推动”的原则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绿色金融发展的路径中,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选择并不一致。“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路径中最为突出的亮点。近五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已搭建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制度框架。但是,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现有绿色金融体系的设计包括担保、贴息和政府基金的支持多数停留在地方层面,然而地方层面的具体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财政能力,沿海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力量较为雄厚,更有能力有基础去推动一些激励机制的建设,但是到了中西部,地方政府财政力量较为薄弱,所以,在中央层面更多进行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部署,能够较好地、全面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各个地区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中来[8]。

(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目前,我国一些金融机构,一方面没有考虑到投资“三高”行业带来的资金风险和环境损害,因而向“三高”行业提供了大量的贷款,不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又没有战略性地观察到为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长远益处,相反又过于在意绿色项目所面临的技术风险和政策不确定性[9]。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简称PRI),目前有两千两百个会员,加入之后,金融机构就必须承诺,增加资产的绿色信息透明度,要对所有投资的项目进行环境效益评估,到底是正效益还是有负效益,等等。但目前我国参与PRI的金融机构只有20个,这与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势头不相匹配。因此,现阶段需要思考的是,能不能培育更多的投资者,让他们慢慢地变得有绿色偏好。例如,在同样的信用评级情况下,能不能培育更多的投资者愿意投资绿色债券而并非棕色债券、甚至黑色债券。如果今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能够且愿意进入到绿色项目中来,那么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绿色行业的融资成本就有可能下降,通过这种机制来推动绿色金融更好发展。

(三)培植绿色投资者,倡导居民绿色消费

公众是一个国家最小的细胞,最灵活的个体。因此,每一位公众对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态度以及积极参与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进程。一方面,需要培育大众的绿色理念。不仅政府需要加大对绿色环保理念、绿色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和普及程度,同时也需注重学校、家庭和社會等主体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对于绿色理念的培植。绿色理念的宣传氛围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借力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要积极倡导居民开展绿色消费”“规范消费行为,引导消费者自觉践行绿色消费”等等。实际上,促进绿色消费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例如,在进行楼盘消费时,可以引导和支持民众贷款购买绿色节能建筑;在进行汽车消费时,可以尽可能向民众推广新能源节能环保汽车;在进行家电消费时,可以鼓励消费者贷款购买绿色节能家电。实际上,消费者在贷款进行绿色消费时,无形中也购买了绿色金融产品与绿色金融服务,这也会倒逼绿色金融进一步壮大发展。

(四)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重头戏仍在绿色信贷上。绿色信贷作为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与绿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等直接融资方式相比,还存在信息不对称、资金效率低等弱点。同时,我国目前绿色股票指数以及衍生品种类仍然不多,投资者对于绿色股票的偏好并不明显;绿色保险产品在种类设计、理赔服务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发展空间;碳金融虽然已在我国多个省区进行了试点工作,但是一方面仍有相当多的地区,包括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经济并不发达的省区碳交易并不活跃,另一方面,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实属罕见。因此,在绿色金融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主体,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同时,健全绿色金融法律保障、加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提高绿色信息透明度等等,也都是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着力点[10]。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迫在眉睫,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得,而发展绿色金融则是破解之道。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以支撑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关系到绿水青山能否顺利变成金山银山,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能否和谐并存。因此,必须将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去落实,积极探寻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之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凤荣,王康仕.绿色金融的内涵演进、发展模式与推进路径——基于绿色转型视角[J].理论学刊,2018,(03).

[2]孟科学,马晓雨,魏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施的管理者效应与政策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3).

[3]宋晓玲.西方银行业绿色金融政策:共同规则与差别实践[J].经济问题探索,2013,(1).

[4]詹小颖.绿色债券发展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6,No.369(8).

[5]曹明弟,田惠敏,徐义国等.绿色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J].中国科技论坛,2018,(4).

[6]俞岚.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6,(1).

[7]韩立岩,尤苗,魏晓云.政府引导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机制[J].中国软科学,2010,(11).

[8]殷剑峰,王增武.中国的绿色金融之路[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6).

[9]马骏.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与前景[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6).

[10]侯亚景,罗玉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16,(9).

责任编辑  魏亚男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