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玲
摘 要 为了响应自治区减少农田白色污染政策,验证氧化生物降解膜的应用效果,以及裸地播种对玉米发育进程、产量、生理指标的影响,为应用生物降解膜推广应用及裸地播种玉米推广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在额敏县阔什比克良种场进行相关试验。
关键词 试验方法;分析;结论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额敏县阔什比克良种场 83°42′18″E,46°33′58″
1.2小区试验玉米品种:和育187(中熟);生产示范玉米品种:KWS9384(中早熟)、先玉335(中晚熟)
1.3试验地膜品种:百利基(0.008mm和0.01mm)、康润洁(0.008mm和0.01mm)、康洁地、兰竹新宝利丰、普通聚乙烯地膜(0.01mm)7个品种规格
1.4试验时间:2019年4月15日至2019年10月5日
1.5试验地土壤类型:潮土
1.6试验设计:品种为因素A、不同覆膜处理为因素B的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每处理三次重复。示范田共200亩,所用品种为KWS9384(中早熟)、先玉335(中晚熟),使用降解膜為百利基0.008mm生物降解膜,裸地处理不铺地膜
1.7测定内容:玉米苗期(5叶)、大喇叭口、成熟期测定各处理土壤含水量(测定前5天不进行灌水)、温度;测定小区试验产量;在产后判断降解膜地分解情况[1]。
2 结果分析
2.1各处理对土壤墒情的影响
在玉米苗期(5叶)、大喇叭口、成熟期测定各处理土壤含水量(20cm耕作层测定前5天不进行灌水,每次灌水定额)。
结论:不同降解膜处理间土壤墒情差异不显著,但比普通聚乙烯地膜保墒性差,优于不铺地膜处理。
2.2各处理对土壤温度对影响(测定时间:早上9点钟)
结论:不同降解膜处理间土壤墒情差异较小,因聚乙烯地膜不能降解,保温效果高于其他处理,裸地播种土壤温度最低。
2.3各处理对田间杂草抑制情况(7月20日观察)
各降解膜滴灌带上方均出现提前裂解现象,有部分杂草长出,但今年前期未出现极端高温及7月频繁降雨现象,草害对本年度降解膜防草效果影响不明显。
2.4各处理对玉米成熟期的影响
从玉米黑层出现(9月17日)开始每隔1天取样一次,取10个果穗的中间200粒籽粒在烘干箱内烘干处理,并测定各处理玉米籽粒含水量以观察各处理水分动态变化,以30%籽粒含水量为成熟标志计。
结论:各降解膜处理间玉米成熟期差异不显著,较普通聚乙烯地膜推迟约1天到30%含水量,但裸地处理玉米自理达到30%水分时间较其他处理晚4-6天。
2.5各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结论:各地膜处理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比不用地膜增产显著;注:本试验灌水均为同一条件下进行,总灌水量406立方米/亩[2]。
2.6各处理地膜残留量、降解率表
根据各降解膜碎片化程度及取单位面积残留地膜重量计算降解率,以及残留碎片对机械强度判别各降解膜对不同降解效果。
3 试验结论
3.1从本年度不同地膜处理玉米种植结果可以看出:覆膜玉米在保墒、提高地温、提早生育进程等作用较明显,对早熟玉米产量对影响在35kg/亩左右,对中熟玉米产量对影响在59kg-96kg/亩,对中晚熟玉米产量对影响在133kg/亩。因此无论普通地膜还是降解地膜均比不铺地膜种植玉米产量高。
3.2在节水方面,本试验灌水总共8次,406立方米;在额敏县加尔布拉克示范农场下大渠村100亩覆膜与不覆膜栽培比较发现覆膜较不覆膜节水1-2次约45-70立方米,且降解膜节水效果同普通降解膜节水效果差异不显著[3]。
3.3在降解膜种类选择方面,6种不同种类降解膜中康润洁牌和百利基牌提供试验样品为全生物降解膜,其他为氧化生物或光降解膜,当年裸露部分降解率均达到60%左右,差异不显著,覆土部分降解效果较差。且在试验过程中均发现在6月下旬靠近滴灌带附近的膜有不同程度开裂,导致后期控草效果不佳。
3.4成本方面,降解膜亩成本在85-100元左右,本年度增产效果同投入比例不是很突出。另农户对降解膜对接受程度较低;但对提早生育进程有利。
通过本年度试验及综合分析,康润洁、百利基全生物降解膜具有一定推广价值,但本试验仅为2019年度结论,年际间的差异影响及风险未能体现。
根据多年试验示范,玉米田降解膜使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气候、土壤、管理因素导致提前裂解,加上我区玉米不做苗前土壤封闭处理,会出现后期控草效果变差,杂草增加严重影响产量问题。
产品工艺尚无国家强制性标准,质量判断较难。
受气候、土壤、水分影响当年降解率普遍未达预期。
主产区土壤残膜本身较多,农户使用降解膜后犁整地后农田地膜难以区分哪些是普通膜,哪些是降解膜,容易造成农户误判。
参考文献:
[1]新疆膜下滴灌高产春玉米水肥优化研究[J]. 郭斌,赵新俊,王璞,柳延涛,梁飞,焦天奇,王友德.江苏农业科学. 2017(20)88-93.
[2]浅析玉米覆膜栽培技术的应用及推广[J]. 任丽青.种子科技. 2018(11)25.
[3]浅谈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丁越强.四川农业科技. 2019(0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