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
在南京杨公井古籍书店里,通往二楼的楼梯拐角有一个老式座钟,棱角已经有些磕碰掉漆,让人不免推测起它的“高龄”。而座钟没有秒针,仔细盯住看了好一会儿,仿佛指针才有些微变化。就好像时间在这座书店里也会变得迟缓,从古籍书店的透明窗子望出去,街上匆匆而行的路人、疾驰而过的汽车、鳞次栉比的高楼,仿佛都与这里无关。
关起门,捧起一本旧书,温上一壶茶,时间就这样被弄丢,不知去向。
古籍书店的藏品让人流连忘返。
历史感厚重的书店
杨公井的古籍书店门面不算大,这座古色古香的三层小楼却大有来头,门口的石刻牌子上写道:“该建筑始建于1936年,外立面饰以琉璃砖,具有装饰艺术风格。这里曾是当年中华书局南京分店旧址。”而古籍书店的林先生也告诉记者,倘若说起书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宣统年间。”
整个书店的建筑与周边的其他楼宇比起来似乎有一种泾渭分明的孤傲,这似乎是源于其厚重的历史底蕴,以及经过陈年书香浸润的缘故。孑然一身立于书店门前,仿佛就有一种魔力,促使你推开书店的大门走进去一探究竟。
进入书店,不算大的一楼大厅却总让你有一种文化的厚重使命感,木质的书架整齐码放着各类书籍,两边还摆有风格统一的梯子,整个书店里都透露出一种安谧而庄重的仪式感,仿佛为阅读这个行为赋予了更多意义内涵,而陡然变得神圣起来。
收藏者最爱这里的线装书
古籍书店作为一个商业书店当然也有各类品种丰富的书籍,但是与一般书店不同的是,这里并没有把一些畅销书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夺人眼球,那样喧哗的气质是与这里不符的。
在这里,畅销书、明信片、小人书、专业书籍等各类读物都安分地守在各自的位置,相安无事,不会跑出来“喧宾夺主”。
而在一楼的不算显眼的一隅,码放着古籍书店的最大特色—线装书。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古籍书店的线装书敢说是南京最多最齐全的。”
《二刻拍案惊奇》《楚辞集注》《苏东坡集》……藏蓝色的封皮、用细线穿起的宣纸、繁体字竖版印刷,不管在多么不起眼的角落里,线装书都是古籍书店不可忽略的一道风景。这种书与整个书店的气质契合得天衣无缝。
来这里买线装书的陈先生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喜欢线装书,“线装书不同于现在印刷的书,它更有收藏的价值。我一般喜欢来这里找一些历史方面的书,有的书像《史记》,倘若今天来买已经卖光了,下次来可能就要涨价了,因为印刷用的宣纸在涨价。像我收藏的一些线装书已经绝版了,那它的价值就更大了。我更乐意买这样的书回去,也是给孩子的一份财富。”
古籍书店的工作人员说:“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人都想让生活慢下来。”买线装书的人也不仅仅是收藏爱好者,“很多年轻人也喜欢来这里挑几本喜欢的线装书拿回去读,因为他们会觉得,点一盏灯,读着竖版印刷的书籍,更能让他们的精神思想沉淀下来。”
古籍书:阳春白雪静候知音
书店的二楼主要经营旧书和特价书,在其中的“耕砚斋”里,你可以看到满屋子的古籍,民国旧平装、碑帖拓本等等。书屋中央摆放着一个四四方方的木质书桌,笔墨纸砚一应俱全。使人恍惚误入了某位民国年间读书人的书房。
“耕砚斋”管理人员林先生展示了书柜的一处,摆放了好多外文古籍书,“这是最近我们收来的,是一位老先生去世后子女卖给我们的。都是专业性很强的书。”
人们可以看到有矿物学、岩石学等方面的书,林先生说,“平时我们这也会有地质局的人来,以及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这里淘书,我们书店专业性非常强。像这样的外文专业书一般的书摊是不会收的,只能卖废纸。但是在我们这里就非常值钱了,其实像这样的书以前都是官方收藏的,后来可能是发生了什么情况,流到了民间,但都是蛮珍贵的。”
古籍书店里的“古籍”的确不少,这些纸张泛黄甚至掉页的旧书安静地躺在书架上,并不是没有市场,许多阳春白雪的古籍专业性很强,它们只是静静躲避着时代的嚣张和吵嚷,等待一场伯牙遇子期一样的邂逅,等待它们的知音如获至宝地捧起它們,转身的背影将为历史悠久的古籍书店又添一段传奇。
读书、品茗,坐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当有一天青梅枯萎,竹马老去,时光荏苒,你我都已不复当年模样,再走进古籍书店,信手翻开一本线装书,你会发现斗转星移、岁月静好,只是我们不小心弄丢了时间。
(摘自《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