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海峰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常规手段之一。实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学生物理知识与学科能力生成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激发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物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目前,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學中,学生动手实验课时不足,演示实验被压缩,课后创造性实验更是不必提及,使物理教学过多地依附教材,局限于抽象的想象,学生的物理学习很难生成观察、创新与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本文中,笔者结合近几年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以电学实验为例,从实验生成的角度谈谈我们应如何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物理学习效率。
一、加强实验教学探讨,促进实验原理预设生成
由于应试压力,不少物理老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在考题的训练和物理知识的背诵方面,这种物理教学方式只能应对常规考题,一旦试题稍微灵活,能力考查较为突出,这种“题海战”和“背实验”的方式就不可能奏效了。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物理老师还是要重视实验教学探究与探讨,认知研究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实验结论,必要的时候要亲自动手先操作一遍,努力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好教学预案。
如测量导体电阻的实验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让学生阅读一下教材,按照教材要求按部就班地测量几组数据就完成了实验。否则学生虽然经历了实验过程,能力却没有得到丝毫的提升。因此,实验之前我们应组织学生思考测量导体电阻的方法,思考时不能局限于教材的伏安法测电阻的思维,而应该鼓励学生跳出教材思考,必要时可先动手操作探究。这样,学生通过思考,运用不同的方法测出了不同数据,再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规律,使预设的R=U/I的实验原理自然生成。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成性实验不仅能长时间地保留记忆,更能知晓物理原理的来龙去脉,由此获得的知识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内化,具体问题情境中也一定会更加灵活运用。
二、重视错误资源利用,促进教学契机动态生成
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即通过按部就班的实验过程象征性地归纳或验证出教材中的物理规律或定理,而通过实验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目的很不明确。因此,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按照老师讲解的实验要求、步骤进行机械的操作,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探索精神与创造力的培养就成一句空话了。实际上,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很多操作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我们教学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善于因势利导,在教学动态中转化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实验错误变成实验课题的“点睛之笔”,努力促进课堂教学契机的生成。
如学生在进行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实验时连接了如图1的电路(图2是教材给出的电路图):
学生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肯定要着手排除电路故障,此时我们可让学生暂时不要重新连接,而让其他同学都围过来看看电路有什么问题。此时,学生兴趣、思维、好奇心定会一齐被激发出来,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位置接反了。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时,由于电压表阻值很多,相当于断路,所以小灯泡不亮。通过这样的资源利用、问题激发等手段的综合利用,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内驱被全然激发出来,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也由此潜移默化地生成。而且,这样的方式既有效保护了学生的创造力,又水到渠成地利用了难得的教学契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知识体系的掌握。
三、加强思维导图设计,促进知识体系建构生成
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如果知识体系混淆,张冠李戴,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就很难灵活、准确地应用。因此,我们在每一节课堂或每一章节的最后,或在每一周、每一月的固定时间,要养成引导学生生成知识体系的习惯。通过规律性时段所掌握知识的建构,学生知识体系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生成。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有很多,如表格整理、知识树整理、要点归纳等等,但最形象、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还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学生在设计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回忆所学知识,理清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知识间彼此的联系与区别,从而生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九年级第13章《电路初探》教学结束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电路组成、电路连接方式、电路故障的判断方法等几方面设计思维导图,以有效引导学生达成对知识的内化甚至持久固化的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教学生成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想在电学实验教学中达成自动生成的效果,首当其冲的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引导他们自主思考,自主设计,自主操作,自主探究,自主展示。只要我们牢记这一自主性实验教学原则,兼顾安全性、趣味性、渐进性等方面的要求,我们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也必定是具备充分的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