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瑶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以后,我国社会将进入转型期,即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转折时期,也是我国迈向富裕社会的关键时期。开展对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的研究,对于全面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促进区域经济和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把我们国家建设成繁荣昌盛、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的必然性
富裕社会是指物质财富富足、经济科技发达、政治生态良好、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精神文明健康、民主法治健全、人民生活富裕,具有中国特色的富裕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集中精力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小康社会建设成就斐然。2020年,小康社会将全面建成。此后,我国将步入富裕社会的发展阶段,这是历史的必然,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制度的必然要求。
(一)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一论断不仅清晰描绘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也清晰的表明了我国社会正处在富起来的发展阶段。小康社会是富裕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准备,富裕社会是小康社会的延伸和发展。因此,实现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推进富裕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社会,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这是我国将要实现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实质就是要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裕型的社会。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顺利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
(三)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
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就是说只有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富裕,社会主义社会就应该是富裕社会。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标志。因此,为了充分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小康社会建设基本完成之后,必须不失时机的推进小康社会向富裕型社会转型,加快富裕型社会建设。
(四)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思想指导下,理论界就富裕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先富 到后富再到共同富的理论思维。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区,不仅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而且在许多方面已经接近甚至达到富裕社会的水平和标准。如果我国的社会不能及时实现社会转型,就不可避免的会影响我国富裕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五)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是高新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有先进的社会经济制度与之相适应。21世纪人类已进入高科技时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新材料等的发展和运用,催生了智慧社会的到来。虽然这些先进生产力本身并不带有任何政治性和阶级性,但是它也必然要求要有先进的社会经济制度来推动其快速的发展。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的转变是我国社会经济制度进步和发展,必然会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小康社会向富裕型社会转型是一项崭新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实现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
(一)构建社会转型理论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必須要有科学的社会转型理论作支撑,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无关于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的理论研究成果问世。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没有经验,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推进改革并取得成功,这是一件幸事。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面临的情况比改革初期的情况要复杂的多,如果依靠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未必还会那么幸运。因此,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的进度和成效,甚至可能会导致社会转型归于失败。
(二)科学规划与设计
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由于这一社会转型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借鉴,加之我国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区域结构以及国际环境的杂和多变。因此,没有科学规划与设计,要想取得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在推进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过程中,很有必要制定社会转型的科学规划与设计。
(三)创建雄厚物质基础
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是以雄厚物质基础为前提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财富。只有物质基础雄厚了,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才能顺利推进。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我国物质财富有了大幅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提升。但是,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的基础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现有的物质财富距离社会转型的需要和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而使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将因缺乏雄厚物资技术基础而难以顺利进行。
(四)区域发展一体化
区域发展不平衡贯穿整个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可以说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就是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状态下进行的,它一直是制约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在局部地區还存在不平衡加剧的现象。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的转型过程,必须同时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向区域发展平衡的转变过程。因此,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小康社会向富裕型社会转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增强文化软实力
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不仅需要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也需要有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对社会转型的意义重大。但是如果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滞后,同样会制约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的进程。因此,在推进社会转型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解决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社会诚信度偏低和公共道德缺失等软实力不强问题。
(六)化解深层社会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转型的过程也就是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化解的过程。当下,我国存在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治理和环境污染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短时间内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社会就业压力仍然巨大,而且存在继续加大的可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农民工的利益和权利的保护;旧城和棚户区改造,空心户、空心村、空心校、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山区、老区和贫困地区脱贫等问题。实现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也必须妥善化解上述社会矛盾和问题。
三、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路径选择
习近平指出: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这就为我国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指明了方向。
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加强社会转型理论研究,提高对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必然性、重要性和可行性的理解与认识。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是一个新历程,新事物,新使命。
深化改革、提高改革水平和质量,加快小康社会向富裕型社会转变的制度、体制、机制创新和顶层设计。改革开放是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同样也是实现社会转型,推进富裕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社会转型设计方面,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转型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为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提供保证。
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实现小康社会向富裕型社会转变的结构、方式和效益的提升。社会转型的关键在经济发展和财富增加,它是社会转型的物质保证。经济发展,财富增加,首先要依靠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手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财富的大幅增加,为小康社会性富裕社会转型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优化生态 保护环境,创造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的自然、生态和环境条件。一是树立生态是资源,生态是资本,生态是生产力思想观念,为发展生态生产力提供思想保证。二是深刻认识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对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的重要作用,把发展生态生产力作为社会转型的强大动力。三是提升生态意识,尊重自然规律,严格保护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常态化,按照社会转型社会的需要和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属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内涵提升全员行动计划”教研项目(人文社科)《安徽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研究》(编号:2017nhrwc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