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继兵
从曾祖父那一辈起,我们家四代从教,百年春秋,风云变幻,我们家的教育情缘却薪火相传、代代不熄。
第一代——结缘私塾,感恩启梦
清朝末年,我的太祖爷是一名小小的文官,奉命从湖南去四川上任,一路上携家带口,风餐露宿。当他们到达湖北恩施东门山时,太祖爷突然病逝。弱冠之年、人生地不熟的曾祖父,一下子陷入困境,是朴实的当地百姓伸出援手帮衬着料理了丧事。出于感激,我的曾祖父决定留在这民风淳朴的地方开办私塾,当上了这十里八乡的教书先生。
第二代——执着杏坛,无悔圆梦
曾祖父去世后,子承父业,爷爷毅然承担起了“教书先生”这个职业,他始终不忘曾祖父的嘱托:清贫育人,回馈乡邻。
当时正值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食不果腹之际,学生交来的学费有时是一袋土豆,有时是几个红薯和几斤玉米,不论家境贫富与否,爷爷都认真耐心地教导他们。有些学生家境贫穷,爷爷不但不收学费,还经常把自己种的粮食拿出来接济他们。
为了躲避抓壮丁,男孩子白天都不敢上学,爷爷就在晚上上课,不仅传授知识,还让学生懂得在时局艰难的情况下,要拥有家国情怀。在我们家里,至今还保留着爷爷用过的一把铜水壶。这把铜水壶既为学生烧水解渴,又在寒冷的冬夜里吐出热气为大家御寒。多少个夜晚,爷爷就在那微弱的烛光下,忽明忽暗的灶火台旁带着学生读书写字。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家的私塾也退出了历史舞台。1950年,爷爷光荣地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公办教师,扎根恩施,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直到1982年退休。
第三代——笃心从教,倾情追梦
我父亲的教书生涯则颇为曲折。1972年的夏天,父亲听说我们村里也可以办小学,就是缺老师,已经在生产队里干了5年会计并准备提名为大队书记的父亲,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小学民办教师。要知道,当时民办教师的工资每个月才15元呀!但我父亲乐此不疲,一心扑在他钟爱的教育事业上。这民办教师一干就是十年!直到1982年参加公办教师招考,我父亲才成为一名公办教师。
父亲爱教师这个职业,更爱护他的学生。退休后,他的学生还经常相约一起来看望父亲,每到那时,也是父亲最开心的时刻。
记得有一次,父亲生病住院了。正巧主治医生是父亲教过的学生。每天,他准时给父亲送饭,一有空就陪着父亲聊天,简直比我这个做儿子的还亲。这名医生告诉我,在学生时代他因为嘴馋,偷拿了同桌的一个芝麻饼,同桌的父亲气势汹汹找到学校,拎起他就要打。父亲看到这一幕后,连忙喝止,并将自家的十多个芝麻饼全部赔给了那位家长。这名医生泣不成声地说:“我永远记得那一天,我害怕极了,也羞愧极了,从那一天起,我真正收起了顽劣之心。我能有今天,多亏了易老师当年对我的关爱和教导啊!”
一个小小的芝麻饼,却让一个孩子一辈子永远铭记。听着这名医生讲述的芝麻饼的故事,看着一辈子安心从教的父亲,我的心里也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期许和向往。
第四代——潜心问道,书香筑梦
報考大学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教育专业。记得我把毕业证捧到爷爷面前时,爷爷高兴得像个孩子:“教书好啊,到继兵你这一代,我们家已经有四代人教书啦!”
20世纪末,兴起下海经商潮,我的几个同学相约到沿海城市去闯荡,特别来邀请我这个当年的班长一起下海经商。
我有些犹豫,去与父亲商量。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不要用金钱的尺子来丈量教师的价值,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读好书,教好书是咱们家传承了百余年的家风啊!”
那一刻,我告诉自己,书香百年的梦想,我必须坚守!教书不仅仅是个职业、三餐温饱的寄托,更是一个理想,一种追求,一份事业,正是这种理想,让我无怨无悔地守护这方净土,执着于这一份恬淡。
教师的工作有苦有甜,有泪有笑。当我挑灯苦熬,精心备课,却发现学生热情不高时;当我口干舌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却发现这些青春叛逆的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时,也曾有过沮丧,也有过抱怨。可当我看到学生们的点滴进步,当自己患病时看到学生关切的目光,当我收到来自大学校园的节日问候祝福时,那种欣慰和感动油然而生。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庞上,流露出信任的目光时刻温暖着我的心灵,我所得到的成就感和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又岂是金钱可以买来的啊?
百余年来,曾祖父因感恩乡邻而许身孺子,祖父因承父命而赓续教育,父亲立志从教而倾其一生,我也因书香浸润而延续着我们家族的教育梦。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教师的每一天,都行走在神圣与平凡之中,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祖爷爷做到了,我的爷爷做到了,我的父亲也做到了。而我,一定会倍加珍惜,完成教师的光荣使命,延续我们书香百年的梦想!
(作者单位: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潘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