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9-12-10 09:26本刊编辑部
牡丹 2019年31期
关键词:碧霄河洛大鼓

本刊编辑部

在苗寨里,绣女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使者,满腹学问、受人尊敬,而“绣女师”则相当于导师,负责给绣女们传授技能,搜集民族史料、民间传说、地域故事,并把这些内容生动地反映在民族服饰上。随着时代进步,原本相对封闭、自然状态的寨子,也逐渐和现代生活接轨。作为民族记忆和传统工艺的守护者,面对文化交融和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不适应呈现了出来,绣女师这一身份,就变得有些尴尬了。中篇小说《最后一个绣女师》从这一独特文化视角切入,将一个80岁老人的暮年心思娓娓铺展开来,读来发人深思。

本刊曾在今年2月刊登过中篇小说《腊月里的一场河洛大鼓》,与《最后一個绣女师》在文化意义上很相似。作为曾经风靡河洛地区的曲艺形式,河洛大鼓也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的文化符号,扎根在老辈人的血脉里,面对当下的快节奏生活,坚守、传承、发展,都成了急需破解的课题。该文刊发以后,引起了许多关注,尤其是民间文艺和曲艺界,对这篇小说赞不绝口。本期我们刊发的文艺评论《唤醒“非遗”中的“河洛记忆”》,对其文本意义再进行一次探讨。

近年来,洛阳近郊的李楼镇以农民文化活动频繁见诸报端。本刊曾在今年10月刊登报告文学《庄稼人·文化梦》,关注这些一手挥锄、一手握笔的追梦人。不久前,又与洛阳文学院一起,专门组织作家诗人走进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了解其精神风貌,受益良多。“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们将诗人们的作品结成小集,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猜你喜欢
碧霄河洛大鼓
河洛释语·瓷板画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纸鸢
大鼓声声
纸鸢
大鼓
从元符号看文化联想——论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的关系
柳絮
简述乐亭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