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土文学的流变

2019-12-10 09:08解舒淇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赵树理寻根乡土

解舒淇

摘要:乡土文学是以描写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而写出的文学作品,多以小说为主要体裁,因而又称乡土小说。小说内容多是描写在农村土地上发生的事。乡土文学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演进表达出不同的乡村情感,展示了生动而又各具地方特色的乡土风光。从现代到当代文学的变动来看,乡土文学的发展并非是一个静止的直线,它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乡土文学;流变

乡土文学有一个比较长的发展时间,据资料显示至今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它的起源是从鲁迅描写乡土事件、挖掘民族劣根开始的。一段时间后,乡土文学作品又因文学艺术改革带上了深深的革命印记。乡土文学的发展过程并不是顺利的,它是经历了许多流变才发展起来的。

一、乡土文学介绍

(一)乡土文学的产生

中国从古至今为农业大国,一代代劳动人民在农村进行生产,对养育他们的这片沃土产生浓浓的依恋,无论如何他们也舍不得生养他们的农村大地。随着清王朝的腐朽、西方列强残忍的践踏和侵犯,内忧外患的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身在异乡的人们心却扎根于故乡,他们不免会有对故土思念的感怀,虽说故土难离却不得不离,这一变化促进了乡土文学的出现。同时,乡土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乡村城市化。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谋出路,进入城市的人不免感到心中有种缺失,多年未回故土的他们只好通过写文章来追忆在故土的生活。从这方面看,城市化进程也催生了乡土文学。在《中国新文学·小说二集导言》中,鲁迅对乡土文学作出了简略的阐述,虽未明确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但也表现了乡土文学的写作目的是通过描写农村生活来抒发淡淡的乡愁。

(二)早期乡土文学的特点

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复杂的情绪描绘苦难中麻木、愚昧的故乡人,讽刺与哀怜并存,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的习俗、故乡人麻木的人性、凄凉的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种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多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体现出作者面对世道的无奈和与封建的奋力抗争。乡土小说作家往往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乡村风俗习惯,通过对封建愚昧、落后思想的描写,讽刺批判旧的封建思想、礼教和风习。

(三)乡土文学的重要作用

乡土文学通俗、易懂、深沉、厚重,来自于民间,又去向民间,是民间深厚文化积淀的爆发,深刻体现了底层劳苦大众的呐喊和挣扎,揭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基本生存的永恒追求,体现了人们精神的迷茫、堕落、扭曲和狂躁。乡土文学作品真实反映社会状况,对人民大众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在中国“五四”运动以后,提倡文学应该反映社会、服务人民,乡土文学正是在这种主张的影响下发展和出现的。乡土文学作品中传达的爱憎与哀乐使身处都市喧嚣的人们重新拾得那份纯真、天然,使他们摘下了时刻保持警惕的冷漠面具,使之恢复人之本性。乡土文学在特定的时期对人们思想的治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乡土文学的流变

(一)早期乡土文学

中国早期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便是鲁迅,是他开启了借乡土文学批判中国封建糟粕的先河。鲁迅将西方近代思想的批判精神应用到对中国旧文化、旧思想的批判上,以乡村中发生的事为故事题材进行创作,旨在挖掘出民族文化不好的地方。他弃医从文,想要用文字治疗当时人们懦弱、麻木不仁的心灵,当他放眼世界时,热切地希望加快中国文明的前进步伐,而反观乡村文化,竟是那样地古老、绵远而沉滞、封闭,这就不能不令他痛心疾首。《阿Q正传》是鲁迅的著名作品,它集中展示了旧中国社会中的病态现象,鲁迅从经济剥削、政治压迫等方面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鲁迅为了使麻木的中国人民觉醒,在小说中对阿Q精神胜利法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初期的乡土文学总是歌颂美,鞭挞丑,主人公通常是高大全的、没有性欲的、没有物欲的,是高尚精神的化身。

(二)乡土文学的斗争

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赵树理为代表和以孙犁为代表的文学流派成为乡土文学的两大主流。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多以土改为题材,这一时期的作家相较于其他时间段的乡土作家而言有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在演变过程中,乡土文学中的英雄式人物更加乡土化,有了人性,有了欲望,有了自我。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作品都深深地印着中国革命的印记:孙犁赞美了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新”与“美”,其中他描写的乡村人物不再是受难的可怜妇人,而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女性形象;赵树理的作品更贴近农村生活,他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民乡亲做朋友,他更像是农民的儿子,他以一种亲人的身份来描写农村生活,表现出他对农村文化热切而深情的爱意。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殷切的了解,所以他创造的乡土文学作品细致具体,内容丰富实在。赵树理的作品总是带有浓浓的乡土味,他早年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以农村婚俗为主线,写了许多关于占卜术、神仙下凡、农村起外号等真实发生在农村的风俗,使读者看到一处描写细致入微的农村风景。当然,赵树理写这些乡村落后风俗不是为了单纯宣扬旧古民俗,而是借新旧习俗之间的斗争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乡土文学到赵树理这里的流变是他与鲁迅作品人物的结局走向不同,鲁迅笔下的乡土人物都是无法自救的,而赵树理笔下的小二黑、小芹一类的新人不仅能够自救,而且还能通过斗争拯救其他处于封建礼教迫害下的中国人民。鲁迅所关注的是礼教对国民灵魂的禁锢,并对这种压抑人性、迫害人民的旧文化给予强烈的批判,给那些乡村或城市中不思进取、冥顽不灵的年轻人以警醒。赵树理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所关注的是封建习俗对人的思想的限制。旧风俗是旧思想的一种表达,从鲁迅关注封建礼教的束缚到赵树理发现旧的农村风习对人们的影响,从反封建礼教到反旧习俗无疑是乡土文学进步的表现。

(三)从乡土文学到寻根文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出现可视为乡土文学的新流变。寻根文学与以往的乡土文学相比,展示出了一个更为深广的民族文化历史与农村现实生活。寻根文学被视为乡土文学流变的原因,在于它对赵树理开创的注重风土民俗描写的继承。寻根作家多数都拒绝描写城市文明,而有意去描写山村的生活,这样寻根文学便有了许多乡土文化的影子。虽然寻根文学作家是对特定风俗民情中的事物进行描写,但寻根文学的创作目的不是為了展示新旧风俗的斗争,而是要关注特定风俗文化中的中国人的灵魂。因此,可以说寻根文学是乡土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乡土文学发展半个多世纪的里程碑。寻根文学的创作目标是对乡土文学创作目标的一次大提升。有研究乡土文学的专家指出,是寻根文学唤醒了处于封建朦胧中的人们,给人们带来了文化本源和民族希望。自文化寻根热潮兴起后,作家们便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文化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研究。一九八五年,作家韩少功提出文化寻根这一理论,寻根文学寻找文化本源的过程就像是哲学中寻找本我的过程一样,它与乡土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寻根文学没有对农村生活和民族历史进行单纯的批判,它是更理性的。寻根文学深入民族历史文化的本源,寻根文学的描写中心不在侧重其中某个作品人物,而是更多地歌颂文化本质的善良和美德,寻根文学表现出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追寻与认同。

三、结语

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经百年,最初的起源是鲁迅借乡村事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后来又经历文化改革带有了深深的革命印记,发展到最后变成了现在的寻根文学。无论乡土文学发生怎样的流变,在乡土小说中乡土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都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意味。从乡土文学的流变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文明的演进,乡土文学对现代文学乃至中国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赵树理寻根乡土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乡土中国
赵树理传经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纪念赵树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芬芳乡土行
寻根船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