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
舆情的演化具有生命周期,它是一个开始、发展、峰值和衰落的波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公共事件或公共热门话题的出现。第二阶段:网络事件意见产生及其舆论场的形成。第三阶段:网民意见在互动中趋同并产生主导性舆论。第四阶段:线上和线下多方消化逐渐释放出舆论压力。
互联网的轰动是一把“双刃剑”。虚假、错误和消极的舆情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年轻人产生负面影响,并引发一系列不合理的表现,如冲动、盲目和偏执。因此,网络舆情不仅仅需要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掌握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非常有必要。
(一)网民。中国互联网用户指出,所谓的网民是指过去六个月中使用过互联网的6岁及以上的中国居民。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一定规模,这也是互联网舆论领域关注的源头和重点。同时,这些网民并不都是网络舆论的主体,只有那些利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来表达他们对某个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的看法,交换自己的观点,在互联网上形成共鸣的人。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这些网民在一定意义上是网络舆论的主体。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认识对方。只有出现共同话题,才能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参与讨论和交流,或者形成几点意见,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形成网络舆情。
(二)网络意见领袖。网络舆论领导者是指在网络舆论行为中影响他人传播信息、发表意见的人,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普通网民不同的是,网络舆论领袖在信息获取和传播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往往能传递一些独家新闻报道。因为网络舆论领导者了解媒体的特点,可以灵活利用媒体参与网络舆论行为。互联网舆论领袖往往由两个群体组成:第一,知识分子;因为这些群体基本上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些是专家和学者。这些人有独特的见解、清晰的见解、清晰的水平、犀利的文笔、批判性和自我批评的精神,能够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深刻的分析。当然,这应该使它在网络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社会各界的名人。有些政客拥有众多的追随者,明星往往是网络平台和现实之间无缝的纽带,他们选择在网上实名制发言,逐渐成为舆论的中心。不难看出,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网络舆论领袖都必须在网络舆论的过程中承担信息传递,话题设置和态度指导的作用,在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三)网络推手。“网络推手”一词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和关注,从新浪微博用户“秦火火”开始。2013年,“7?23动车事故后天价赔偿外籍旅客”、“郭美美炫富事件”、“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等事件在互联网上爆发,点燃了公众的情绪,触发了一系列不可估量的后果。而背后即是微博ID“秦火火”和“立二拆四”在网上造谣捏造、蓄意炒作。经过警方调查,两人所在的公司是网络推手公司北京艾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该公司故意制造谣言网络,恶意侵犯他人的声誉,非法赚取经济利益。秦志桥是“秦火火”的真名,而“立二拆四”真名杨秀玉,二人为了提高他们的网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非法获得更多的利益。太极拳的目的是选择正确的方法和力量来化解对手的进攻,并借助对手的力量来对抗对手。所谓的“网络推手”,主要是指人们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来制造舆论。这就要求网络推动者能够控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核心”力量,引导和控制舆论的发展方向。在黑暗中逐渐将一个品牌或个人推向舆论的高峰。在大多数情况下,网络中的舆论传播最终会呈现出一种离散的网格结构,這将为网络推动影响网络舆论提供有利的支持。他们经常利用这种网络传播结构的网络舆论特征,将其放到微博、论坛等公共平台上。在网民的关注下,他们推动这个话题变得越来越激烈,从而产生群体舆论的效应,引发社会效应。
舆情的演化具有生命周期,通过多方查证资料、结合案例,它被发现是开始、发展、峰值和衰落的波动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网络公共事件或公共热门话题的出现。主题内容是网络事件的最基本元素。每日BBS和微博中都提到了无数的主题,最终可以演变成网络活动的主题必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传统媒体报道被网络媒体报道放大后,这可能成为大学生关注的话题。这也可能是互联网上的一个主要话题。其中一些话题往往指向恼人的公共事务,如2016年“河南周口王娜娜被大学取代”事件,以及河南官员“抹香香”事件;也可能没有特殊指向,只是暗合了网民的某种心理需求而成为关注的焦点。当大学生对某个话题感兴趣时,他们会不断地发帖或发帖,这个话题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前提和基本内容。例如,2015年2月26日,河南的“一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溺亡”引起关注。起初,注意力不是很大,每天波动300-400次左右;28日下午,央广网刊发报道指出“警方否认孟瑞鹏因救人牺牲”,媒体的报道逐渐增加,网民开始集中关注这一话题。
第二阶段:网络事件舆论的产生与舆论领域的形成。在大学生或社会网民表达意见的过程中,有些人常常利用自己的素质充当“舆论领袖”。他们引导网民迅速聚集主题,通过“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跟帖、回帖和点击看帖”形成“滚动传播”的风格传播。在此过程中,直接方、利益相关者、事件关注者和其他旁观者可能通过网络参与讨论。此时,传统媒体也倾向于随机参与。凭借自身的专业声誉和强大的组织资源,他们可以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和访谈,并调查真相。因此,传统媒体本身的巨大影响将促进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并与其他媒体的声音混合形成立体交流,甚至导致网络舆论出现“二代”不断扩大和扩散,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一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溺亡”事件就是这样持续发酵并逐渐登上热搜榜的。事件的发展是这样的:2015年2月27日,大河网发布了一个普通的社会新闻,“一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溺亡”。起初,注意力不是很大,每天漂浮在300-400。关于28日下午,央广网刊发报道指出“警方否认孟瑞鹏因救人牺牲”,媒体的报道逐渐增加,网民开始集中关注这一话题;一天后,有媒体报道说“落水的母亲承认她害怕承担责任,教孩子撒谎”,舆情再次发生反转。 3月1日,《河南商报》发表文件称:“警方恢复了真相,认定孟瑞鹏有营救行为。”
第三阶段:网民舆论在互动中趋同,产生了主导的舆论。随着校园“热议话题”讨论的不断深入,那些持相同意见的学生或者一些网络“舆论领袖”就会成为校园论坛上的活跃成员,逐渐形成网络空间的强势声音,并且往往会出现以意见不同的两派“意见领袖”为核心,各自形成一个群体,出现两个阵营。在两个群体的意见得到共鸣和传播之后,优势和劣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显,并且“马太效应”将出现,即强者越弱,弱者越弱。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其他学生网络用户很容易把这些意见当作“多数”或者“优势”意见进行认知,进而使得网上舆论被少数积极用户所主导。当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加强时,最终形成了主导舆论。在孟瑞鹏事件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博年站的官方微博是#Top为拒绝认识大学生水域的学生,并要求“不要求回报,只要公平!”。网友也纷纷表示“这样的家长就应该追责!”“一定要像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一样,对所有个人和组织的所有违规违法和丧失诚信的行为,严格执法,严厉处罚。”一周内,该事件主导了微博的热门搜索和热门话题列表,引发了网民们热情地讨论。
第四阶段:线上和线下多方消化逐渐释放出舆论压力。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必将逐渐从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推进到网下的现实社会。舆情的产生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事件本身的正确和错误的判断,而且还讨论了其背后的道德和法律,它还对现实社会,尤其是政府行为起着更加重要的监督作用。网络群体事件有些本身并没有好、坏的标签,但给现实社会带来的正面、负面效应十分明显,这也是网络舆论对现实的压力和改造的具体表现。作为公共事务解决主体的政府、公众关注议题的个人或组织必须积极响应,及时消除事故本身和舆论的危机,甚至转“危”为“机”。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激化矛盾并可能引发一个新一轮舆论风暴。
辅导员在工作中应有一定的敏感度,对可能引发网络舆情的网络话题保持关注,在网络舆情产生的过程中及时做出应对。
参考文献
[1]燕道成.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杜,2013:59.
[2]余秀才.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54-155.
(作者单位:郑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