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霞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国内经济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后,已经逐步脱离了单纯追求增长的局面,转而将最主要的目标放在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上。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国已经开始尝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向着第三产业带动经济的目标前进。而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为明显的标志。结构优化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将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技术进步的介入转变为一种能够合理利用并优化资源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按照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来看,流通产业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产业之一,其高速的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间接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机制。由于我国经济处于换挡期,所以理解流通产业是以何种机制促进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有利于决策者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以确保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
关键词:流通产业 三大行业 经济增长
引言
在当今的国内经济环境下,由于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的衰减,导致经济增速不断下降,具体来看,人口红利的逐漸衰退导致人力成本的大幅攀升,与十年之前相比增长约四倍。但是劳动力的供给又明显不足,这样就导致了经济增速较前几年相比动力不足。另外,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的发展主要走的是资源消耗型的发展路径。而这种低效率、高污染以及不可持续的方式也导致了以钢铁与煤炭为代表的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最近几年,国家经济政策开始转向以需求为代表的经济驱动方式,而流通产业则有着驱动居民消费的性质,所以其对国内经济的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将生产作为发展经济的主基调,所以流通业对国内的经济贡献不显著。但是在当前经济放缓背景下,应当更加客观地审视流通经济如何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做出了贡献,以及通过何种机制影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文献综述
流通产业作为国内经济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到的重视程度也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受到经济理论研究者们的关注。大量的理论研究逐渐被提出,比如“生产流通决定论”、“生产立体并重论”等。李萍(2013)认为,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流通产业发挥其作为先导产业的促进作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宏观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总体来说是由于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而造成的。除此之外,由于消费者对于产品有着多样化的需求,其流通效率的增加也会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的需求。在需要约束型经济环境下,杨龙志(2013)研究认为消费的促进与需求的创造也可以被流通产业所引导。刘国光(2004)认为在经济方式促进转换与结构调整上看,流通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的先导产业。
总结前人研究后可以发现,之前的学者大多以流通产业为整体,对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出研究,并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变量间的单向影响分析上,并没有深入探讨流通产业的细分行业是如何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高低。于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将流通产业分为零售业、仓储业以及住宿及餐饮行业。首先确定流通产业对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进而研究产业结构升级是以何种机制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流通产业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最近十年里,流通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国内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较为显著的贡献,无论是从扩大内需还是产业结构优化方面都能够看出其重要作用。流通业对一国经济做出的贡献程度一般可以直接通过其产业增加值来得到体现,即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大,其贡献越高。如图1所示,2009-2016年呈现出逐年稳步增加的形势。
从贡献角度来看,2009-2016年间,流通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不大,从15.3%增加至15.8%,有着缓慢上升的态势。同时,从流通产业的组成部分上看,其中住宿与餐饮业所占比重最低,仅仅为1%-2%,占比最高的是批发零售业。流通产业中的三大行业占GDP比重如表1所示。
从流通产业企业数量就业人数来看,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住宿业的就业人数在2013-2017年间都相对稳定,截止到2017年末分别为1183万人和405万人。虽然二者就业总人数与2013年相比下降了0.4%,但从营业收入总额上看2017年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的销售总额较2013年增长明显。说明多数企业由于人力成本的增加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扩张,但是随着盈利能力的增强,企业的经营水平也在逐步提升,进而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增长。
从产业结构上分析,每个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代表了各个产业部门的分工状态,同时表明三大产业分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经济结构的变动趋势上看,国内经济的增长重心正在偏向第三产业。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比例如表2所示。
在产品的需求与供给不变的假设情况下,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与购买意愿的程度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流通产业决定的。所以,流通业能够起到消费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总之,流通业的高效发展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升以及信息的传递、实现生产与消费端的互联互通,保证供需的动态平衡。另外,流通业本身的特性也能够促进交易成本的降低,并且增加信息传递的范围,最终带来供需双方效用优化的结果。
流通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为度量流通业如何具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机制的转换,本文将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拟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以及向量自回归的方法,以1996-2016年数据进行定量研究。
(一)流通产业在宏观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变量与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本文首先将流通产业拆分为: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以及住宿与餐饮业。将三者的增加值作为变量X1、X2、X3,代表流通产业中的组成行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带来的影响,数据时间段选取2009-2016年。由于若使用未经处理的数据容易在回归时产生异方差,所以本文对以上数据取自然对数处理。
模型建立。笔者使用SPSS统计软件,引入GDP(Y),批发与零售业增加值(X1)、交通运输仓储业增加值(X2)及住宿与餐饮业增加值(X3)的值,采用回归方程法,建立模型:Y=a0+a1lnX1+a2lnX2+a3lnX3+C,经过对数化处理后,得出已知变量结果,如表3所示。
相关性检验。通过SPSS软件展开相关系数矩阵及检验得到的结果,GDP(Y)与批发与零售业(X1)的相关系数最大,高达0.999,之后是交通运输仓储业(X2),相关系数为0.998,最后是住宿与餐饮业(X3),相关系数为0.985,由此可以看出批发与零售业对我国GDP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而住宿与餐饮业与GDP的关联度略小,但仍是主要的促进要素。
回归模型建立。通过相关系数矩阵与检验后,对参数进行回归分析,由此可以估计出回归方程式:
Y=3.24+0.58lnX1-0.07lnX2+0.36lnX3
F检验=2698;显著性=0.000<0.05
实证结论。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由于交通运输仓储业比较依赖于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与建设,有着较高的技术与资本方面的行业壁垒,于是能够推动资金的大量进入以及促进技术的不断更新。第二,在批发零售业方面考虑,该类行业更多的是需要人力资本的投入。第三,考虑有着相同属性的餐饮住宿业,其增长却对经济状况带来了正向的影响。笔者认为该现象的原因是餐饮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以旅游为代表的服务业的进步,也促进了国内的产业结构优化。因为产业进步的突出表现就是低端产业比例的逐步减少,增长重心逐步转移到第三产业。
(二)流通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分析
变量与数据。本文建立包含三大产业增加值以及流通产业增加值的非限制性VAR模型。样本选择1990-2017年之间的数据,数据来源为wind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yt=Atyt-1+...+Apyt-p+A0+ε t=1,2,…,T
其中,yt是模型的k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模型的d维外生变量向量,p是最优滞后阶数,样本个数为T。
yt=[LTt(流通产业),FIt(第一产业),SIt(第二产业),TIt(第三产业)]
所有數据采用不变价计算以消除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各变量均经对数处理,采用EVIEWS 8.0软件进行运算处理。
平稳性检验。为了保证模型估计的有效性,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知,各变量在水平值的检验情况下都不显著,不能拒绝原假设,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对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再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D(lnL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D(lnFI)、D(lnSI)和D(lnTI)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各变量属于一阶单整,在进行模型估计中不会存在“伪回归”的情况。参数情况如表4所示。
最优滞后阶数选择。在最优滞后阶数的选择上,应遵循信息准则,即当AIC和SC的值越小且越接近时,对应的阶数则为最优阶数。如表5所示,可以看到当阶数为1时,对应的AIC值和SC值是最小的,根据AIC和SC信息准则,该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
模型稳定性检验。在建立VAR(1)模型后需要对模型的稳健性情况进行检验。采用AR单位圆进行模型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模型稳健性和拟合效果均比较好。
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模型实际上是对无约束模型进行协整约束后得到的VAR模型,该模型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10.95和-10.08)本文建立1阶滞后模型,即无约束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所以协整检验的模型滞后期为0;且由于本部分检验是多变量的协整关系,因此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检验法对系统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最大特征根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3个协整方程。由于变量lnFI、lnSI、lnTI、lnLT都为一阶单整变量,且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满足建立模型的前提,因此可在该基础上对模型稳定性进行判别,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
格兰杰因果检验。由于四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且具有协整关系,因此满足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表7显示了检验结果,所有变量均采用2-6期滞后结构进行回归。从表7可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在滞后4阶时能引起以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第二三产业之间能够产生互相的影响,流通业的增长也会带动第二产业的增长,同时第二产业的增长反过来也会促进流通业的繁荣。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笔者分析后认为:能够直接进行销售的最终产品的研发与设计过程主要来自对流通环节所采集的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所以流通产业在对制造业的发展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也能够间接影响保障产品的制造与研发所需要的教育、信息以及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反映了其中一个变量的冲击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图3所示,运用Eviews 8.0得到以下结果,即流通产业对三大产业进行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其反馈都是正向的,说明经济在受到流通业增长的刺激后,做出的反应是积极的。
实证结论。以上实证分析能够表明,流通业虽然本身属于第三产业,但是其发展却有着一定的溢出效应,即可以同时影响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进步,但是从具体数量上也能够看出,对第二与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大于第一产业,说明流通产业能够比较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使得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低效率的第一产业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研究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到,流通产业的发展能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于是本文接下来将探讨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怎样的机制影响国内经济增长转型。总体来说,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最直接的影响是促进技术进步和对资源利用率的增加,而这也是经济增长方式由严重依赖资源的粗放式增长转而变成高效的集约式增长的重要步骤。
(一)产业升级促进技术进步
事实上,产业结构升级对技术进步能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导致支柱产业的升级,而这也将促进相关技术的升级创新。而对于某些技术不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其技术创新的方式更多的是引入。在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以后再进行自主的技术升级。另外,产业结构的升级也能够影响资源的配置,即资源逐渐由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三产业,而这也是推动技术进步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产业升级增强生产效率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考虑,初级的产业结构对于生产要素,尤其是自然资源要素的依赖性最强,以农业为代表的行业需要大量的土地、水利等资源,但同时其使用效率也最低。而在第二产业上,由于其中存在一定比例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所以当自然资源向该产业流动时,其使用效率也会由于科技进步的发展而得到增长。当资源流动到第三产业时,所剩数量并不多,但是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智力资本中人力资本的积累,所以可以将很少的自然资源加工后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贡献,这也就是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高效集约型的路径。
通过以上两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发展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是经济发展逐步脱离对自然资源高度依赖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转变的源头来自于产业的逐步升级,即支柱产业重心逐步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资源的利用也逐渐从传统低效方式转变成借由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集约方式。而产业优化的根本原因则是流通产业所带动的结构提升。通过之前的实证分析能够看出:交通运输业发展带动更多资本投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批发零售业通过促进消费影响产业结构,住宿餐饮业通过旅游等服务业推动产业升级。综上,流通产业的发展能够通过影响产业结构,进而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流通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原理如图4所示。
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与分析,能够得出:从整体上看,商贸流通业能够通过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使国内经济的支柱产业向着更高的等级发展,进而通过将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以集约型、高效型为主,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模式,从而推动国内经济从增长率下滑的态势中走出。但是从流通产业的细分行业上看,并不是这三种产业都能够对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批发零售业的发展反而会抑制经济水平的增长。由于从整体上看,流通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所以应当提高对交通运输以及住宿餐饮行业的扶持力度,进而提升流通效率。对于批发零售业则应当改变传统的投资与经营模式,增强新技术在该行业中的应用,从而增强批发零售业对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且降低其对于第二产业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在增加该行业进步的同时也能够不对第二产业的发展产生抑制。
参考文献:
1.李萍.我国商贸流通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1)
2.曹靜.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性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5)
3.俞彤晖.广东省流通效率演进趋势及现状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5)
4.杨龙志.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先导性作用了吗——基于VAR格兰杰因果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3(5)
5.刘国光.加快流通产业向先导产业的转化[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6)
6.曹金栋,杨忠于.关于流通业战略性地位的理论探讨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7.郝冰.流通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5)
8.崔玉蕾.区域物流能力对商品流通格局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4)
9.尹虹.推动流通产业创新发展[J].中国商界,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