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治理及其启示

2019-12-10 02:16张爽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日本

张爽

摘要:日本研究校园欺凌问题起步较早,已经有了较为成功的校园欺凌治理经验。本文从日本校园欺凌现象的具体表现入手,并且分析总结日本校园欺凌问题处理的成功经验,认为政府应建立健全有关校园欺凌的立法。构筑校园欺凌行为的有效检查管理机制;校园设置“道德课堂”或“德育课堂”,在同理心层面构筑校园欺凌预防网络;从学校到教师,联合形成预防校园欺凌的监察网络,对可能出现的校园欺凌行为及时进行引导和治理。可以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起到相应改善作用。

关键词:日本 校园欺凌 道德课堂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案例显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往往出现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自残、自杀。面对我国蔓延的校园欺凌事件,政府、社会、校方与家长应该联合起来,构建长效预防监督管理引导机制,力求降低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几率,使校园回归其教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本来价值。日本作为亚洲最早的发达国家,在教育管理机制构建上已经较为成熟,又因为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在社会文化、社群意识等社会环境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撷取日本校园欺凌事件的经验,尝试为我国现阶段校园欺凌现象治理提供参考。

一、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治理经验

1.日本校园欺凌现象问题概览

日本校园欺凌现象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八十年代开始受到普遍关注,日本政府从1985年开始,每年定期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调查统计。从数据发展来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日本的校园欺凌现象出现了增多的趋势,欺凌的方式也从单一个体的身体伤害转变为群体对个体的精神伤害与生活骚扰。从加害行为上加以界定,可以将校园欺凌划分为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直接伤害是指欺凌者直接实施行为,使被欺凌者遭受创伤;间接伤害则是指通过群体的孤立、对被欺凌者价值否定、破坏被欺凌者的所有物等间接行为,达到否定被欺凌者的目的,使被欺凌者感到畸零、孤独、不被认可的痛苦。日本也有团体将校园欺凌分为暴力欺凌与心理欺凌,暴力欺凌指的是通过暴力对被欺凌者进行殴打等身体伤害;心理欺凌则是指通过辱骂、漠视、跟踪、骚扰、贬低、玷污其学习用品等行为,让被欺凌者遭受被孤立、被否定、被排挤的心理伤害。在日本,校园欺凌的范畴并不仅限于普通人,日本皇室的悠仁亲王和爱子公主在幼儿园阶段都曾经遭到同学的欺凌和孤立,校园欺凌在幼儿中广泛存在的事实也一度引发日本全体国民的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园欺凌问题出现的早期阶段,校园欺凌行为往往被校方和家长误读为青少年的“顽皮打鬧”。伴随着家长和学校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忽视,校园欺凌现象也出现了升级。特别是随着时代的演进,日本的校园欺凌出现了网络化、群体化、低龄化、隐蔽化的特征,校园欺凌的变相发展又进一步导致发现难、监管难、治理难的引导困境。民间的一些专家与研究者也开始探讨校园欺凌的定义与范畴,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对校园欺凌的界定,欺凌都并不因为被欺凌者所遭受的身心影响而发生偏移,也不因为欺凌造成影响的时间长短形成区别。不管是暴力冲突引发的伤害,还是因为被群体孤立诱发的心理伤害,都同属于校园欺凌行为,被社会、政府、校方予以同样的重视和关注。

2.日本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的方式与手段

(1)设置“道德课堂”,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治理

日本为处理校园中频发的欺凌事件采取了相当多的手段,其中应对校园欺凌事件最为有效的手段是设置“道德课堂”。日本防止欺凌对策协议会要求日本教师在道德课上直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被欺凌会告诉老师吗?”“如果你遭遇欺凌事件你会选择怎么办?”让学生探索处理校园欺凌的办法,也通过询问儿童“如果被欺凌的人是你,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要制造校园欺凌事件?”“怎么才能有效避免校园欺凌事件重复出现?”以此来了解切实可行的解决校园欺凌的手段。一切基于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寻找真正适合班级学生的解决方法。与此同时,日本当局也发布了《校园欺凌综合对策指南》来应对频发的校园欺凌问题。该指南分为五个部分,具体为:学校应对措施、过去经验、具体指导校园欺凌的教学项目、推动全校师生形成预防校园欺凌的共识以及现阶段市面上可购买的相关指导教材。教师和校方可以依靠《校园欺凌综合对策指南》的指导内容,在发生校园欺凌的时候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减少校园欺凌问题带来的持续性影响。

(2)建立健全校园欺凌法治处理机制,对校园欺凌“零容忍”

除了教师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校园欺凌预防教育外,日本的立法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尝试从法律角度改变日本现阶段蔓延的校园欺凌风气。2006年日本当局因为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对校园欺凌的行为给出了法律意义上的定义,通过定义,学校和老师首先可以确定一个学生是否遭到了校园欺凌,对受害者和加害者可以短时间内进行隔离。2013年日本制定了《防止校园欺凌对策推进法》,在该法律中,将加害人和受害者定义为“有一定关系的其他学生”,将伤害分成“物理伤害和心理伤害”。《防止校园欺凌对策推进法》的出现改变了过去日本校园欺凌仅被归类于“同学间的误解矛盾”“校园生活适应不良”,让教师和校方真正开始重视校园欺凌问题,也让校园欺凌案件有法可诉。除了《防止校园欺凌对策推进法》这一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案,日本为了应对《少年法》《少年审判规则》等原青少年保护法律与《防止校园欺凌对策推进法》的部分条文冲突,也做出了相关修正调整。在原有基础之上专门设立相关部门用以解决青少年校园欺凌案件调查和处理,对行为特别恶劣的加害者,由日本检方检举诉讼,法庭通过适当刑事量刑的办法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加以惩戒。整体来看,日本已经初步建立相对完善的校园欺凌法治处理机制,有较为全面的立法保护,有相对完整的处理流程,也有针对未成年人欺凌同龄人的量刑规则,日本针对校园欺凌的完善立法、严密完整的法律既能够震慑潜在的校园欺凌,又能够对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快速反应,保护被欺凌者的利益。

(3)非政府组织介入部分校园欺凌事件,为被欺凌者提供援助

由于日本社会普遍多发的校园欺凌问题,一些地区的志愿者形成了非政府组织,尝试为受到欺凌的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心理帮助,鼓励他们走出阴影,重新构建对社会的信赖感和安全感。这些地方的非政府组织大多以“青少年保护协会”“生徒权益保护会”等形式出现。这些协会既承担监督校方工作的责任,接受家庭和青少年对学校不当行为的投诉,并辅助家长从旁调查,也承担着对遭到欺凌的学生的保护,对遭受校园欺凌形成心理创伤的青少年进行心理指导。近年来日本一部分地区出现了“不登校”的现象,遭受校园欺凌的青少年选择不去上学,以此逃避校园暴力的持续伤害。一些日本本土非政府组织在陪同、劝说“不登校”少年返校,帮助校方厘清校园欺凌的问题源头,消除校园欺凌对个人的负面影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治理给我国的启示

1.政府应建立健全有关校园欺凌的相关立法,构筑校园欺凌行为的有效检查管理机制

分析日本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策略,可以看到建立健全青少年犯罪的专项法律是日本校园欺凌问题发展的转折点。通过专门的立法以及对青少年保护法的相应修改,学生欺侮同辈学生的犯罪成本大大提高,实施校园欺凌的学生将受到比较严厉的法律惩罚。特别是通过罚款、停学观察、少年教管所的半监禁管教等相对严厉的惩戒手段,家长和教师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也发生了相應的转变,从校园欺凌是“同学间的玩笑大闹”转变为“这种行为是违法犯罪”。因此在借鉴日本治理校园欺凌问题的策略时,我国相关部门也可以首先从立法出发,宣传治理校园欺凌的相关法案,给实施校园欺凌的青少年敲响警钟。

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通知》简单定义了校园欺凌,将学生之间发生的侮辱乃至伤害定义为校园欺凌。这表明我国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时已经初步发展出法律惩戒的相关概念,特别是同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继《通知》后又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下文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处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问题提供了相应的参考策略和参考手段。这些都表明我国相关部门越来越正视校园欺凌问题,越来越关注校园欺凌问题。然而通过研究《通知》和《指导意见》可知,现阶段我国相关法案和政策在校园欺凌问题处理上仍然缺少针对性,《通知》和《指导意见》两个文件主要讨论的是通过教育防治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发生,缺少对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策略探讨,实践性和震慑性不足,也缺少对遭受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身份隐私的保护、对受害者的心理应激处理。因此,我国相关部门还应该细化有关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法规,正视我国校园中确实存在的校园暴力与校园欺凌现象,并根据我国的国情,给出相对全面和有效的治理校园欺凌问题的政策和法案。

2.校园设置“道德课堂”或“德育课堂”,在同理心层面构筑校园欺凌预防网络

日本的“道德课堂”有两种具体的实践价值。其一在于通过换位思考、集思广益与匿名告白等方式,向教育者展示了青少年原本相对隐蔽的、仅在同辈人群中交流的心理空间。青少年独特的心理机制导致他们在遭遇问题时不会向父母、长辈诉说,不少学生就算遭遇了欺凌,也选择默默忍受。“道德课堂”鼓励学生给教师写信、给自己写匿名信,也给教师提供了解班级学生真实心理状态的契机,更能够帮助教师及早发现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并且及时给予帮助。其二在于“道德课堂”的种种设置不仅让学生切实换位体验到被欺凌学生的感受,更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欺凌”行为本身就是卑劣的,从教育意义上实现对全体学生行为的规训。

我国中小学同样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设置“道德课堂”或“德育课堂”。在“德育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向学生直接提问:“见过身边的校园欺凌现象吗?”“听说过校园欺凌的事件吗?”“怎么看待校园欺凌呢?”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信件交流、模拟场景的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校园暴力的伤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如果陷入校园欺凌的人是我……”类型的征文活动,让他们谈一谈如果自己遭遇校园欺凌,将会选择什么办法求助,从而更好地与需要帮助的学生交流。“德育课堂”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同理心,让他们设身处地地体验和感受校园欺凌对每个人造成的伤害,从而实现预防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目的。

3.联合形成预防校园欺凌的监察网络,对可能出现的校园欺凌行为及时进行引导和治理

日本通过设置非政府组织来完成对遭受到校园欺凌学生的保护,我国同样也可以建立教师一家长联合会,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共同改变校园欺凌“难发现、难查证、难处理”的局面。教师一家长联合会可以通过制定校园一家庭公约,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进行约束,特别是在发现学生之间可能出现校园欺凌时,应该及时地发挥联合会的作用,促成被欺凌学生与欺凌实施者及其监护人的会谈,共同商讨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处理,而不是单方面由学校做主。对于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应该根据其伤害的严重性,选择进行批评教育或联系相关教育部门,甚至是警方介人。教师一家长联合会的设置相对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加以构建发展,适应本地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发挥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引导、处理等作用。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日本
探寻日本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