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艳 王帅黎 孟勉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 郑州450004)
近年来,临床医学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局面,不仅包括生物学、经验医学,还包含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柏平华等[1]指出,在牙科疾病诊疗中,患者普遍存在牙科焦虑症,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导致其出现敏感性提高、耐受性下降等现象。牙体牙髓病学专业是口腔医学的分支,具有专业性强、操作要求高、医护配合要求高等特点。牙体牙髓病是一种口腔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剧烈地自发性疼痛,常突然发作,早期呈间歇性,一般持续数分钟,随病程进展,发作期延长,逐渐转为持续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2]。对牙体牙髓病患者的治疗不仅要靠医疗技术,也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社会及情感因素,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运用正确的沟通技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解决治疗期间的心理问题[3]。本研究评价了心理护理在改善牙体牙髓病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口腔科2016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72例牙体牙髓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男21例,女 15例;年龄 18~68岁,平均年龄(37.92±4.28)岁;急性牙髓炎17例,慢性牙髓炎9例,龋齿10例。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38.02±4.51)岁;急性牙髓炎18例,慢性牙髓炎7例,龋齿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牙体牙髓病相关诊断标准;(2)认知正常,精神良好;(3)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全身感染、凝血机制异常者;(2)伴心理障碍、精神异常症状者;(3)妊娠期、哺乳期女性;(4)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牙体牙髓病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确定治疗方法的重要性;协助检查;耐心解释治疗后注意事项及并发症预防。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将患者作为护理服务的主体,放在第一位,时刻注意其表情、行为的变化;正确称呼患者姓名,主动自我介绍,注意沟通期间保持合适的距离、姿势、仪态及眼神接触,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对待极度愤怒、抑郁、悲哀的患者时,注意倾听和感受,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注与爱护,使其充分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理解,并取得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善于挖掘患者心理特点,掌握其情感特征。就诊时根据患者性格特点、文化程度、语言行为,站在患者的角度去了解与掌握其心理特点,根据患者的恐惧、焦虑、期望值过高等情感,运用积极性心理引导,给予患者美好生活的希望,时刻告诉患者“治疗方法是安全的”“疼痛是可以缓解的”“对以后生活没有影响”等,调动患者的积极性。(3)共情护理。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对其存在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及时疏导;与患者沟通时,要保持足够的耐心,通过音乐干预、兴趣培养等措施,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疼痛感。(4)健康宣教。重视与老年患者的交流,根据其心理状态及理解力,耐心介绍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加强互动交流,认真解答患者的疑问,向患者介绍主治医师及治疗方法等基本情况,缓解患者疑惑和不安等情绪。
1.4 观察指标 (1)采取中文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ASS-21)[4]评价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该量表包括焦虑、抑郁、压力三大维度,每个维度由7个条目组成,共21个条目,每个条目按4级评分法,分为0~3分,无为0分,部分符合为1分,大部分符合为2分,非常符合为3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压力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63,重测信度0.815,可信度高。(2)以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5]评价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我院自制的0~10级评分长尺,由患者根据其疼痛程度选择相应的数字,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抑郁、焦虑、压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抑郁、焦虑、压力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抑郁护理前 护理后压力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焦虑护理前 护理后36 36 t P 11.35±1.36 11.32±1.35 0.094 0.930 3.21±0.62 6.64±0.85 19.561 0.000 12.02±1.48 11.98±1.51 0.114 0.910 4.12±0.95 7.89±1.03 15.910 0.000 13.48±1.68 13.50±1.67 0.051 0.960 5.47±0.72 8.92±0.84 18.710 0.000
2.2 两组护理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VAS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36 36 t P 6.34±1.02 6.35±1.01 0.042 0.966 1.68±0.32 3.15±0.46 15.740 0.000
任宇舒等[6]学者报道,我国35~40岁人群患龋齿率高达 88.10%,65~74岁人群患龋率高达98.40%,牙列缺损率为6.80%。可见,我国口腔疾病治疗及预防较为薄弱。牙体牙髓病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患者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缺乏足够的诊疗意识,容易错过诊疗时机。牙体牙髓病的治疗不能一次完成,多不能达到患者治疗预期值。且牙体牙髓治疗是一项精细的工作,不仅需要良好的技术,也需要良好的器械和材料,疗程较长,治疗费用也比较高,易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在负面心理因素影响下,会使患者出现拒绝治疗现象,影响医患合作,降低牙病治疗的效果及质量[7]。因此在牙体牙髓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心理状态,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
对牙体牙髓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时,应总结相关资料,评估患者心理状态趋向与特征,了解患者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高护理干预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心理干预在牙体牙髓病中的应用,能够缓解患者治疗期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程度。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时,通过重视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将患者放在第一位,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可得到患者的理解与支持。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站在患者角度,掌握其心理特点,利用共情护理,可有效消除患者心理压力,减轻其焦虑、抑郁情绪。同时根据患者文化水平及接受能力,积极地进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疾病及治疗方案,可显著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牙体牙髓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