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梦健
今年6 月,全球健康论坛大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在开幕式上几位发言人都说到了老龄化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老龄化分论坛上,来自各领域的嘉宾就该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共享了他们在分析中介绍的经验。专家们一致认为,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我们国家从贫穷转向富有,随着人们寿命的提高,对老年人健康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人类的生命预期在增长,但不能就认为更长的寿命就会更加健康。我们必须考虑全面的老龄化的问题,这除了需要制定政策、加大投入,更需要我们每个人从理念上重视,确保当你老了可以尽可能地健康。
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陈冯富珍女士在老龄化分论坛上与大家交流时说:“在座的有几位都已经超过60 岁了,我想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认为的老龄的结果是什么,我们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人可以做什么,怎么做才会使老年人在老龄的时候更健康。”
韩国前总理韩升洙在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说,老年人要想保持精神和身体的平衡,就要保持饮食生活和运动锻炼的平衡。“现在我已经83 岁了,我也会坚持去爬山,我每天都会有8 公里的锻炼。为保证精神上的健康和心情愉快,我还会经常去下围棋。有的时候我也会在电视上看这方面的录像、去看比赛,而且我也会练习中国的书法。所以,老年人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上的平衡,有这些做保证,就可以比一般人活得更长久。我之前曾讲过,改变我们的人生观念,不是只在乎财富,而是在乎健康。所以说我们要更加注重健康而不是财富。老年人能够把健康看得和财富一样重,那样我们就能有一个更长远的视角,能够看到事物的改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介绍说:“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够保持健康?在这里我借用原同济医科大学校长吴在德教授跟我说过的一句话,人的一生要‘活得好,干得欢,玩得乐,老得慢,死得快’。对于这句话,我给大家解读一下,活得好就是思维健康,干得欢就是多做贡献,玩得乐就是心旷神怡,老得慢就是延缓衰老,死得快就是无疾而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以,建议老年朋友多出门,最好的去处就是城市绿地。”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研究发现,老人每天在安静且有绿地的公园散步1 小时,就能显著改善肺活量,并且这种益处在多数人中可持续24 小时以上,老人患冠心病的几率也可降低19%以上。
事实上确是如此,老人多出门或去有绿地的公园散步,可以与老年朋友聊天或者在散步时多交往朋友,只要经常走出户外就是对健康有益的好事。在此,笔者要提醒老人们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出门前要听天气预报。早晚出门注意温差,春秋两季别穿太少。二是出门带点食物比如饼干、面包、牛奶,便于随时补充能量,还要携带手机。三是选好地点。最好多去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安静的地方。四是别贪多。出门不要走太远或太疲惫,可以让家人帮助设计路线。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运动、消化、心血管、中枢神经等系统功能逐渐衰退。经常到户外进行适当运动有诸多好处:一是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大能量消耗,改善脂肪代谢,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和高血脂。二是步行时下肢支持体重,上下肢骨关节、肌肉与身体其他部位协调配合,能加强心肌收缩,对改善心肺功能、延缓下肢关节退行性病变有积极作用。三是到户外可以增加紫外线照射时间,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 合成,预防或推迟骨质疏松的发生。另外,老人常出门可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通过交际行为保持社会功能,还能缓解抑郁情绪。
老年人在“养心”时,必须懂得心情愉快是养心的最好“心药”。中医认为“心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与七情中的“喜”关系密切。喜即高兴愉快的情绪,对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良好的刺激。性格开朗、精神愉快,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的人多能健康长寿,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明显降低;而情绪急躁、精神抑郁,对人生充满悲观情绪的人则体弱多病,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
人在日常生活中,称心如意的时候少,要么是平淡无奇,要么是不那么令人愉悦。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无论得失,我们都应该保持着一种持久而平淡的愉快心情。在顺境中,在收获面前不大喜过望,不狂喜不已;在逆境中,在失去的时候,不郁郁寡欢,不痛心疾首。只生欢喜不生愁的人,在古代就被称为神仙。心态好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当然,人不可能无思无虑,但应当做到省思少虑,特别是对于个人得失、名誉地位、物质金钱等,不可以汲汲以求,处心积虑,以免心神受损。而这就是把健康看得和财富一样重要的道理。
之所以说心态良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神”,这个“神”就叫“心神”。心神控制着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养心神就不要过于劳神。《类修要诀》主张“少思虑以养其神”,《千金要方》则要求“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无极……亦可长年”。由于心能化生血液,推动血行,同时畅通的血脉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的作用。所以老年人要想身体健康,一定要时刻保持心情愉快、心态良好,如此才能保养好自己的“心血”。
此外,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养心”的同时,还要做好身体的养护,因为好的身体与健康的心情是不能剥离的。而养身是不能离开修身养性的,因为身体的状态与心情愉快和良好的情绪不可分的,所以,我们所追求的养生看起来是一些很细小的起居饮食习惯和健身强体方式,但养生的深处实在就是一个人生命观的体现——怎么看待生命、尊重生命、爱护和保护生命,生命用怎样的方式呈现和维系,都会体现出我们生命观的追求。这就是任何时候都要把健康看得与财富一样重要。更为重要地是,一个人养生的目的其实不仅仅是为了长寿,在养生的过程中,始终有对于人生的认识和对于生命的认知与尊重。
目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尽管新的疾病在不断出现,但人类在不断制服疾病方面已经成绩斐然。有些以前致命的疾病现在轻而易举就能痊愈。因此,百岁老人不少见,家里的老人年过八九十的也很多。不过,长寿和健康还不能等同。我们所见所闻的长寿老人,有很大比例是带着痛苦活着。这种活着虽然也是长寿,可对于自己和子女都是负担和折磨。所以现在老年人追求的是“长寿还要好受”。也即“活得好,干得欢,玩得乐,老得慢,死得快”。所以,有见识的人在自己还不怎么老的时候就开始讲究养生保健,以期自己的晚年不被疾病缠身。
所以说,老年人养生不仅是养身体还要养心态,养状态,养习惯,养情绪,养格调,养爱好,养特长,养朋友,养情爱……当然,养生与长寿必然相关联。注重养生的人讲究生命质量,比不注重养生的人相应的会长寿和好受。但长寿中还有一些遗传、环境、对抗疾病的能力等生命密码,因此并不能简单地把养生和长寿因果起来,何况许多养生方式并不科学和适合,对于身体的益处并不显著。养生是善待生命的方式和过程,不是人云亦云地今天搓脚明天拍手后天绿豆、茄子治百病,更不是让某一个所谓大师过过电就能长生不老。
近代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热爱文学,笔耕不辍,没有时间来考虑个人问题,直到40 岁才结婚。他不吸烟、不喝酒,对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不向往也不参与。他吃东西比较清淡,而油煎、油炸等容易上火的食品从来不吃。除此之外,基本没什么忌口。他对自己喜欢的食物,还掌握一个量的问题,即少而精,不吃多。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补充人体气血精微,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若食无定时,过饥或过饱,都易伤脾胃。从巴金的身上,人们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要淡泊名利,心胸豁达,绝不斤斤计较,肚量狭隘;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绝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要注意仪表,讲究风度,绝不举止粗鲁,语言庸俗;更要有所追求,勤于动脑。只有这样,才会健康长寿!
所以,说到老年人所追求的长寿,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长寿都是有福气的。关注晚年人群的生命状态会使我们对于长寿和好受有新的认识,现在很多高龄老人的生命质量极其低下,也只是活着而已,既不好受也没有尊严,成为社会和家庭很重的负担。所以很多人清醒的认识是:好好养生,使自己晚年活得好受些。在不能决定自己生命怎样结束的状态下,不能为生命已经没有尊严的长寿的人终止生命的状态下,只能希冀着长寿中多一点自己给自己养生得到的好处。当养生成为生活方式或生活信念的时候,从养生中得到的或许会比健康和长寿还要多。因此,养生不简单。因为生命不简单,人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