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邵武市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与利用

2019-12-10 01:29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村落村民传统

林 彤

(邵武市博物馆,福建 邵武 354000)

1 邵武市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近年来,邵武市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申报保护工作,从1999年邵武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的近20年间,全市已成功申报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1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和平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金坑乡金坑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和平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金坑乡金坑村;国家级传统村落6个:金坑乡金坑村。和平镇坎头村、和平镇和平村、桂林乡横坑村、桂林乡桂林村扬名坊村、桂林乡余山村;省级传统村落5个:和平镇坎头村、和平镇和平村、桂林乡横坑村、肖家坊镇将石村、大埠岗镇大埠岗村。涉及5个乡镇,共计8个传统村落。

在邵武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越文化、中原文化与闽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兼容并蓄、多元聚合的文化特点,以及浓郁的地方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其工艺特产、风味食品、民间艺术、传统习俗都具有鲜明个性和地方特色。截至2018年,邵武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7项,其中国家级1项(傩舞)、省级4项(三角戏、长门)、河坊抢酒节、闽北走桥习俗(政和、光泽、邵武)、南平市级18项、邵武市级14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5名,其中国家级1人(邵武傩舞 龚茂发)、福建省级1人(邵武三角戏 虞东生)、南平市级10人,邵武市级3人。

2 传统村落的基本特点

邵武传统村落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多样,建村历史久远,文化积淀厚重。邵武虽然拥有众多的传统村落,却不够集中,零星分布于各个乡镇,一些传统村落甚至坐落在深山峻岭之中。

从邵武整个市域范围看,邵武传统村落点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片区:①文旅小镇和平镇、康养小镇肖家坊镇、樱花小镇大埠岗镇片区;②花果风情小镇卫闽镇;③红色旅游小镇金坑乡、诗画小镇桂林乡片区和以现代农业为特色的沿山镇、洪墩镇、张厝乡以及以绿色工业为代表的吴家塘、城郊、下沙、拿口镇。

这些传统村落不仅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还保留着历史文化传统和习俗以及革命红色文化。例如和平、肖家坊和大埠岗片区,主要以古祠庙、古民居等为主[1]。

3 邵武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做法和措施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邵武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邵武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成立保护与利用工作机构和管理机构

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邵武市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传统村落所在地成立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地传统村落整体保护方案的实施,不断提升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市政府始终遵循以用为本,高端引领,优化发展的原则,以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以高层次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不断扩大人才队伍的数量,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优化调整人才队伍的结构。

3.2 做好传统村落的存量登记,开展传统村落普查建档和保护发展规划编制

根据住建部等四部委的要求,邵武市从2005年起,对全市传统村落开展立档调查,以掌握其数量、分布等情况,并按“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利用大数据手段,对这些村落进行实时跟踪。先后邀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阮仪三教授完成《和平古镇保护与整治规划》和《和平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济大学李浈教授完成编制《和平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平古镇南门文化布展规划》《中国传统村落福建省邵武市金坑古村保护发展规划》《金坑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古建筑群保护项目)》,完成《横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7—2030)》《横坑古村发展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5)》等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传统村落建档和编制保护规划,为构建科学的保护体系和传统村落保护开发项目的实施打下基础。

3.3 解决好产权归属

传统村落产权问题是困扰已久的难题。目前不少传统村落成为无人村、稀落村,但大部分老建筑都属于当地农民所有,保护与修缮也所需大量资金,村民们自己当然没有承担能力,主动保护意识也相对缺乏。为了解决好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的产权归属问题,当地政府应采取动员村民共同参与、政府与市场投入资金的办法与村民共同享有物质成果。

3.4 处理新农村和传统村落建设的关系

正确理解传统村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也应被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列。明确传统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划定保护红线。将传统村落与特色新农村概念相关联,并将这个概念定义为“保护发展好邵武的传统村落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5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①要做好宣传引导,将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目的向社会做好宣传,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传统村落保护,提高村民的主动参与意识,防止传统村落再次遭到破坏。②统计所在地区传统村落的数量及其现状,制定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方针政策。③还应考虑地方人大常委会进行立法保护,引导村民在法制保障的前提下踊跃参加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将广大村民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中得到受益作为最终目的,与村民共享传统村落开发利用的成果。

和平古镇将保护与开发并重,既留住古镇原有风貌,又为其注入现代生活要素,构筑良性发展的古镇生态。和平古镇不仅保护和修缮古建筑,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乡村生产生活,流传着植苎织布、稻田养鱼等生产习俗,傩舞、三角戏等民间艺术。来访者通过观赏古镇古建筑风貌的同时,还能参与到“金秋拾稻”“稻浪抓鱼”“回味豆香”“水果采摘”“摆果台”等生动活泼的农事体验上,使得古镇居民在不改变身份、不打乱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在发展旅游经营中致富增收。

3.6 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

以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为前提,把握传统村落的特色和历史底蕴,保留传统村落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特色来建,在保持原貌的同时改善居住环境。不搞传统村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两个概念一把尺子,更不片面地拆旧建新,保护传统村落内的乱石小巷、红粉石墙等古村建筑的特色,避免传统村落道路见水泥,楼房瓦阁见红砖,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村落的乡村韵味及历史价值的元素。

3.7 梳理和宣传古村、古镇的历史与民族文化

邵武有许多古镇具有地方色彩的历史和文化,对这些具有地方色彩的历史和文化,在注重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利用,使得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活”起来。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更要保护无形的文化。随着原居民逐渐迁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的生活气息、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渐流失,稍有不慎,就会铸成“传统村落里面有老屋,老屋里面没文化”的场景。各级政府在加强古村、古镇的文化建设同时,极力做到把能留下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尽全力地梳理和保护,并努力将当地村民原生态的生活气息、民族风情、传统习俗归纳起来,传承下去。

3.8 做好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好传统村落,首先应保护好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包括村落自身的土质、水质等。这离不开广大村民的自觉,更需要政府建立起专门的长效监管机制。邵武传统村落大多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很多传统村落地理位置风格独特,很有研究价值,反映了当地祖先们在建村立围时的智慧。在保护修复或开发利用的时候,应注重传统村落自然生态的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对一些珍贵的大树、生物都做好保护,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营造亲近自然的氛围[2]。

3.9 多渠道加大保护资金投入

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捐资、投资、合作保护等办法,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努力形成常态的资金投入机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同时积极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外出创业的邵武籍能人回乡捐资,投入土库、土厝、古廊桥、古庙宇、祠堂等的抢救修复工作,保护本村、本镇文化古迹。

例如金坑村为打造红色生态旅游名地,传承红色文化。2014年市交通局投入2300万元,对金坑村的道路、排水系统等环境进行整治;投入60万元,对古村内环境进行整治;投入236万元修缮古名居。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旅游规划,投资1.3亿元,实施主街仿古立面改造、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管线下地、红色旧址修缮和布展等项目。

3.10 整合资源,合力保护,做好“传统村落+旅游”文章

针对邵武传统村落大都分散在各个乡镇,各具特色的特征分析,相关部门另辟蹊径、走差异化的特色之路,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提出以‘色彩旅游’为主题,按照配色组合理念有效整合本市自然、民俗和历史文化等资源,突出本地时代和地域的文化元素。以其他乡镇自然风光、古街风貌、生态写真、红色文化资源,形成邵武市传统村落特有的古街风貌观光、农耕文化体验、民俗风情娱乐、特色休闲度假和特色餐饮的旅游产品体系。村落的保护离不开当地的发展,保护村落重在保护村民。

传统村落所在地政府依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传统村落文化和民俗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产业,一方面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村财收入,加强了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形成保护和开发利用良性循环机制,“避免了村落空心化,为其文化延续了其活力,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邵武市政府在传统村落聚集地区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战略,把旅游、扶贫和生态有机结合,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让农民在乡村中留得住,干得好,过得幸福。同样以金坑乡为例,乡党委、政府发挥金坑“红、古、绿”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乡、绿色兴乡、旅游富乡”战略[3]。

4 邵武市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邵武市传统村落普遍面临着古建筑毁损、传统民俗衰失、古生态被破坏等问题,传统村落保护状况令人担忧。

4.1 重视不够,保护意识薄弱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一草一木、一石一碑都携带着历史、民族的信息,寄托着人们的思想感情,长期生活在传统村落中的村民,其保护意识尤须加强,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短期内很难见效的工作。一些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群众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不可再生性了解不多,对古建文化的保护和在全域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一些领导干部只顾抓经济,无暇顾及这方面的事。甚至认为这是住建、文化、文物部门管的事,所以重视不够。很多村落因资金短缺,配套的规划方案和有关措施都无法跟进,甚至连最简单的传统村落标牌标识还一直没有落实,致使很多村落迟迟得不到国家的补助资金。

4.2 衰败现象严重

由于保护意识、保护措施、维修资金等诸多原因,衰败是当前多数传统村落面临的残酷现实。首先,自然衰败呈加速之势。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采光和通风性能较差,特别是无人住的老旧房,长期空关,雨水、白蚁等侵蚀,自然老化、损毁、倒塌现象十分普遍。其次,“空心村”“空巢村”渐多。一些传统村落由于村民向村外搬迁,特别是年轻一代许多举家搬到城镇,或外出打工,古民居入住率不高,大部分已被废弃,少部分住着老人和妇女,变成“空心村”“空巢村”。

4.3 “自建性破坏”现象较严重,周围环境不协调

由于村民对现代生活方式和品质的追求,促使其对原住宅改、扩建的愿望日益强烈。在改建、扩建的过程中,或采用新材料、采取现代风格、改变原有结构,破坏了传统村落古建筑的风格。或因建房用地批地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在旧址上“拆旧建新”。或因古街古巷狭窄生活不便之故,在村子外围另辟新址“弃旧建新”。这些现代建筑破坏了村落古风古貌,影响着村落整体风格。

村民新建住房后,旧房被废弃、闲置或挪用,不少旧房变成了猪圈鸡舍。许多老旧建筑缺乏保护,处于倾圮之中古建,无人过问,任其损毁、倒塌,即便认识到其价值,也因自身势单力薄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图1)。

一些地方长期实行的“旧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用地政策不完善,加之“农村规划无序性”以及村民改变居住条件、无序地“拆旧建新”等原因,造成传统村落格局风貌“自主自建性破坏”现象较严重。

此外,一些“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导致传统村落“大拆大建”的“建设开发性破坏”仍在延续。部分村落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欠缺措施和办法,或者只是写在纸上。甚至连最起码的村落简介情况都没有。有的大门紧闭,有的无人问津,致使游客扫兴而去。

“重申报、轻保护”“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商业化过度开发中以“拆旧建新”“保护性拆除”为借口的“拆真造假”,导致传统村落“旅游性开发破坏”现象时而发生。已成为空壳村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也不配套,一些村内建筑旧中有新、新中有旧,参差交错,给保护开发增加了新的难度。

4.4 保护维修资金匮乏,资金投入不足

邵武市古民居古建筑数量多、规模大,维修需要十分庞大的资金,而当前邵武市显然无力承担,村民和村集体更加没有能力解决。近年来,各级部门虽然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专项经费也逐年增多,但面对广量大的古建筑群维修仍是杯水车薪。现行政策规定文保专项资金不能补贴私人产权的建筑,也使众多古民居古建筑因缺乏经费而得不到保护和修缮。由于收益预期低,开发公司对投资维修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多数村落没有享受到任何补助资金。这对于大多数的乡村而言,因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成为一句空话,根本谈不上开发,更谈不上保护。

4.5 法律政策不配套

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中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产权问题。由于历史原因,邵武市众多古民居经过数代传承,几易其主、产权复杂,其产权界定和变更非常困难。一些村落意图集体回购村民的古宅,用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度很大。除了个别村民漫天要价外,还有土地问题,部分村民提出腾出古宅就应批地建新房,但由于没有村民建房用地指标,故而一直未能实施。此外,对古建的日常管理没有规范性的制度和规定,对古建修复中的技术问题、人才问题还缺乏配套政策,对古建随意拆建法律追究和文物倒卖违法打击力度还不够严厉等[4]。

5 做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增强保护意识。传统村落作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邵武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本着对历史、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科学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形式,加大舆论宣传,改变一些基层群众对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认识不足的问题,把古建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保护古建文化就是传承邵武本土文化的理念,不断增强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市营造和形成积极支持和参与古建保护和全域旅游开发的社会氛围。

(2)创新机制,加大资金投入。①继续努力申报更多的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争取更多的上级资金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②加大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议市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上级专项资金的配套,或对暂时未能列入上级保护单位、但又急需修缮的传统村落进行抢救性保护。乡镇、村级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也要千方百计地筹集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③制定和出台相应激励政策,拓宽和创新投资机制。采取PPP等融资模式,引进和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有条件的村庄还可试点股份合作模式,组织村民以入股的方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建设,共享传统村落开发利用成果。在合作开发过程中,要以合同的方式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方每年的投资进度和工程进度,明确各方如违约应承担的责任[5]。

(3)尊重历史,保护原始风貌。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要做到在不改变村落整体风貌和特征的前提下,建立村落核心保护区域。对已遭到破坏的古建筑,应立即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修复,并确保修复之后的形貌与原来相同。对于没有遭到破坏的古建筑,要进行适当的加固,保证其不受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对古建筑的修缮,要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保证建筑的原始风貌,不做过多的表面修饰,更不要画蛇添足,坚决避免乱拆乱建的情况发生。同时,遵循生态保护、绿色环保理念,科学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4)创优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各级地方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倾斜政策,对农村确因如子女结婚等原因需要建新房的古建户,合理申请和调整用地指标,以解其燃眉之急。对破坏古建、盗卖文物的违法行为,要进行坚决打击和惩治。要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环境整治力度,为村域文化旅游开发奠定良好基础。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形成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良性互动。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地方特色融入其中,将村民利益、集体利益和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当地文化旅游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5)加大传统村落专业队伍建设。利用传统村落建设的平台,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向上争取专业团队前来指导建设。把“以人为本,道法自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让居住在乡村里的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打好“生态乡村、经营乡村”两张牌,让村民真正把自己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部分,从而振兴传统村落建设[6]。

(6)强化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官员与村民自身的保护意识应不断地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组织领导机构进行不断的完善,广泛开展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宣传力度,借助多元化的宣传方式,不断地强化全民的保护意识,在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在社会上营造出注重传统村落保护的良好氛围。而保护传统村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需要按部就班地开展,多部门之间合作,由政府加强对其的监管,并完善保护领导机构,确保其职责得到有效的明确,切实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尽可能地将当地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建立全面覆盖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与体系。

(7)纳入法制轨道,强化立法进程。当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关于促进我国传统村落和文化保护的法律,为避免传统村落被破坏的情况出现,避免传统村落无序的开发,就需要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做到加强立法工作的开展,并尽快制定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保护中的法律责任进行有效的明确,注重传统村落保护,加强对当地风土人情、语言文字和文化习俗以及精神信仰和传统工艺与产业的保护。

(8)全面普查村落,做好规划保护。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在所属的区域内全面地普查相关村落,并做好对其的甄别和选级工作,通过专家指导来评估传统村落,特别是有保护价值的村落及其有关附属物和设施等,均需要做好对其的普查登记,并对其传承的文化和民俗以及历史名人和故事传说等开展分级分类工作,并结合专业意见制订相应的保护规划,切实注重传统村落申报,而政府则需要加强对其的验收和评估,并针对性地为其保护进行分级监管与规划指导,结合传统建筑的年份和保存的完整性等,对其保护的等级和重要性进行明确,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强对其的保护和完善。

(9)注重资金扶持,实现专款专用。政府部门需要把传统村落的保护资金作为财政预算,并加大对其的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注重对其的编制保护规划和历史街道以及古建筑的修复,对非遗保护的传统村落加大补助力度,且对其保护基金的投入做到多元化和多渠道化,切实加强对其保护资金的投入,在保护传统村落风光和原貌的前提下,对其保护的同时利用其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提升。

6 结束语

注重传统文化保护的今天,我们要秉承先人的遗志,继往开来,奋勇进取,既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又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切实加强对其的保护。只有结合现状和自身的特色与不足,切实注重本土特色的彰显,在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强化对其的投入,才能更好地促进邵武非遗事业的发展,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促进传统村落风土人情的彰显,更好地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村落村民传统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