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视角下的传统街巷活力重塑
——以北京西打磨厂街为例

2019-12-10 01:29徐华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街巷风貌界面

段 炼,姜 楠,徐华宇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1 传统街区微更新的理论与方法

1.1 微更新理念

城市更新具体是指城市已建城区的建筑、空间、环境、设施等由于历史、自然或人为的原因,而造成功能失调、恶化,甚至被破坏,故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维修、改善、更新,使其恢复正常效能的这一过程。老旧城区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在相关的改造更新中理应注重整体风格与城市文脉的保护。而微更新理念,可以说是对吴先生有机更新理论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即不仅是实现建筑物质层面的恢复更新,更是重塑原属于老旧城区的场所记忆并赋予其新的活力和生机[1]。

1.2 历史街区更新活化需求

传统街区风貌和丰厚的文化是北京城市风貌组成中重要的一环。所以,尊重传统街区的动态更新过程,在修缮的同时加以保护,促进街区活力的重塑是极其重要的。只有修缮的同时加强对北京传统街区的保护,才能更好地展现首都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层面上的多元性,尽可能向世人完整体现城市各阶段的发展历程和古都的风貌,全面推动街区保护研究理论的进步和发展[2]。

2 西打磨厂的街道概况

2.1 街道建筑风貌受损严重

西打磨厂街(图1)位于北京旧城的南部,城市传统中轴线东侧,鲜鱼口保护区的北部,北侧紧邻天安门广场及人民大会堂。全街长1145 m,宽6 m,是目前北京现存最长的胡同之一。西打磨厂街属于前门商圈。这条形成于明代的老街,因汇聚石器打磨匠人和店铺而闻名。

西打磨厂街作为前门东区主要的3条历史街区之一,也是建设协调该区内的主要街道,对其进行更新改造具有一定的片区带动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生产生活发生转变,街区区位的相对变化,使得昔日繁华一时的打磨厂逐渐转化为当前居住占主导的街道。因此,西打磨厂街不是一个纯粹的居住胡同,而是一个商居混合的街区。选择西打磨厂街作为试点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意义[3]。

2.2 街道存在的问题

(1)街道建筑风貌受损严重。由于街道年代久远,街道建筑未能得到合理的维护,且传统建筑多为木构,已经出现大量的建筑构件老化、材料磨损的问题。沿街建筑界面在此之前未能有统一的规划原则及指导建设,新建、改造的建筑无法与传统建筑风格相融合,从而破坏了传统街道界面的原有格局和风貌。

(2)缺乏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街道内缺乏供街道居民使用的公共节点空间,现有少量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较差,设施老化且不完善,居民使用率较低。

(3)街道居民人口老龄化。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街道内居民大多数为常驻居民,具有固定的社交群体和融洽的邻里关系,流动人口较少。其中居民结构主要由老年人口组成,且独身居住占大多数。老年群体特殊的心理和生理因素,也是街区活力不足的重要因素。

(4)原有街道内产业衰退。西打磨厂街形成于明代,西起前门东路,东至正义路南延,曾是北京南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近年来由于城市功能变迁和人员构成等原因,逐渐衰落。

(5)生活设施不完善。西打磨厂街与大多数传统街区具有同样的问题,长期缺乏合理的保护,传统街区往往老化严重,生活配套设施不足且条件有限,电线杂乱、排水管道、厕所问题尤为严重,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权益无法保障。

3 西打磨厂活力复兴的策略研究

3.1 街道界面活化更新

基于微更新的设计理念,西打磨厂在改造更新过程中,在清除部分胡同违法建设的同时,极大地保留了原有的街道界面和空间形态。街区活力往往受到街巷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街巷界面的更新是影响外部环境的重要因素。街巷界面包括底界面和侧界面,底界面是人群踏入街区最先接触的界面,侧界面是人群视觉、触觉感受度最直接的界面[4]。

(1)街道侧界面活化更新。根据西打磨厂街的规划导则,针对沿街建筑立面风貌,此次更新改造以修缮为主。从街道修正后的总体风貌考虑,选择沿街面必要的重点视觉区域进行外立面整修,保证总体效果和街道界面风貌需求;在西打磨厂街沿街立面修缮过程中,用冲刷的方式将建筑外立面原本的青砖材料重新裸漏出来,恢复最初的历史面貌,这是街道更新中比较少见的修缮手法(图2);建筑空调机位统一用灰色金属穿孔板覆盖,在对建筑的破坏降到最低的基础上,使沿街立面整洁(图3);主街巷与分支街巷交叉口处设置绿植花架,立体绿化的加入为街道空间界面增添新的活力(图4、图5)。

(2)街道底界面活化更新。对于西打磨厂街巷界面的更新,设计采用不规则的青石板铺设街巷路面,使石板的颜色和质感与街巷侧界面的材料相协调(图6);道路排水主要采用线性排水沟,不仅排水量优于点式排水,采用隐形排水的方式还能最大程度减小对街道景观的影响(图7)。

3.2 公共活动空间活化更新

在历史街区中置入公共活动空间可以增加人群在街巷中的停留时间,为居住在西打磨厂街区的居民提供多样的社区活动空间,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街巷中这些开敞的空间是文化展示的区域,展现西打磨厂街区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

建筑小品除可以活跃街道空间氛围的要素,还可以成为吸引居民户外活动的有益场所,甚至可以作为街道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西打磨厂街的建筑小品可分为两种形式:功能型与观赏型。功能型公共小品主要作为居民日常活动与休憩。依靠树木设置石桌石椅,利用原有公共空间结构设置高低错落的公共小品,极大地增加了公共空间的趣味性,吸引居民聚集,促进居民间的信息与情感交流(图8~图10)。观赏型公共小品展示了与西打磨厂历史相关的石构件,阐述了西打磨厂的历史变迁(图11),唤起了居民对街道的场所记忆,加强了居民的地域场所感与归属感,使其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

3.3 产业业态活化更新

在西打磨厂街更新中,采用了以规划业态布局为先,根据规划指导功能对各建筑进行设计改造。为保障区域文化风貌特征,部分建筑功能在设定上将延续历史文化基调,同时将更多注重新社区功能的支撑,提供更多当下时代有效的功能配置,让老建筑与新功能有机结合,吸引较为年轻的年龄段的人群,使街内人群多样化,为街道注入新的血液。

3.3.1 建筑置入新型产业

为了延续街区历史发展形态,实现历史街区文化的保护与更新,对于非文物类历史建筑,主要采用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西打磨厂街推动、引导和实践“老胡同.新生活”的定位目标。选取7个试点院落(表1),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进行设计改造,置入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型产业,使旧建筑重获新生,以“点”带“面”,使整个区域成为活的有机体。

表1 试点院落概述

3.3.2 建筑更新利用原则

(1)在经过历史信息甄别后,保留院落中历史信息较为完善、保存价值较高的主体建筑,拆除违章建筑,清除主体建筑外的多余结构和建筑设备,加固建筑结构、修复建筑构件、修补装饰构件,保留原有建筑的空间品质。根据初步规划的建筑业态,对无法满足现代功能使用要求的建筑适当进行扩建(图12)。

(2)保留建筑内原有空间布局,置入多样的、具有现代特色的功能,以多样的功能互动提升院落使用者的生活品质,赋予旧建筑新的生命;打开原有封闭的院落形态,使之成为吸引人的场所,加强建筑与西打磨厂街道空间层次上的互动和界面层次上的融合。以建筑新生命带动历史街区新活力(图13、图14)。

(3)在建筑更新改造过程中,主要遵循维持街道界面原有面貌的原则,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选取原材料或与原有建筑材料质感相同、颜色相近的建筑材料。新旧建构材料的处理上不仅运用了同质同构修复的手法,对部分建构材料还体现了异构性的表达方式[3]。如西打磨厂220号院中金属花格在建筑立面上应用,完整展现了历史材料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创造了丰富的立面效果。

3.4 基础设施活化更新

(1)原有城市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合流,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水排放量逐渐增加,原有的排水管道无法承担当下的排污能力。经过专业人士设计研究,决定采用雨污分流的方式,拆除原有的排水管道,新建排水管道与排污管道置于街道路面之下,优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2)由于经济发展,居民的生活用电类型不断增加,原有街巷内强弱电线疏于管理,导致电线与路灯等其他基础设施交错杂乱。可以采用综合地网的形式,清除废弃的架空线路及架空线路的杆架,使电力全部入地。为确保安全,由于街道地下空间有限,因此取消燃气管道,全部采用电厨房。

(3)街道内原有公共厕所条件较差,但其选址位置是居民长期生活习惯积累的结果,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所以在保证原址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翻修加固,运用新型导光系统加强室内采光,优化室内光环境;设置天窗,在加强私密性的同时,优化室内排风系统。

4 结束语

西打磨厂街以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在最大限度地保护街区空间的原有形式。历史街区的保护除了以延续其风貌特色,保留城市发展痕迹外,更应考虑将重塑历史街区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为本质目标,实现街区长期稳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街巷风貌界面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不同截面类型钢管RPC界面粘结性能对比研究
微重力下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内气液界面仿真分析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边走边唱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雨中的街巷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