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何述辉,陈霞,江雨来
(1.重庆市渝北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重庆 401120;2.重庆市渝北区双凤桥街道畜牧兽医站重庆 401120)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因其临床症状与牛瘟相似,故又称为伪牛瘟。该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等小反刍动物。该病在1942年首次发生于科特迪瓦,在非洲的一些国家流行,阿拉伯半岛、大多数中东国家、印度也有该病例的报道。该病于2007年首次传入我国西藏自治区。
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具有多形性,以粗糙的球形最为常见。与牛瘟病毒相比,该病毒颗粒较大,有囊膜和杆状核衣壳。该病毒可在胎绵羊肾细胞和睾丸细胞、Vero 细胞上大量增殖,可产生细胞病变和合胞体病变。
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和隐性感染动物,尤其亚临床状态下的羊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的水平传播,通过接触分泌物、排泄物、呼吸道的飞沫而被感染。自然条件下,易感动物为山羊、绵羊、羚羊和美国白尾鹿等,牛、猪也可感染,通常表现为亚临床经过。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干燥寒冷季节和多雨时节多发,易感动物群感染后发病率可高达100%,出现暴发流行时,病死率可高达100%。如果是中度暴发,致死率可达到50%,老疫区常散发流行。
常突然发病,体温达到41℃以上,呈持续3~5d 的稽留热。初期,精神沉郁,采食量降低,鼻镜干燥,口腔和鼻腔流出黏脓性炎性渗出物,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呼出气有臭味。打开口腔可见黏膜和齿龈潮红。随病情发展可见大量流涎,口腔黏膜出现坏死。严重病例可见齿龈、舌、颊部等处也出现坏死灶。晚期病例可见水样血便,羊尾的皮毛污秽,病羊脱水,常伴有咳嗽和腹式呼吸,肺部听诊可见啰音。大多数病例死亡前体温降低,幼年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剖检前检查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临床表现,有的病例硬腭和咽喉部也可见坏死灶。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体积增大,肠系膜淋巴结尤为明显,切缘外翻,脾脏肿大有坏死灶。鼻甲、喉部、气管处可见出血斑。前胃不见明显病变,皱胃黏膜糜烂灶呈红色。肠黏膜糜烂、出血,其特征性病变是结肠和直肠交界处可见线状出血和斑马样条纹。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即可做出初步诊断,对疑似病例或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方法有病毒分离鉴定,病毒抗原检测(琼脂凝胶免疫扩散、对流免疫电泳、免疫捕获ELISA、夹心ELISA 等),病毒核酸检测(RT-PCR),纳米金标记核酸探针和重组聚合酶扩增(RPA)。
目前该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小反刍兽疫是2019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病种之一,可以春秋两季各免疫1 次并与定期补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条件的可结合抗体监测和实践经验制定并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羊群免疫密度应达到100%。羊群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非免疫无疫区建设的区域,可不实施免疫,但需要上报。
引入带病动物往往是引起该病暴发的主要原因,科学引种可有效较低发生该病的几率。如需引种应选择非疫区、规范化的养殖场,经过免疫接种的羊只。有条件还需要进行免疫监测,抗体合格的方可引种。羊只到达目的地后应先到隔离场所进行隔离,经临床检查,对健康的羊只按免疫程序补免后方可混群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