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丽,张 明,芦 晶,孙晓峰(通讯作者)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联合超声科 吉林 长春 130021)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饮食结构与饮食规律均发生较大转变,加之现今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使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病率显著提高。胆囊息肉样病变主要是指胆囊壁腔内出现息肉样非结石样病变,逐渐向腔内生长,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类。临床多认为病变直径>15mm为恶性肿瘤的几率极大。由于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症状,多于体检中发现,因此,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早期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鉴于此,本组研究特选取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应用高频超声与多普勒超声联合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析,现报告如下。
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选取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组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认可,且纳入患者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54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51.29±5.29)岁。纳入患者均进行术前高频超声检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病理学检查,并具备完整的影像学资料与病理学资料。54例患者中无明显临床表现者49例,其中3例表现为右上腹与剑突下疼痛,1例患者表现为上腹部反复性疼痛。
采用飞利浦高频超声诊断仪、西门子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高频超声与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前将常规探头频率调整至3~4.5MHz,高频探头频率调整至8~11MHz。54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前24h均未使用高脂肪食物,未服用对于胆囊收缩情况存在影响药物[2]。从术前1晚晚餐后开始禁食,禁食时间>8h,超声检查时患者均需处于空腹状态。检查时,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指导其采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必要时也可选择站位、胸膝位、坐位。超声检查具体操作方法;于剑突下、右肋间与肋缘下不同位置进行多切面扫描,探测胆囊及其周围组织情况,若发生可疑病灶,需将可疑部位进行加强扫描,重点观察分析。准确记录患者胆囊病变大小、位置、形态、边界、回声情况、周围血流信号等特征。样本容积规格为1mm×1mm×1mm,控制血流与声速夹角<60°,重点测量阻力指数[3]。
54例患者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胆固醇息肉者15例(27.78%),阳性息肉者9例(16.67%),腺瘤3例(5.56%),胆囊结石者6例(11.11%),胆囊结石者10例(18.52%),囊壁腺体结构紊乱者5例(9.25%),黏膜下层结节2例(3.70%),腺肌症者4例(7.41%)。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符合率为92.59%,误诊率为7.41%。
54例患者应用高频超声与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病灶呈桑葚状、乳头状、团状者31例(57.41%);基底较宽者11例(20.37%),较窄者6例(11.11%);低回声者9例(16.67%),等回声者9例(16.67%),较高回声者15例(27.78%),高回声者21例(38.89%);胆囊壁增厚者6例(11.11%),正常者48例(88.89%);单发病灶者25例(46.30%),伴发2枚者13例(24.07%),2枚以上者16例(29.63%)。病变直径最小为5mm,最大为32mm,平均直径为(11.29±0.29)mm。
本组研究中54例患者应用高频超声与腹部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的符合率为92.59%,复诊率为7.41%。据联合检查结果提示,应用2种超声方法进行联合诊断,良性胆囊息肉的检出率交较高,可减少患者手术确诊的痛苦,使患者的满意度有效提高。高频超声与腹部超声均属于无创性检查,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小,检查结果准确性较高[4]。本组研究中共4例患者误诊,其中因胆囊结石发生误诊者2例,2例患者均无明显表现症状,超声检查时病灶呈泥沙样结石,手术治疗时,发现患者结石未胆色素结石,质地柔软、形态规则,伴有毛刺样边缘。2例因囊壁纤维结构紊乱发生误诊,由于超声检查图像与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较为相似所致。在相同病变检查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特异性相对较低,易发生误诊或者漏诊,超声造影技术可准确显示患者微血管循环与血流信号,可使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缺点有效弥补[5]。因此,联合采用高频超声与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时,可使检查准确率显著提高,避免误诊、漏诊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应用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率较高,误诊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