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泊 唐欣甫
(1北京市平谷区果品办公室,北京 101200;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北京100089)
桃树患根癌病后,长势弱,生长迟缓,产量减少,寿命缩短,果园树体整齐度差,重茬苗圃根癌病病株率近100%。
根部长瘤,瘤长在主根、侧根、支根上,根颈部也可长。瘤的形状多为球形、扁球形,可数瘤聚集为不规则形。每树瘤的数量、大小不同。1年生桃根上最多长24个瘤,小的如黄豆大小,大的如核桃。多年生桃树瘤个大,严重时整个主根变为1个大瘤。
瘤的生长初期为灰白色,表面光滑,质地柔软。随着瘤的长大,变成褐色或暗褐色,瘤表面粗糙、龟裂、质地坚硬。
根癌土壤杆菌,属细菌域变形杆菌门。
4.1 病菌越冬和侵染源 此菌在癌瘤组织皮层内越冬,并随癌瘤破裂进入土壤。栽植桃、樱桃的土壤内,此菌数量大幅上升,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做为侵染来源。
4.2 病菌传播 灌溉水和雨水是主要传播媒介,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及线虫等在为害根时也能传播。远距离是通过带病、带菌苗木传播。
4.3 病菌侵入 伤口侵入,包括机械伤、嫁接伤及害虫造成的伤口。此病害是局部侵染,局部显症。从细菌侵入至癌瘤出现需要时间为数周至1年。
细菌经伤口侵入后,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即Ti质粒中的一个片段转移到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染色体组,所转移的这个片段是可产生植物生长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 T-DNA。
随着桃树生长,T-DNA不断复制,所产生的生长激素刺激植物细胞异常分裂、增生,形成癌瘤。致病细菌的菌体不进入植物细胞。
6.1 重茬 苗圃地和生产园都使根癌细菌在土壤中积累,菌源量大。这些地块再用做繁殖苗木、栽植新树时,可使发病株率、每株长瘤数量明显增多。
6.2 pH值 此病菌在pH值为7.0~8.0时,生长最好,pH值为7~8.5时,致病力强,说明中性偏碱的环境有利于根癌细菌的危害。北京及华北地区土壤多偏碱,适宜此菌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7.1 致病细菌可长期存活在土壤中,重茬地菌源数量大。
7.2 病菌经伤口侵入,局部侵染,局部显症。
7.3 病菌致病机制特殊,一旦显症说明细菌体外的遗体物质(Ti质粒中的一个片段)已经转移到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染色体组,此时已无法抑制植物细胞增生,无法使癌瘤消失。
桃根癌病在北京地区早已存在,只是无有效防治方法。上世纪80、90年代桃、樱桃种植面积发展快,此病更显突出。重茬苗圃苗木带瘤率30%或更多,其它未出现瘤的苗木只是暂时现象。外购苗木未经检疫,将带菌但暂未显症苗木定植,定植时苗木未做有效防治,以及在前茬是果树地块建园,均导致此病在很多地方严重发生。
9.1 育苗地选择无此病发生的地块,如长期种植小麦、玉米的地块。将毛桃种子在抗根癌菌剂1号(加水1倍)中浸种(拌种),浸种后尽快播种,不能日光暴晒。
9.2 苗木定植前、齐根后(注意将根上可能有的瘤及附近组织剪掉),根部在抗根癌菌剂1号(加水1倍)中浸蘸,菌剂要超过根颈5 cm,随蘸随栽。
9.3 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带瘤、带菌苗木远距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