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独家报道 □记者董岩
【档案】
许海峰作为中国奥运首金获得者,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去年底,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许海峰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我国首位奥运冠军”。
本刊2019 年第9 期曾报道许海峰
作为中国奥运首金获得者,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许海峰”这个名字也家喻户晓。许海峰出生在福建漳州,15岁那年,他随父母举家返回安徽原籍,落户在和县新桥镇。
上学时,许海峰的学习一直挺好,曾跳过级,从初二下学期跳到初三下学期。在几个月后参加中考,他在4 个乡5 个班参加的联考中取得了第13 名的好成绩。出生在那个年代,学习好也难以改变许海峰下乡当知青的命运,那时候唯有入伍。但三次去应征入伍不成,他只能去插队。
1979 年秋天,许海峰回到和县新桥区供销社当了一名化肥营业员。那时候卖化肥是开票式的,整个区7 万人的化肥计划都掌握在许海峰一人手上。化肥中的氨气对眼睛的刺激特别大,长时间的刺激会导致眼睛经常发炎,时间久了,许海峰整个视力就下降得特别快。许海峰当年参赛时的视力只有0.5。
直到1982 年才进入安徽省射击队,正式成为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却觉得一点都不晚,社会给他带来的经验,让他一生受益。
1984 年7 月29 日的洛杉矶普拉多射击场,在男子手枪60 发慢射比赛中,许海峰打出最后一发子弹后,以总成绩566 环、一环险胜瑞典人斯卡纳克尔夺冠,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榜“零的突破”。开始许海峰只知道自己获得的是射击项目的第一块金牌,但并不知道它是整个国家的第一块奥运金牌。直到第二天才开始有点感觉,因为他听同行的记者告诉他北京的各大报纸被抢购一空。
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为许海峰颁奖时说:“今天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我为能亲自把这一块金牌授给中国运动员而感到荣幸。”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当时国内评论称,在举世瞩目的奥运会竞赛场上,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中华体育走向世界,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都是一个有力的鼓舞。
1995 年许海峰因眼疾最终选择退役封枪,他开始担任中国国家射击队女子手枪组教练。作为教练,1996 年,他的弟子李对红在第26 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得女子运动手枪冠军。2000 年27 届悉尼奥运会上,他的另一个弟子陶璐娜在女子气手枪项目上获得首金,并获得运动手枪项目的银牌。从此以后,许海峰也完成了从“金牌运动员”到“金牌教练员”的转变,中国射击队也成为中国体育夺金大户和王者之师。
1998 年,许海峰被任命为国家射击队女子手枪组主教练兼副总教练。2001 年初,他担任国家射击队的总教练兼女子手枪组主教练,成为中国射击队唯一身兼二职的教练。
2004 年许海峰调任中国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主管现代五项,短短一年后,中国的现代五项就取得了突破——2005 年波兰世锦赛钱震华夺得男子个人冠军,这是中国现代五项在世界大赛中获得的第一枚金牌,钱震华也成为首位夺得现代五项世界冠军的亚洲运动员。
2017 年,许海峰退休了。他把那些头衔都还回去,从此热衷于公益。2018 年12 月18 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许海峰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我国首位奥运冠军”。此后,他便参与“改革先锋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
这么多年采访得出的经验是,一些重量级的人物,必定有些与众不同的个性,提出个啥样的要求都有可能,努力去做,不问结果。所以,几次打电话给许海峰无人接听后,几次他接听约到下一次的沟通时间节点时,我都是抱着同样的心态。
接触过许海峰的朋友说,他为人很随和,答应了的事不会悔约。直到采访他后才有了具体感受。比如他作为老运动员、教练员的严谨、逻辑强,即便他的话被打断了,他仍旧会很清楚地告诉你,我除了一还有二、三、四,这件事情是这样的程序。
但他跟你聊天的时候,是个随和的碎碎叨老爷子,比如他会告诉你他的好恶标准:“我最反对赌钱,我做领导的时候,发现赌博行为是要重罚的。”“唱歌、跳舞我也不喜欢,捏脚我也不去,要爱惜自己的名声。”他会告诉你他现在的生活状态:“早上,我把冰箱给收拾了一下,除了里面的冻冰。”“一日三餐都自己做,早饭也是我做。”他还会告诉你,他对你工作的支持与尊重:“知道今天要拍摄,我早上特意洗了个头,我开车过来的,走过来晚了一分钟。”
他生活中的样子应该是幽默的,对于自己的专业是严谨,甚至是苛刻的。许海峰的知识结构丰富,做任何事情都要理解透,他从各个渠道获取知识,他喜欢跟人聊天,喜欢科普,他也不放过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哪怕是生场病,也要把其中的缘由弄个一清二楚。
许海峰的成功有偶然也有必然。起初他只是个不起眼的普通人,参军的意愿是为了改变命运,参选省队选拔落选后被教练从纸堆里发现,在他的人生轨迹中,都是在等待机会,抓住机会,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他的逻辑是只要给我机会,我就要一鸣惊人。
然后呢?然后他发现“任何行业、任何人都有规律”,别犟。这也是我的收获,有幸从事记者这个工作,每次采访都是一场学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