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学生民族宗教常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历史观与社会观教育、民族阶级观与发展观教育、民族平等观与团结观教育、民族区域自治观教育等,做好该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校学生民族宗教常识教育存在不足,有必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思政课程建设,创新课堂教育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安全教育。从而更好开展高校学生民族宗教常识教育,提升工作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学生 民族宗教常识教育 思政课程建设 课堂教育模式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为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促进高校稳定和谐,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结合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针,对高校学生有效开展高校民族宗教常识教育工作是必要的。
一、民族宗教常识教育的哲学基础
(一)民族常识教育的唯物史观基础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穩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明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马克思认为,研究和观察民族问题的公理是:“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一原理为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
(二)宗教常识教育的唯物史观基础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并引申出信仰认知和仪式活动。宗教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或者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通常包括信仰与仪式遵从。宗教常常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宗教通常具有世界观功能,生活控制功能,整合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心理补偿和调节功能等。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就本质而言,是一种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人间力量的社会意识形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科学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其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宗教政策的理论依据和基础,也是正确认识宗教和处理宗教问题的科学指导思想。
二、高校学生实施民族宗教常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学生实施民族宗教常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历史观与社会观教育、民族阶级观与发展观教育、民族平等观与团结观教育、民族区域自治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其基本含义是各民族一律平等,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性。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完全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能够享有特权,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反对民族歧视。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多民族国家。
加强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党的宗教政策,使大学生了解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的正确性。使他们认识到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使他们认识到宗教活动应当在核准登记的宗教场所和经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认可的场所进行,凡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的宗教活动都属于非法活动。尤其要让高校学生知道,在非宗教场所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传教活动,都是非法活动。对此,应自觉抵制和明确拒绝参与。
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对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违法犯罪活动,要依法制止。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要求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要求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
在开展高校学生民族宗教常识教育时,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民族宗教教育,彰显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态势,各民族之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对高校学生实施民族宗教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主持召开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高校是重要的教育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各级党委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加强高校学生民族宗教常识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而刻苦努力地学习,增长才干,将来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大学生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关系到高等学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民族宗教常识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四、高校学生实施民族宗教常识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015年,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到“四个必须”: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法治化水平,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宗教工作,关键是要在“导”上想的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是引导高校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灌输、轻引导”的教育失衡现象,诸如“单向输入”“满堂灌”等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高校学生思想实际和需要,缺乏亲和感,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高校学生建立交流互动,学习接纳的作用。其次,对于宗教常识的教育缺乏详细全面的知识引导教育,部分高校学生不够全面了解党的宗教政策,缺乏对宗教和邪教的识别教育。再者,教师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储备有待提升,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五、对高校学生实施民族宗教常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加強理论研究,确保民族观宗教常识教育的科学有效
组织高校教师与研究机构定期开展学生民族宗教教育情况调查,把握高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重要作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高校学生头脑,巩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的正面引导
规范教育教材,提升教师素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高质量全面实施。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常识教育,民族理论、民族宗教政策等课程,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思想,更加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三)创新课堂教育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形象性
改善现行民族宗教常识教育单调枯燥、缺乏吸引力的情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包括电影、纪录片和其他媒体课件,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地展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民族团结融合、宗教伦理知识等,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民族宗教知识的学习吸收,提升学习兴趣,取得学习实效。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抓好高校“两课”建设
教师是否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否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核心作用,在高校青年大学生民族观、宗教观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成为科学民族宗教常识教育的积极践行者和宣传者。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教育的良好氛围
注重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氛围在科学民族宗教常识教育中的隐性渗透作用。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将教育实施过程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头脑。通过开展民族、宗教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具有有时代特色、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内容,充分展现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7]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国家民族意识。
(六)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坚持文明上网、理性上网,学会独立思考,不信谣、不传谣
让高校学生在掌握民族宗教常识的基础上,能利用到实践中,提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投入学习当中,学会懂得保护自己,理性看待问题,提高辨识能力,坚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谨防邪教侵害。
六、结束语
对高校学生实施民族宗教常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高校辅导员和任课老师,应该明确民族宗教常识教育的内容,根据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注重发挥网络学习平台、微信、移动手机APP的作用,丰富民族宗教常识教育内容,创新民族宗教常识教育形式,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对高校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更好规范和引导高校学生日常行动。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9-10-15)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 新华网.习近平: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EB/OL](2019-10-22)https://www.yicai.com/news/5006586.html
[3] 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云南省教育系统宗教知识读本[M].2018:12-15.
[4] 沈桂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党的民族政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4-26.
[5] 刘丽敏.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五个关键[J].思想教育研究,2019(4):98-102.
[6] 杨霞.民族地区宗教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与重构——以西双版纳布朗族为例[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50-53,60.
基金项目:“云南省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云南大学)资助”,项目编号:19FDYB32。
作者简介:徐爽(1981-),女,哈尼族,哲学硕士,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