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
一首穿透心灵的小夜曲
《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7月,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抑郁,始终无法平静。《荷塘月色》正是他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这是先生用文字、用情感为我们谱写的一首穿透心灵的小夜曲。
文章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正是先生这种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沉醉于无边的荷月世界,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心灵的搏动。
文章第四、五段文字给我们描绘的荷月世界的整体特点是柔和、淡雅、朦胧。
第四段写荷塘月色,荷叶如“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尽显荷叶舒展洒脱的情态美,以及荷花的体态美。
第四段中写零星白花如“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清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第五段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从光、亮、质、味多角度写出了天空、叶与花的淡雅之姿。
第五段写月下荷塘,“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像笼着轻纱的梦”“淡淡的云”,渲染出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以“梦”设喻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荷花亦真亦幻,把读者带入神奇梦境的飘忽状态,特别是“浮”和“笼”两字更是突出了恬静朦胧的感觉,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用“小睡”来比喻朦胧的月光,直接传递出作者身临其境的无限惬意与陶醉。
淡雅朦胧的美境正是先生的“荷月世界”。这一世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美,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创造美的方法。
这一方“荷月世界”带给作者的宁静只是暂时的,从“且受用……”一句可见端倪,“受用”一词表露出来的是朱自清先生的喜悦心情,但“受用”词前又加了一个限制词“且”(暂且),折射出先生内心的愁绪。
文章直接表现作者思绪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绪变化: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从写作背景和先生的心绪变化我们能够感受到——愁情是基调,这一方荷塘也只能带给他淡淡的喜悦,也因为有这一方荷月才冲淡了先生的愁情;愁也好,喜也罢,都只能是淡淡的。
朱自清先生把一腔的愁绪洒向荷塘,把心灵深处的颤音化作无数的音符弥散夜空,一曲月与荷的歌声便飘荡在了宁静的夜空中。荷叶、荷花带着忧愁的美丽在静默,在摇动,在张望;月光、轻雾笼着迷茫的色彩在流泻,在漂浮,在演奏。演奏着一首穿透心灵的夜曲。
出乎其外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有人说:“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光。”也有人认为:“我们不缺乏发现美的眼光,只是缺乏感受美的心灵。”实际上,我们缺乏的是创造美的才情。
的确如此,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这三者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不可或缺。朱自清笔下的荷月世界淡雅、朦胧,意境优美,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的美感,那么这朵“出水芙蓉”是如何绽放的?
一、朴素淡雅的整体风格
散文语言往往具有自然熨帖的特点,不需要刻意雕饰。朱自清的散文正好体现出这一特点。如文章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采用非常舒缓的语气,以寻常语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句契合当时的氛围,交代了写作背景,展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更为重要的是表达出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正因如此,他才要去寻求“超然”之境。又如,“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具有很强的口语化色彩,展示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一个“且”字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既无奈又想超脱的情绪。
二、巧妙传神的修辞手法
作者在文中最显著的写作特色就是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象征等,使事物由无生命转为有生命,动静结合,读之犹如亲见亲历。尤其是通感手法的运用,更是将难以捕捉和保留的,抽象的嗅觉形象“清香”,生動精彩地描绘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清淡缥缈,若现若隐,足见作者创造美的才情。
三、恰到好处的遣词造句
动词的使用,可以给文章营造一种动态的感觉,尤其是对散文而言,恰当地使用动词,可以帮助文章意境的体现。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句话中很多动词的使用就十分有意境,一个“泻”字,描绘出了月光的宁静。对于月光,常使用的动词都是“洒”,但是作者在此处用的是“泻”字,表现出月光照在荷叶上的一种安静的景象。用一个“浮”字,将青雾的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一个“笼”字表达出一种朦胧的感觉。在文章中,使用新颖合适的动词来表达意境的地方还有很多,作者对动词的恰当使用,是刻画情景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也是作者语言艺术的体现。
朱自清先生在创造美上的才情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同步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的“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3.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4.这一节依次写了荷12366、荷12366、荷12366、荷12366。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