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与建议

2019-12-09 02:01罗汶君
当代旅游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化站民间文化遗传

罗汶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印发后,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勾勒出清晰可行的路线图,注入激浊扬清的正能量。

一、我县非遗保护传承现状

党的十九大以来,石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以“康养石柱”建设为抓手,深入挖掘土家民俗文化,持续丰富“文养”项目内涵,推进县域文化振兴。

我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非遗资源丰富,经过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县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4项,市级非遗传承人23人;县级非遗保护项目121项,县级非遗传承人197人。2018年,申请市级保护项目8项,其中7项已通过专家推荐。悦崃镇新城村、石家乡黄龙村、金玲乡银杏村3个民族村落列为“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村落”。

二、我县非遗保护传承面临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我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非遗保护与传承日渐呈现出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遗保护传承力量不足

一是人员力量相对薄弱。自2015年我县成立非遗保护中心以来,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仅有2名,加之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等客观因素,直接导致了我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相对滞后。二是财政投入相对不足。以铜梁区为例,铜梁区财政对92名区级非遗代表传承人给予每人2000元/年的传承扶助,对19名省级和1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给予每人3000元/年的传承扶助。我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更偏重于精神奖励。很多传承人经济条件较差,无力继续从事传承工作,致使一些传承项目濒临灭绝。财政投入的相对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发展。

(二)非遗保护传承机制不健全

一是非遗传承人信息录入相对滞后。我县非遗中心成立至今已更换工作人员3次,工作人员的频繁更替,直接致使传承人信息录入工作严重滞后,50%以上传承人至今仍无联系方式。虽然2018年底,非遗传承人数据库搭建初步完成,但大量具体信息的录入工作尚为完成。二是非遗传承人日常活动管理滞后。县内各单位、组织在开展非遗文化活动时,直接与传承人对接,非遗中心只在每年年终收集传承人当年活动情况,缺乏对保护传承工作的系统管理。同时,虽然县内各乡镇都建有文化站,但文化站主要以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为主,涉及非遗保护传承的工作非常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

(三)对非遗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许多单位、组织认识不到民间文化在当前条件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速消亡的现实,认识不到传统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民间文化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全县非遗文化节已中断近两年,全县仅剩3支非遗文化队还在景点表演,全县“啰儿调”进校园活动除马武小学、民族中学、师范附小在开展外,其余学校均未开展。

三、我县完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建设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的通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具体实际尽快完善相应政策体系建设,细化非遗保护传承内容,制定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保护措施、学校教育传承机制。同时,进一步明晰旅游管理、文化遗产管理、扶贫等部门在旅游开发中对非遗保护利用的权责和地位,扭转以往“九龙治水”“政出多门”的现象,形成部门合力推动我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二)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一是完善非遗传承人档案。组织开展全县非遗资源普查登记工作,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现场询问,现场录音,现场登记等形式,对口头传唱作品,民间手工制作,民间文化遗存以及传承人具体信息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搜集登记。二是重视传承人队伍的建设。通过发掘、培育、扶持等措施,持续为传承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持续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进而达到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的目标。三是加大优秀传承人表彰奖励力度。发挥好各乡镇文化站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上的积极作用,制定非遗传承奖励政策,定期表彰优秀传承人和优秀文化站,建立传艺奖励基金,设立“老艺人带徒传艺奖”“青年人学艺有成奖”,激发非遗传承人从艺传艺热情。四是重点保护高龄传承人。我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均在60岁以上,市县级传承人均超过50岁,要做好高龄非遗传承人的生活保障和影音资料拍摄收集工作。

(三)强化“生产性保护”传承

一是继续加大对我县民族民间文化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化面向群众,走上舞台,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团体广泛参与县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让石柱文化面向重庆,走向全国。二是借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国家、市建设项目的有机对接,在保护好非遗的基础上,利用我县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土家文化长廊、非遗数据中心建设,充分将非遗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嵌入美丽乡村,努力提高旅游业的文化特色,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猜你喜欢
文化站民间文化遗传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风景图
文化站如何开展对广场舞的推广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欠发达地区乡镇(街)文化站现状与亟待解决问题
为什么他们这么会唱?别闹!音乐细胞需要遗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