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雨
2017年,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山东省要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2018年9月,为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山东省组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工作,从省直部门(单位)选派1000名干部,组成50支乡村振兴服务队和50支高质量发展服务队。他们班底不同,去向不同,但都将在两年的时间里,通过深入开展调研,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助力乡村振兴,决胜脱贫攻坚,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时间飞逝,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散落在齐鲁乡土上的他们,各有特色,各有作为,彼此不分轩轾。
我们试图通过对其中一支乡村振兴服务队的深入剖析,来为这样一批具有独特使命的队伍描绘一个清晰的影像。尽管他们是散布在全省的50支队伍,尽管他们所面对的环境不同、条件各异。但他们以产业振兴乡村的思路相通,以自身努力激发乡村内生活力的初衷相同,他们所观察到的山东乡村现有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也几乎一致。
这支服务队,扎根于南茶北引的第一镇,这里,是临沂市莒南县洙边镇。
“农村发展的根本障碍是体制机制
障碍,想要真正发展,
就要由此入手”
省派莒南县乡村振兴服务队由来自9个省直部门(单位)的10名成员组成,他们其中有拥有6年援藏经历、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的队长,也有刚刚走出校门的“90后”清华硕士。面对尖锐的农村问题,他们一致认为“农村发展的根本障碍是体制机制障碍”。
在服务队到来之前,洙边镇一直保留着“大包干”的经营模式,但在队员“深入农村基层,接受再教育”之后发现,一家一戶的生产方式效率确实不高,也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乡村发展。探索建立“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破解农村发展利益共享问题,成为服务队首件需要攻克的难题。
不仅生产方式存在问题,过于分散的生活方式也使得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很难齐全。集体建设用地的分散、零散,更使得土地流转不顺畅、投资项目落地难。201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确切地对农村承包地深化改革、农村经营用地的入市作出了规定,不但破解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第二三产业发展用地的难题。
一年来,服务队在不断探索创新有效机制体制的同时,始终把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放在工作的首位,保有着“以城乡融合发展思路解决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问题”的观点,队员们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排百姓之忧,解群众之难。他们相信,“让青年人能在乡镇找到体面的工作,让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他们,才愿意回家。”
“只有创造产业才能有就业岗位,
有了就业岗位才有源源不断的劳动收入,这才是民生大计”
在如何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建设机制议题上,“产业”是全县上下的共同选择,于是,由“政府+企业+村民”共建、共享、共管的乡村振兴实践项目——茶溪川田园综合体应运而生。
茶溪川田园综合体位于莒南县洙边镇。镇域内洙溪河、金龙湖、聚首湖等河湖密布、山水相依,又因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出江北第一好茶。不仅环境优势明显,洙边镇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里是山东新华书店诞生地,更有《山东画报》印刷所旧址。
一年多的时间里,服务队依托乡镇优势,协助乡镇研究产业振兴方案,启动了“万亩茶园”建设工程,着力打造莒南茶叶区域品牌。通过与当地政府及村民推心置腹、以心交心的沟通,共流转土地两千余亩,2019年春,洙边镇新建茶园2500亩。更为重要的是,服务队逐渐摸索出了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路子,说起其中的秘诀,则是靠“我就是乡镇一员”的真心实意。
不仅如此,在服务队的推动和协调下,新华书店红色教育基地、金龙湖茶旅文化园、葛家山美丽村居等重点文旅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崖子村整体搬迁改造方案也已经启动,其他项目也将根据整体规划稳步实施。“乡村振兴绝不能光有热情,也绝不是修修路、刷刷墙那么简单”,服务队队员的几句感慨,让我们坚信,莒南终于遇到了自己的“知心人”。
乡村振兴的冲锋号早已吹响,包括莒南县乡村振兴服务队在内的全省50支服务队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两年的时间也许并不足以全面改写山东乡村的命运,但服务队上上下下却在成为村民 “贴心人”的同时,逐渐演变成为乡村的“引路人”。毕竟,激发农村发展的能生动力,唤醒乡村的自主造血功能,才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中之重。
(未署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