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里下河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

2019-12-09 01:59王芳胡永盛袁育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21期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优化路径

王芳 胡永盛 袁育明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新时代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该文围绕实现泰州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对泰州生态功能区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从优化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培育职业农民队伍、“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优化路径;泰州里下河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1-0118-03

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201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在经济欠发达的江淮地区,构建以生态功能、农业功能为主的生态经济区战略,其中泰州里下河生态经济区是江苏省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关键节点。现代农业的一大标志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以及人工操作的智能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泰州要建设好区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必然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1 发展优势

根据《泰州里下河地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规划中的核心区为兴化市全域,拓展区为姜堰区的溱潼、桥头、沈高、娄庄、兴泰、淤溪、俞垛、华港等8镇,总面积2859km2,总人口188万人。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泰州里下河地区不断加大了对农用机械的投入,农业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2018年,兴化市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5.13亿元,增长4.5%(可比价,下同),兴化市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24.85亿元,比上年增长6.9%,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06.28亿元;姜堰8镇第一产业增加值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

1.1 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增长,农机装备数量大幅增长 如表1所示,2017年全区农机总动力144万kW/h,单位面积总动力9.68kW/hm2,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82%,其中兴化市农机总动力122.35万kW,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9.58kW/hm2,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83%。由于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广大农民和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农机的信心不断增强,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全区拥有拖拉机12138台、机动喷雾机10621台、水稻插秧机4001台、联合收割机5071台,大中型农机具配套比从原来的1∶1提升到1∶3;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耕、种、收、植保机械装备已基本满足需求。秸秆还田机械、水稻插秧机、从无到有,分别发展到3283台、4001台。其中,兴化秸秆还田机械、高效植保机械、谷物烘干机械、水稻插秧机分别发展到2817台、9352台(其中高性能880台、无人驾驶飞行器16台)、1124台、2937台。农产品初加工、林果业、设施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等特色机械机械装备保有量5.8万台套,正朝着成套化、系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装备支撑[1]。

1.2 全区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进入高级发展阶段 大中型拖拉机增幅较快,2017年达3438台,年均增长率56.24%,小型拖拉机大幅度减少,相比2013年的12228台,减少3528台;节水灌溉类机械增长显著,年均增长201%;粉秸秆粉碎还田机和水稻插秧机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过去的背负式联合收割机得到了及时报废,大力发展带秸秆碎抛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高效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机装备得到了快速发展[2]。配套机械快速增长,大量推广节能减排要求的农业装备,不断开发和应用物理农业、复式作业装备及智能化信息化等先进技术。

1.3 农机作业能力显著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扩大 2017年全区农业机械化平均水平为82%,其中兴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3%,兴化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从1987年的20%上升到2017年的92%,其中主要农作物生产机耕水平达99%,机收水平达98%,植保水平达80%(高性能机械作业面积占比为42%),小麦机播、水稻机插水平分别达65%、82.3%。农机作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由过去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设施农业发展,在育种育苗、粮食烘干、农作物秸秆还田等环节不断提高[3]。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谷物的产地烘干能力近年来由近乎空白迅速提升到50.7%。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尤为突出的是,随着“互联网+农业”技术的发展,引进变量播种施肥、节水节能等新机具,积极推进物联网和数字化农业生产技术在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开展精准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

1.4 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社会化服务能力趋于完善 全区形成了以市农机部门为中心、基层农机服务中心为主体、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机管理服务网络,全面实施农机推广、培训、监理一条龙服务。兴化市通过构建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为重点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04个(其中国家级1个,泰州市级以上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5个),农机服务组织作业面积占机械作业总面积的比例达到66%,2017年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近6亿元。姜堰的桥头、沈高、兴泰、俞垛等镇的家庭农场已占到当地土地流转的88%以上,姜堰以构建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为平台,探索出“财政投资、集体管理、用户租赁”的模式,为大多数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土地流转、机具存放、农资配供、人员培训等8大统一服务。这种模式,不但保证了服务中心功能和财政资金不流失,同时减少了农场主资金负担,有利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目前,姜堰获证机手有4500多人,农机作业服务面积占全区85%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装备结构不平衡 由于泰州市地形平整,适度规模经营进程加速,方便了大型机械的操作,并且近年来加大了对农业机械的扶持力度,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增长,农机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了农机装备和服务需求的生力军。但要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目标,还存在一些不足,当前小型拖拉机和大中型拖拉机的比例超过3∶1,与农业发达国家4∶1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农作物稻秆还田利用、深翻、犁耕等方面的要求还不适应;各种达到报废年限的大型拖拉机、稻麦联合收割机不能及时得到了处理。近年来,油菜、棉花等大宗作物种植面积下滑,产量下降,与用工成本持续上涨,机械化技术瓶颈尚未完全突破有着直接的关系。设施农业、水产养殖、林果业以及畜禽粪便处理等产业机械化程度低,许多环节仍是空白。

2.2 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 2017年,无锡、苏州2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近89%,比泰州里下河地区高出7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排名位列江苏省第一方阵的县级地区中,张家港、武进、江阴等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各地区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里下河地区作为农业大市,不但比经济较为发达的靖江低,与农业生产相似的高邮比,仍低0.54%,可见,泰州里下河地区农业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和能力相对还是偏低。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原因如下,一方面该地区农民的收入相对偏低,虽然国家制定了最低粮食收购价,并给予了农民种粮补贴,但是由于中间消耗品如农药、化肥等的价格也相应增长,导致农民增收不明显。另一方面,里下河地区水产养殖户较多,财政补贴资金主要针对种植业农业机具如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烘干机,而对于发展养殖业的现代农业机械财政补贴资金相对较少[3]。虽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较高,但里下河地区一些经济作物如香葱、芋头、莲藕、油菜、棉花等机械化推广范围不高,基本上是手工作业,导致种植效益低。

2.3 农机一体化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农机手技术水平不高 具备农机维修、操作培训、安全监理、信息传输等一体化功能和“一站式”服务的市农机服务中心不多和缺少一流的农机综合体、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近年来,每年组织农机技术骨干、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超过100班次,培训农机手1万人以上。在走访中发现,部分农机手在农机维修方面技能欠缺,对农机的保养和农艺知识掌握不够,目前取得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人数的比例不足40%。

2.4 特色农机研发力度不足 农机农头企业泰州宇成集团、常发锋陵以及裕华制冷等在同行中知名度较高,其生产的农机产品在全国和省级农机推广补贴目录之列。但这些农机企业主要以跟踪国外技术为主,在围绕泰州里下河当地芋头、香葱和莲藕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开发的特色农机适用性不够。高端农机装备由于农艺复杂、专用性明显,需求少,品种多,企业研发生产投入不足,自身创新能力不够,生产的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要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今后还应加强农机核心技术研发。

2.5 智慧农业发展滞后 当前,智慧农业在大田农作物监测、设施大棚种植、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农药喷洒、畜禽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农业的低利润决定了新科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走实用性强、价格低的路线,手机指导农民精准施肥,物联网实现科学养鱼,浇水、施肥、打药都由互联网精确把关,“看上去很美好”,但是在泰州里下河离大规模应用还需要时间。总体来看,目前里下河智慧农业仍缺乏“农民用得起、用得会”的实用性、便捷性产品。

3 优化路径

3.1 继续推进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调整 里下河地区要解决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步伐,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2)组织开展油菜、棉花等大宗作物生产机械化的示范推广,提高农民种植意愿。针对芋头、莲藕、香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收获进行科技攻关,研发特色农机,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3)围绕畜牧业、水产养殖、林果业的生产需求,加快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4)合理配置大型机械与中小型机械、常规机械与高性能机械、种植业机械与高效农业机械的比例[5],鼓励发展节能减排和保护农业生态的高性能农业机械,大力研发“接地气”“补短板”“创新型”的农机产品,实现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

3.2 因地制宜树立样板加强示范 在全区范围内建设若干畜牧业、林果业、渔业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特色农机示范基地,在设施农业基地推广普及成套化、系列化、智能化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并开展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6]。对于运作较好设施农业基地在全市示范推广,引领全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向设施农业方面发展,从而使得生产机械化、服务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的设施农业建设成为新常态。

3.3 加快培养职业农民队伍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农民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里下河地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阶段职业农民主要有以下3个来源:一是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及员工;二是从城市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三是回到农村工作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今后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机作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确保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

3.4 强化科技支撑,助推“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 重点推进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综合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创新,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市场适用性产品。向苏南发达地区取经,结合泰州里下河地区实际,支持引导智慧农业科技企业既重视“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的建设,也针对农药喷洒、田间管理、气象预警等普遍性问题,研发推广普及性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设备,重点支持市场中使用成本较低、与中小农户生产实际需求较为匹配的农业物联网设备的推广,加大这部分产品技术的扶持力度和知识培训,不仅让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用得起,而且能用好;强化益农社专业社的带动作用,积极发挥泰州本土平台“农牧旺”的优势,加强益农信息社专业站与农户的沟通联系,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

3.5 多措并举,充分发挥政策的累加效应 落实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税费减免等财政政策,加大老旧农机报废补偿财政支持,启用农用拖拉机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加大对节能减排、农业生态机械的研发支持力度;创新信贷及保险优惠等扶持政策,探索电商、劳务、品牌创建、人才培养等系列保障措施;综合运用财政补贴、金融扶持、项目支持等系列措施,推动农机装备的优化转型升级,促进泰州里下河生态示范区现代農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泰州统计局.2018泰州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陈兆永.江苏泰州农机化发展的新途径与策略研究[J].河北农机,2017(02):16-17.

[3]缪磊.泰州市粮食机械烘干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机科技推广,2017(06):40-42.

[4]王奎山,唐明霞,程玉静,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142-143,146.

[5]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江苏率先进入农业机械化发展高级阶段——江苏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分析[J].江苏农机化,2014(06):5-9.

[6]何政道.基于时间序列的江苏省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农业机械化优化路径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