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峰
骨质疏松是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是老年人椎体骨折的常见原因。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疾病的治疗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手术治疗常用术式,通过向病椎注入骨水泥,以增强病椎稳定性,具有创伤小、愈合迅速等优势逐渐被广泛应用,且效果已被公认,然而随着对PKP手术的深入研究,发现术后容易发生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甚至能够造成脊髓神经损伤[1]。为此我院在西医手术基础上加用中医正骨手法,旨在通过正骨手法降低骨水泥渗漏,改善患者预后。
1.1 一般资料 采用掷币法将2017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8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新鲜椎体骨折,均符合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标准[2],且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椎体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者,骨肿瘤、脊柱肿瘤者以及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治疗者等。对照组42例,男21例,女21例;年龄63~72岁,平均年龄(67.35±5.11)岁;病程5~13 d,平均病程(8.13±0.49)d。研究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8.03±4.07)岁;病程7~10 d,平均病程(8.71±0.33)d。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椎体后凸成形术,研究组在手术治疗前执行中医正骨手法复位,步骤如下:嘱患者俯卧位,将软垫垫于腹部,使腰段椎体呈背伸状态,采用透视机标记病椎位置,术者双手重叠,手掌向下置于病椎棘突向下按压,助手反之向上托髋部,使腹部悬空及脊柱后伸,采用透视机观察复位情况,病椎复位效果满意后进行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步骤如下:入室后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常规进行消毒,局部麻醉,在C臂X线机透视下执行手术,经皮穿刺针穿过椎体后缘,进入椎体前1/3处时,抽出针芯,打入套管后沿套管置入球囊,借助球囊撑开病椎,然后将球囊取出,注入与球囊体积等量的骨水泥,骨水泥凝固后将导管、工作套管拔出,缝合伤口,密切监视骨水泥注入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评估患者效果,痊愈:压缩椎体大部分恢复正常形态,骨折愈合,胸腰部无不适,截瘫消失,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骨折愈合,胸腰痛基本消失,胸腰段外观及椎体形态较治疗前改善,截瘫好转;未愈:局部疼痛,局部畸形无改变,截瘫无改善,功能障碍。②椎体前缘高度。采用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病椎前缘高度。③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日常活动功能,包括负重、行走、站立及疼痛程度等10个维度,每项维度1~5分,分值越高提示日常活动功能障碍越严重。④渗漏率及渗漏部位。采用脊柱正侧位X线片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渗漏部位,对比两组渗漏率。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年龄、病程、椎体前缘高度、日常活动功能评分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总有效率、渗漏率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痊愈13例,好转17例,未愈12例,总有效率71.43%;研究组痊愈19例,好转21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3.02%,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及日常活动功能评分比较(表1) 两组患者术前各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后研究组日常活动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及渗漏部位比较(表2)研究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及日常活动功能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及日常活动功能评分比较(±s)
注:与本组术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末次随访后对比,#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疼痛/分 负重/分 行走/分 站立/分 椎体前缘高度/mm对照组 42 术前 4.13±0.63 4.09±0.65 4.46±0.52 4.24±0.65 14.19±1.34末次随访 3.18±0.44* 3.13±0.39* 3.05±0.41* 2.61±0.38* 19.36±2.07*研究组 43 术前 4.03±0.67 3.98±0.71 4.39±0.67 4.33±0.58 14.07±1.41末次随访 1.59±0.24*# 1.42±0.19*# 1.41±0.25*# 1.26±0.17*# 24.11±2.83*#
表2 两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及渗漏部位比较[n(%)]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常见慢性疾病,由于年龄的增长,骨量随之减少,使骨骼微结构发生变化,骨骼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引发骨质疏松症。或由于年龄的增长,女性内分泌功能逐渐减退,体内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骼合成代谢刺激减少,从而导致骨密度降低,出现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不仅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功能,出现腰背痛、骨骼疼痛、弯腰驼背等症状;还可提高患者骨折发生率,是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主要原因。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治疗方案主要以手术为主,传统钢板、螺钉固定术疗效尚可,但极易发生诸如内固定物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
PKP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常用的微创术式,其是在椎体成形基础上,采用特制的气囊将压缩椎体复位,然后低压注入骨水泥,从而增强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恢复椎体高度,防止椎体塌陷,骨水泥聚合过程中产生的热对神经末梢有破坏作用,因此其还具有缓解腰背疼痛等作用[4]。然而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以骨水泥渗漏最为严重,渗漏部位以椎旁、椎管内、血管、椎间隙最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术后预后及日常活动功能。因此如何减少PKP术后骨水泥的渗漏是临床骨科医生关注的重点[5]。
中医正骨手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正骨手法,使断骨合拢一处,骨折复归于旧位,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手法固然众多,然原则无出其右。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渗漏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中医正骨手法联合PKP能有效恢复病椎解剖位置,增加脊椎稳定性,降低骨水泥渗漏率。究其原因可能与术前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有关。本研究于术前对骨折患者实施正骨手法,复位遵循反创伤机制原则,将脊柱过伸,使脊柱处于牵拉状态,从而拉展皱褶的前纵韧带,拉开压缩病椎的前缘,恢复椎体高度,降低椎体高度丢失,恢复骨折周围韧带、纤维环等解剖关系,减少上下邻椎对病椎的压力,从而低压下注入骨水泥,降低骨水泥渗漏[6]。另外PKP术中主要通过球囊扩张而达到复位效果,然而其复位力量有限,复位效果欠佳,且取出球囊的同时椎体容易出现塌陷和高度丢失,从而导致病椎发生微骨折,进而增加骨水泥向椎间隙渗漏可能。术前采用正骨手法治疗,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从而便于PKP手术穿刺针方位控制,准确将球囊定位于病椎塌陷终板下方,进而使球囊扩张力量直接作用于塌陷的病椎,从而有效减少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7-10]。本研究结果亦显示研究组椎体前缘高度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日常活动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中医正骨方法联合PKP能有效恢复病椎高度,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日常生活功能。
综上所述,中医正骨手法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日常活动功能,降低骨水泥渗漏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