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明锋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由于处于较深的位置,因此,在较大体积时其症状与体征可呈现出来,根据临床症状难以判断肿瘤性质,所以,医学影像检查尤其是CT,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诊断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该疾病只有较低的发病率,但存在很多种类,在影像征象方面具有一定的交叉,所以在术前进行鉴别具有较大难度。为给患者更有效地提供临床诊治依据,本研究针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特定CT征象对其病情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以下对有关情况进行总结。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患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40例患者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其中有21例男性,19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6~62岁之间,平均年龄(52.3±6.4)岁。有6例患者面部麻木(占15%),8例患者视力下降(占20%),15例患者头晕头痛(占37.5%),11例患者四肢乏力(占27.5%)。
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影像设备对患者实施扫描,患者保持6小时空腹,检查前2小时将1500毫升泛影葡胺(1%)分次服用,充盈胃肠道。患者采取仰卧姿势,深吸气后再屏气,联合扫描膈顶到耻骨部位。设置扫描参数为,1.375螺距,管电流20毫安,管电压120千伏,1.25毫米MPR常规自动重建,5毫米间隔与层厚。平扫后对患者再实施增强扫描,将300毫克/毫升碘海醇通过高压注射器按照3毫升/秒速率、2毫升/千克剂量向肘正中静脉注入,采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将ROI放置在主动脉,CT值增强超过100亨氏单位时将动脉期扫描触发,然后分别进行30秒和150秒延迟后实施静脉期与延迟期扫描。在图像分析中,在病理结果未明确时,2名腹部影像医师独自观察图像,对存在异议的应进行一致协商后确定。CT值测定ROI超过10平方毫米,各部位测量3次取平均值,测量平扫与增强CT值在肿瘤相同部位,对有关影像检查指标进行观察。
采用SPSS17.0数据处理软件对患者有关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形式表示患者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方法进行分析,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方法进行研究,P<0.05表明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术前33例患者(占82.5%)在腹膜后间隙被CT准确定位;7例患者(占17.5%)错误定位于脏器或腹膜腔,肿瘤边界不清晰、体积相对较大,3例患者肿瘤侵犯腹腔脏器。术前正确诊断良恶性肿瘤比例分别为76%和93.3%,误诊率分别为24%和6.7%,根据CT征象术前对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73.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类型较多,以恶性为主,CT影像有比较复杂的表现,但存在特征性。腹膜后脏器移位等征象对于CT定位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价值较高,最重要的是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类型进行鉴别,这是治疗最有效率的方法,手术切除可全部切除良性肿瘤,不超过半数恶性患者可将肿瘤全部切除。另外,还应对患者实施淋巴结清扫与术后放化疗。一般情况下,肿瘤内部坏死、易出血、入侵周围结构、不具有清晰边缘等都是恶性肿瘤征象,根据肿瘤大小判断肿瘤性质存在局限性。良性肿瘤大部分具有膨胀性生长表现,与周边结构不具有清晰界限,术前容易被诊断为恶性肿瘤而发生误诊。增强扫描对于鉴别肿瘤性质具有重要作用,大部分恶性肿瘤具有中度或明显强化特征,存在无强化特征的是良性肿瘤,只通过明显强化无法鉴别肿瘤性质,血管瘤、神经源性肿瘤的明显强化特征都能观察到。只根据一些征象判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性质存在局限性,所以应综合多类征象进行鉴别。
在靶征、液平征等其它征象上,对于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因研究对象不多,在研究中还有待于选择更多患者。在病理方面,肿瘤细胞密集,存在偏小且密集的细胞。在医学影像中,细胞外间隙表现为信号、密度均匀,因细胞在增强扫描中只有较小的外间隙,达不到较强的强化程度。DWI显示扩散受限,比较常见于淋巴瘤和PNET中。此外,虽然在恶性肿瘤中坏死与囊变比较常见,但在确定肿瘤类型方面的意义不大。
总之,通过分析肿瘤征象后,腹膜后原发肿瘤采用CT检查可实现准确定位与定性诊断,与特定征象相结合可对其组织来源与类型进一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