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导对美军事斗争的基本经验

2019-12-09 14:38:13夏洪波夏成效王多点
军事历史 2019年4期
关键词:斗争军事

★ 夏洪波 夏成效 王多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 多年时间里,面对美国的军事威胁,毛泽东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美军事斗争,成功挫败了美国的军事挑衅,有效捍卫了国家安全。新时代,中国迈上了由大向强发展新征程,随着中国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美国加紧在各领域、各方向对中国进行遏制,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依然是当前和今后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对此,深刻总结研究毛泽东指导对美军事斗争的基本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科学分析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是毛泽东指导对美军事斗争的基本前提

20世纪50年代,国际格局分化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矛盾重重,严重对立。为了遏止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美国除了派兵入侵台湾海峡、唆使和援助国民党军队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袭扰和破坏之外,又与中国周边的韩国、日本等国家缔结军事条约,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对此,毛泽东把美国看成最主要敌人,将防范帝国主义入侵作为军事斗争的核心。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毛泽东对国际局势的基本看法是,虽然世界性的战争暂时还不可能爆发,但帝国主义侵略和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局势下,毛泽东关注的重点仍然是防范帝国主义的入侵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美国继续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公然发动侵越战争,不断在中国周边制造紧张局势;另一方面,苏联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推行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加紧在亚洲、欧洲、中东和海洋上同美国进行争夺,逐步成为对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在与中国的关系上,中苏两党关系破裂导致两国关系恶化,苏联不断挑起中苏边境事件,并武装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和新疆铁列克提地区,造成流血冲突。通过分析当时的国际局势,毛泽东认为美国与苏联同时构成了对中国的威胁,将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苏联霸权主义作为军事斗争的重点。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利用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之际,加紧扩军备战。为争夺世界霸权,苏联与美国在欧洲、中东、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等世界各地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这一时期美苏的战略态势基本上是美守苏攻。在与中国的关系上,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甚至扬言对中国实施核打击,而美国为了摆脱越南战争的困境,迫切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毛泽东通过分析中美苏之间的矛盾认为:美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由此,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把苏联看成是对中国国家安全威胁最大的敌人,决定缓和中美之间的关系,调动美国在内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结成更加广泛的反苏统一战线。由此可见,毛泽东始终坚持将科学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作为指导对美军事斗争的基本前提,从而使新中国在对美军事斗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为国家进行和平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不受侵犯是毛泽东指导对美军事斗争的最高准则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导对美军事斗争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摆在突出战略位置,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不受侵犯作为指导对美军事斗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国家主权安全主要包含3 种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一是国家的对内最高统治的权利,二是对外的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三是维护领土完整和核心利益的权利。其中,维护领土完整和核心利益安全则是国家主权安全最为鲜明的体现。国家主权安全作为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标志,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所系和根基所在。在新中国筹建过程中,毛泽东就把国家主权安全作为立国之本。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他宣告:“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主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9 页。1950年6月28日,针对美国第七舰队公然入侵台湾海峡的行为,毛泽东指出,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表达了不允许外国干涉我内政和主权的坚定意志。1958年8月,针对美国想使台湾问题国际化,进而分裂中国的企图,毛泽东斩钉截铁地指出:“我国人民不需要也不应当侵占外国任何领土主权,但是我国人民必须保卫自己的领土主权不受侵犯。”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主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410 页。并定下了“意在击美”的炮击金门的决心。此后20 多年时间,面对来自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毛泽东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问题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进行思考。

(二)把确保国家核心利益不受侵犯作为指导对美军事斗争的出发点。以确保国家核心利益不受侵犯为出发点进行对美军事斗争,既是毛泽东领导我们党维护国家安全所坚持根本立场、根本目的的集中反映,也是主动化解中美关系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根本要求。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除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外,还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美国的这一系列举动直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阻扰了中国的统一进程,对中国的核心利益造成了严重威胁。尽管很多人认为,新生的中国政府同拥有原子弹的美国进行军事较量,充满极大的风险和难度,稍有疏忽,将会造成不堪的后果。但是,毛泽东更清楚:美国之所以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封锁、包围等政策,其目的就是想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使新中国难以在国际社会立足。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局面已经难以扭转。如果再不重视朝鲜问题,朝鲜最终会被美国霸占,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美国陈兵中朝边境,随时可以入侵中国,中国的国家安全将无从谈起。经过慎重思考,毛泽东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主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53 页。由此,毛泽东最终定下了抗美援朝的决策。在此后20 多年时间里,面对美国的多次核讹诈、插手台湾问题、发动侵越战争,我们之所以能牢牢把握军事斗争准备的主动权,有效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因为毛泽东始终围绕把确保国家核心利益不受侵犯作为对美军事斗争的出发点来思考。

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毛泽东指导对美军事斗争“活”的灵魂

敢于斗争,与敌视中国的美国进行坚决的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的同时力避全面冲突,特定形势下不放弃与美国可能的和解,是毛泽东指导对美军事斗争的重要经验。不与美国进行坚决的斗争就不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就不能保证新中国的生存空间;如果在出现有利和解的情况依然不放弃斗争,国家建设势必受到影响。

(一)敢于斗争——与敌视中国的美帝国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面对强敌,只有立足斗争,敢于斗争,才能争取主动,赢得胜利,赢得生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除了对朝鲜实施武装干涉外,还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扰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情、军情看,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无论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中国都难以与美国及其军事同盟抗衡。在国家主权和安全受到侵犯之际,敢不敢与美国进行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安全必须面对的问题。毛泽东在认真分析国家安全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决策: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同朝鲜人民军一起,与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军事强国进行直接较量。志愿军入朝后,经过近3年的浴血奋战,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的被动局面,而且向全世界人民道出了一个真理:“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主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175 页。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声望由此迅速提高。对此,美国的军事史专家詹姆斯·施纳贝指出:“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对手。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②[美]沃尔特·G.赫姆斯:《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1 卷,蔡效英译,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 页。

此后,毛泽东作出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炮击金门、援越抗美等决策,再次与美国进行军事斗争,挫败了美国孤立、封锁、分裂中国的企图。无论在台湾海峡,还是在越南战场上,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等几任美国总统都始终要求美军不要过分刺激中国,尽量避免与中国军队再陷入类似朝鲜战争的情况。越南战争后期,美国总统尼克松意识到继续扩大越南战争必将使美军付出更大的代价。为此,他在1970年2月向美国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提出了同中国改善关系的建议。在国际社会中,国家之间的交往常常因为对外战略、意识形态的不同,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军事冲突。实践证明,毛泽东敢于对敌视中国的美国作坚决的斗争,从根本上为中国赢得了不可轻侮的尊严,这也是新中国能够在更长的时间里免受大规模外敌侵略,被国际社会以尊重、平等的态度所对待的重要经验。

(二)善于斗争——力避全面冲突,不放弃与美可能的有利和解。在指导对美军事斗争实践中,毛泽东虽然将美国看作是最主要的敌人,却尽量避免与美国进行全面对抗,不放弃与美可能的有利和解。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虽然作出抗美援朝决策。但是,中国入朝参战不是要扩大战争,而是尽量使朝鲜问题局部化。为了使军事行动有所节制,毛泽东决定采用“志愿军”名义参战,同时提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既向侵略者阐明了中国政府的鲜明立场,又表明了中国政府的克制态度和实行有限战争的目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毛泽东确立了以谈判结束战争的对美军事斗争目标,把战争范围限制在了朝鲜半岛。正因如此,美国政府在后来考虑朝鲜问题时,不得不从它的全球战略出发,对战争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最终使朝鲜战争以停战谈判的形式得以结束,从而避免了中美之间的全面战争。

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毛泽东一再指示前线部队应尽量避免同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1955年2月初,美军飞机、军舰掩护国民党军撤离大陈岛期间,毛泽东专门要求人民解放军不得对国民党军进行射击,从而避免了中美之间的军事冲突。第一次台海危机结束后,毛泽东从海峡两岸的现状出发,提出和平统一的建议,对蒋介石集团转入政治争取。自此之后,毛泽东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不再是单纯考虑运用军事手段,而是立足于长远,注重政治手段的运用。对于美国插手台湾问题,毛泽东定下这样的基调:如果美国不在台湾海峡有过分的举动,中国也不会与美发生直接的全面对抗。第二次台海危机期间,毛泽东之所以再次选择金门实施炮击,是因为“我们整金门,我们是整家法,这是我们国内的事。当然,整台湾也是整家法,不过,那个地方有你美国兵,那我还是暂时不去”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主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419 页。。可以看出,毛泽东为了使解放军的行动不至引起战争的扩大,对炮击金门做了慎重而周密的思考。

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全力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但在具体实践中,毛泽东首先一点是着眼避免与美军发生全面军事冲突。由于美国把南越纳入《东南亚条约》,破坏了印度支那中立化。1958年越南劳动党就提议恢复南方的武装斗争,此时毛泽东从国际战略全局以及加强国内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支持越南北方的反美斗争,而不愿同意其恢复南方斗争的要求。但1959年1月,越南劳动党中央召开二届十五中全会,还是作出了在南方开展武装自卫斗争的决定。直到1960年,毛泽东根据越南出现的新情况,才同意了支持越南劳动党解放南方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全面升级后,在加强备战同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还是多次通过外交途径,向美国转达中国的严重关切,阐明中国政府的底线,以尽可能避免与美国的直接战争。即使在越方要求下,中国派出支援部队入越参战,毛泽东还是从政治上考虑,对支援部队的军事行动进行了严格控制:入越部队代号为中国交通部援越工程队,军事行动的范围严格限制在越南北方,避免了中美在越南战场直接对抗和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四、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密切配合是毛泽东指导对美军事斗争的常用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在对美军事斗争中,毛泽东始终坚持军事手段和非军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了一条在与强敌军事斗争中将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紧密配合的宝贵经验。

(一)优先用非军事手段指导对美军事斗争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尽管毛泽东把美国看作威胁新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敌人,但为了避免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毛泽东首先立足于运用政治、外交等非军事手段处理与美国的矛盾。如朝鲜战争爆发后,对美国在朝鲜和台湾的侵略行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首先是发表声明进行强烈抗议和谴责,同时,利用当时有限的外交途径,向国际社会呼吁采取和平方式解决朝鲜问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同情。

1954年初,美国出兵干涉印度支那战场的意向变得越来越明显,考虑国家正在进行经济建设,毛泽东决定争取在美国尚未直接出兵越南前就在印度支那战场达成和平,以避免因战事扩大影响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为此,中共中央利用法国厌战心理和美国企图扩大战争的矛盾,确定了联法抗美的策略。并根据中国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验,实行了以打促和的策略,指示前线部队“奠边府必须坚决攻克,如机动顺利,确有把握,应提早总攻”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主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204 页。。从而以实力迫使久战疲惫的法国接受和谈,亦使美国失去了直接插手的机会。当以打促和有了进展后,毛泽东又决定尽早争取以和平谈判结束战争。中方代表团运用联法抗美策略,力劝越盟代表放弃谈判中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从而起到分化西方阵营,争取中间力量,并孤立最主要敌人美国的作用,加速了谈判进程,最终达成了和平协议。这就大大缓和了中国西南方向的紧张局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确保了国家进行经济建设所需的良好环境。1954年5月,美国代表在日内瓦会议上向中国代表提出了愿意就美在华被关押人员等问题进行谈判。对此,毛泽东认为,为了缓和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应接受美国提出谈判的建议。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尽管美国对中国的军事行动进行了军事干涉,但毛泽东仍提出了愿与美国进行和谈的想法:“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打仗总是不好的。”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主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273 页。1958年8月,虽然中美在第二次台海危机中处于战争边缘,但毛泽东坚持认为,“跟美国的事,就大局上说,还是谈判解决,还是和平解决”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主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273 页。。

尽管毛泽东希望采取和平谈判等非军事手段解决中美之间的矛盾冲突。但由于美国国内有极少数权力垄断者,他们从本集团本阶级利益出发,依仗手中的战争机器,不顾别国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合理要求,继续奉行霸权主义政策,把战争强加给世界人民。因此,毛泽东认为对这样的人不能只考虑采用非军事手段,必要时必须考虑运用军事手段。

(二)立足国家战略全局统筹运用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新中国成立后的20 多年时间里,之所以在历次对美军事斗争中取得伟大胜利,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毛泽东始终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根据时代的变换和客观条件的发展指导对美军事斗争,或以军事手段为主,非军事手段为辅;或以非军事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但不论哪种情况,毛泽东始终做到了军事手段和非军事手段始终紧密配合。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毛泽东之所以把美国看作最大的战略对手,在军事上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正是着眼于对国家战略全局的总体把握。当时,中国政府为了避免在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陷入孤立,与苏联缔结了战略联盟。美国为了确保其在亚洲利益不再继续丢失,制止共产主义的进一步扩张,不仅在朝鲜战争爆发后迅速对朝鲜实施军事干涉、出动第七舰队阻扰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还公开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侵略战争。美国采取的这一系列行动,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个方向构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中国必然会长期陷入美国的军事包围之下。而正是将美国作为最大的战略对手,采取军事手段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以战止战,中国的国家安全才有了坚实的保障。朝鲜战争结束后,为在干涉台湾问题上寻求法律依据,美国政府开始同蒋介石磋商缔结“共同防御条约”。如果听任这一条约签署将使中美关系更加紧张,而台湾问题也将长期得不到解决。毛泽东认为台湾问题事关国家战略全局,“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很复杂的,它包括有军事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等,是个艰巨的工作。”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主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28 页。为此,毛泽东决定在对金门、马祖实施军事打击后,先把金、马暂时留在蒋介石手中,在政治上向台湾当局施加压力,扩大美蒋之间的矛盾,在外交上粉碎美国分裂中国的阴谋,并向台湾军民宣传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方针、立场。毛泽东在运用对美军事斗争策略时将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密切配合的做法,粉碎了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将矛头对准中国,不断在中苏边境制造事端。虽然当时美国一再扩大侵越战争规模,但从国家战略全局的角度看,苏联已成为对中国国家安全威胁最大的战略对手。着眼新情况新变化,毛泽东认为必须在不放弃军事手段的情况下,采取政治、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改善同美国的关系,以应对苏联的军事威胁。通过在越南战场将军事手段和非军事手段的紧密配合,最终有效缓和了中美关系,为中国营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

(三)灵活运用和展示军事实力实施必要的军事威慑。在国家关系中,依靠非军事手段解决矛盾冲突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遵循。当以非军事手段难以解决问题时,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有效手段。当然,实施军事威慑有一个基本前提:必须取得军事行动的胜利,只有具备了打赢战争的能力,才能向对方展示己方的实力,真正制止双方矛盾冲突进一步恶化。因此,对美国的各种军事挑衅,毛泽东多次表明:中国人民拥护和平,但从来不害怕战争,如果美国一定要发动战争,“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主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176 页。。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对朝鲜进行军事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对美国扩大战争的行为,在采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无效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最终采取了出兵朝鲜、以战争应对战争的策略。通过中朝军队在朝鲜战场上近3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将美军打痛、打狠,使美国意识到了中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难以通过战争控制全朝鲜,最终同意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结束朝鲜战争。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为反对美、台缔结“共同防御条约”,防止美国将干涉台湾问题法律化,毛泽东首先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坚决不允许任何外国势力将台湾分裂出去。同时,毛泽东又决定采取军事手段收复浙东沿海岛屿,用军事行动对美蒋之间的“勾结”进行打击。毛泽东采取这样的策略既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政府维护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赢得了道义上的主动,又通过军事手段向美国证明了中国政府在维护国家领土问题上具有不可小觑的军事实力,给美国的侵略行为造成了巨大的震慑,有力地遏制了事态的恶化。

(四)开展广泛的统一战线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在指导对美军事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十分注重团结世界上一切反美的国家、民族和政党,努力争取这些反美力量的支持,把他们作为制止美国战争行为的外部力量。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以维护世界和平为首要目标开展和平外交,注重与反美的国家、民族和政党发展关系,介绍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和对美军事斗争的成功经验,并对这些国家、民族和政党的反美斗争提供各种援助。通过开展广泛的国际反美统一战线,中国政府壮大了和平民主阵营,扩大了反美力量,为应对朝鲜战争和两次台海危机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和美国同时对中国构成了现实威胁。美国为了夺取美苏争霸的主动权,开始试探缓和中美之间的敌对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中苏矛盾显然大于中美矛盾。为了应对苏联的军事挑衅,毛泽东提出了“一大片”“一条线”的外交策略,即以苏联为主要对手,注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和第二世界国家的关系,根据美国的战略需求,缓和中美之间的敌对关系,建立起包括美国在内的反苏统一战线。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和实施,有效缓解了中美之间的敌对关系,减轻了中国在东南方向的压力,使中国可以全力对付苏联的军事威胁,也使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在反霸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威望,为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为了针对苏联和美国同时对中国构成现实威胁的状况,毛泽东又提出了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策略,即要联合第三世界,争取第二世界,共同反对美苏两霸。毛泽东通过广泛开展国际统一战线,不仅为对美军事斗争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而且为使用非军事手段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经验借鉴。

五、加强军事斗争准备是毛泽东指导对美军事斗争的重要保障

在维护国家安全过程中,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断加强军事斗争准备;大力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解放军军事实力;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形成雄厚的战争潜力,这些都是毛泽东指导对美军事斗争的重要经验。

(一)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强对美军事斗争的各项准备。忧患意识作为一种前瞻思维,来自人们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充分估计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性警觉。在军事上,没有忧患意识,本身就是最大的忧患。一个国家有了忧患意识,才能针对可能出现的威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一旦战争来临,对敌军事斗争才能无往而不胜。在对美军事斗争过程中,毛泽东一直对美国发动战争保持高度警惕,对国家安全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多次指出,在美国发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必须做好充分而必要的战争准备。做好了准备,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就有可能推迟和制止战争的爆发。由此,毛泽东指导人民解放军大力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以此应对各种军事挑衅,这是取得对美军事斗争重大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大力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解放军的内在实力。在指导对美军事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军事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此把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突出地摆在全军面前。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毛泽东毅然决定:无论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如何,都要搞国防工业的建设与军工生产,研制现代武器装备。据此,1951年4月中央军委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兵工委员会。同时,合理调节军费开支,围绕现代战争的需要从苏联购置新式武器装备,加速人民解放军现代化进程。经过努力,到抗美援朝后期,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仅步兵基本上改换了苏式武器,拥有了炮兵、装甲兵,而且有了可以同美空军较量的空军,我军的整体作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抗美援朝结束后,为有效应对美国可能发动的战争,毛泽东提出了国防现代化的思想,通过采取“两条腿”的策略,加大了常规武器装备的研制,并将发展核武器等尖端武器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加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强大的内在支撑。

(三)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夯实对美军事斗争准备的战争潜力。动员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整体力量,这既是人民战争的威力之所在,也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毛泽东将这一基本经验成功运用到指导对美军事斗争准备的实践中,通过广泛动员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等多方面形成雄厚的战争潜力,为对美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根本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强调在对美军事斗争中必须动员人民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抗美活动。从1950年6月下旬开始,全国人民即以不同方式展开了反美运动。在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指导下,这种活动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群众运动。全国人民的斗争觉悟和斗争信心得到空前提高,广大人民认清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从心底拥护和支持战争,出现了举国动员,积极报名参战、踊跃捐献和支前慰问的波澜壮阔的动人局面。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援使中国人民志愿军得到了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援和巨大的精神鼓舞,也使得毛泽东应对朝鲜战争所采取的一系列对美军事斗争策略有了可靠的保证,新中国才能在刚刚成立的困难条件下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通过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和世界各国反侵略战争的经验,将民兵建设作为应对美国侵略的重要力量。1950年秋,毛泽东告诫全党: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条件下,民兵工作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1953年9月,毛泽东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指出:“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主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174~175 页。第二次台海危机期间,为了应对美国的军事干预,毛泽东确立了“大办民兵师”的策略,他指出:“帝国主义者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主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430 页。到1958年底,中国民兵就建立了包括5000 多个师,40000 多个团,总人数为2.2 亿的全民性武装组织。如此众多的民兵,成为对美军事斗争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产生了不容低估的震撼作用。1958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在参观完广州市民兵军事表演后发出感慨:谁要想侵略中国,碰到中国民兵,必定有进无回。当时美国驻台湾军事顾问也承认,中国大力加强民兵建设,如果美国侵略中国,必将陷入泥沼,寸步难行。事实也正是如此,无论是应对朝鲜战争,还是应对台海危机、越南战争、核讹诈,毛泽东发动了全国人民广泛参与,激发了全国人民群众的爱国热忱,向美国展示了中国人民全民皆兵的威力和坚决战胜侵略者的决心。

猜你喜欢
斗争军事
军事鬼才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8
与谎言斗争到底
谜底大揭秘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
军事幽默:局
军事文摘(2009年9期)2009-07-30 09:40:44
军事
军事幽默
军事文摘(2009年5期)2009-06-30 01:01:04
世界军事掠影
军事文摘(2001年7期)2001-08-06 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