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郜耿豪
朝鲜战争中,朝、韩双方在正面战场展开较量的同时,均开辟了敌后游击战场。比较而言,韩国军队进行的游击战规模较小,多具战术性质;朝鲜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是朝鲜最高当局的战略决策,开展较早,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且多具战役乃至战略性质。本文拟以“朝鲜人民南部游击军”以及朝鲜人民军在韩国境内进行的游击战为考察对象,对其主要活动、地位作用,以及联合国军对其讨伐等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探讨现代局部战争条件下开展游击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总体而言,朝鲜游击武装主要由韩国当地起义民众和渗入或滞留敌后的人民军两部分组成。
(一)以南部军为代表的韩国民众起义军余部。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朝鲜半岛南北社会内部的左右翼冲突十分尖锐。这为双方开展游击战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鲜共产主义者朴宪永在汉城成立了南朝鲜劳动党,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联合韩国各左翼派别建立了朝鲜人民共和国和“民主人民阵线”等组织,积极开展反对美国占领军及其扶植下的右翼政府的活动。1946年,南朝鲜劳动党在军政府的打击下被迫转入地下,并在美军占领区掀起了反对军政府的秋季起义。1948年2月后,在南朝鲜劳动党及左翼势力的领导下,朝鲜南部美军占领区(8月15日后称韩国)发生了大规模游行示威,并迅速演变为武装暴动和广泛的游击战争。4月3日,济州岛爆发了由南朝鲜劳动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民解放军”,总人数有500—700 人。随后,部分起义人员迅速渗透到朝鲜半岛的美军占领区。至9月,在韩国8 个道均建立了游击队。10月下旬,在南朝鲜劳动党的策划下,韩国警察部队第14 团等部分官兵在丽水、顺天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余部退入尚庆南道的智异山地区,成立了“朝鲜人民南部游击军”(简称南部军),继续开展游击战争。智异山地区群山环绕,易于开展游击斗争。“百济后裔的全罗南北道自古以来反政府的感情就很强,被千古的原始森林覆盖的智异山地区是极好的隐蔽处,气候在韩国也是最暖和的地方,而且控制着湖南的粮仓地带,因此在韩国这是最适于游击队活动的地区。”①[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下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60 页。
在游击战初期,南朝鲜劳动党在发动民众方面积极作为,扩大游击战的社会基础。南朝鲜劳动党成立了一个执行特殊任务的组织——正义铁血会,向韩国政府雇员和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城市领导人发起袭击,同时积极争取农民的支持,并在韩国大学生中招募成员。②参见[美]A.R.米勒特:《一触即发朝鲜战争(1945—1950)》,秦洪刚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年,第222 页。南部军一度控制了韩国约40%的土地,1949年9月达到高潮。游击队曾宣称“白天是大韩民国,夜晚是人民共和国”。济州岛的游击队至少有1000 人,加上南朝鲜劳动党基层组织的支援,总人数2000—3000 人。在大陆,每个道的游击队编制为旅,人数在150—500 人,其中智异山游击队人数最多,约1000 人。主要领导人是丽水暴动的领导人之一、前警察部队中尉军官金智河。③参见[美]A.R.米勒特:《一触即发朝鲜战争(1945—1950)》,秦洪刚译,第214 页。
(二)朝鲜政府和人民军的渗透或留置武装。朝鲜战争爆发前,朝鲜经常派遣游击队从陆路和海路向南方渗透,与韩国境内的游击队结合,共同开展游击斗争。1946年朴宪永退入北朝鲜后,接受金日成的领导,在朝鲜西海岸三八线附近的海州建立了南朝鲜劳动党大本营——“江东政治学院”,召集从韩国越境北上的劳动党员和左翼分子,对他们进行三至六个月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游击战术训练后,编入“人民游击队”,择机潜入韩国。从1948年11月到朝鲜战争爆发,先后十次共2400 名游击队员潜入韩国。④1946年11月,转入朝鲜的朴宪永任南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副委员长,韩国民主主义民族战线议长。1948年9月,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副首相兼外务相。1949年6月,北、南劳动党合并后,任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副委员长、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兼任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主任。
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位于三八线东部的人民军第2 军团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建立了第766 团、第402 营、第100 营等战术性游击队。南进作战时,其在太白山等游击队的接应下,由东海岸主要登陆点渗入到韩国军队后方,进行扰乱活动。南进作战失败后,朝鲜人民军分路后撤,其中一部分力量留在韩国境内,与当地游击队结合,继续开展游击战。如第6 师约有2000 人、第7 师约有1000 人,潜入智异山地区;第5 师北撤途中,在太白山、五台山等地也留下一些游击队员。据估计,朝鲜军队在北撤过程中转为游击队的有1 万—2 万人。⑤参见[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上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706~710 页。
一般情况下,相对于正面战场作战,敌后游击战主要起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第二战线。根据所处位置和与正面战场作战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分为战术后方游击战和战役后方游击战两种类型。前者位于敌战术后方(浅近纵深),直接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又称战役配合;后者位于敌战役后方(深远后方),间接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又称战略配合。根据正面战场战线的移动,执行上述作战任务的游击队,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一)战术后方游击战。战术后方游击战在战役上直接配合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始于朝鲜战争爆发之时,结束于阵地战开始前。参战的游击队有人民军战术性游击队、南部军等战略性游击队、人民军第2 军团等战役性游击军团等。
1.南进作战中的战役配合。南进作战期间,朝鲜的进攻采取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在人民军从正面突破三八线的同时,派大批游击队在东海岸登陆,与韩国境内的游击队会合,广泛发动游击战,以配合人民军作战。作战过程中,游击队曾在江陵登陆两个营、玉溪登陆约400 人、临院津登陆约600人(在三陟登陆失败),随后与五台山、太白山地区的游击队会合,扰乱韩军后方,支援人民军第2 军团第5 师等部作战。7月初,朝鲜人民军第5 师派第766 团渗透到太白山地区,该游击团的主要任务是“潜入南部地区,切断釜山——大邱间的后方交通线”①[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上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129 页。。7月上旬,南进作战第三次进攻战役(大田战役)开始后,为从西南迂回釜山,人民军第6 师投入群山—全州—顺天—晋州—釜山的接近路上,为掩护其机动,使用了许多游击队特别是智异山的游击队。②参见[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上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133 页。7月下旬,人民军第4、第6 师进攻湖南地区(韩国全罗南北两道的统称),智异山地区的南部军下山积极配合人民军作战。他们骚扰韩军后方,切断韩军的电话线,为人民军带路,并占领韩军撤走后的全罗道各地。③参见[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上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191 页。
2.五次战役中的战役配合。南进作战失败后,朝鲜人民军仓促北撤,战线迅速北移,进入朝鲜境内。为迟滞联合国军的北进并配合正面战场的反击行动,以第2 军团为主的人民军在敌后积极开展袭扰活动。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和人民军又将战线推进至韩国境内。在随后的作战中,以第2 军团为代表的朝鲜第二战线部队采取了以下游击作战行动。一是在正面战场发动攻势时,攻击和扰乱敌主力之侧背。如第三次战役发起前,第2 军团等部以“步行的空降”秘密潜入联合国军后方。④参见[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中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471 页。第2 军团(欠2 个团)、第5 军团1 个师,在杨口西南部渡过昭阳江,突破了东部战线敌军防线,越过“三八线”,在洪川地区待机。作战中,游击部队向洪川、横城、原州方向攻击前进,威胁韩军后方。随后配合中部战线正面进攻部队围歼撤退的联合国军,相继占领了洪川、横城、原州等地。二是在正面部队追击时,引诱敌人主力并同时切断其退路。游击队发挥了志愿军先头部队的作用。如整修道路,夺取要点,提供情报,补给部分食品、弹药,安排休息宿营地并进行警戒,等等。因此,志愿军只需要注意上空的美国空军而甩手行军即可。“也可以说游击队,在纵深突击之际发挥了预先降下来的空降部队的作用。”⑤[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中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192 页。三是在正面战场防御时,在敌后牵制敌进攻兵力。在第四次战役的北撤过程中,敌后游击队的活动也牵制了联合国军的行动。马修·李奇微指出:“敌人在我后方地区的活动影响了我们的推进速度,朝鲜第10 师的残余部队还在位于我战线约十英里处的、崎岖的春邦山脉一带活动。”⑥[美] M.B.李奇微:《朝鲜战争》,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29~130 页。
(二)战役后方游击战。朝鲜战争爆发后,韩国境内以南部军为代表游击队主要在“联合国军”的战役后方开展活动,给正面战场的朝鲜人民军以战略上的配合。
1.战争初期牵制韩军大部兵力。以南部军为代表的游击队的存在,牵扯和消耗了韩军大量人力、物力,使得韩军整训及进攻朝鲜的准备也无法正常开展。1950年后,韩国在京畿道部署了3 个师(驻汉城的首都师、驻水色的第1 师和驻议政府的第7 师)以上的兵力,以拱卫首都汉城;从西向东部署的部队在2个师(驻水原的第6 师、驻江陵的第8 师)以上;在后方为追剿游击队,分别在大田、大邱、光州驻扎第2 师、第3 师和第5 师,在济州岛驻扎了1 个海军陆战营。⑦参见[美]A.R.米勒特:《一触即发朝鲜战争(1945—1950)》,秦洪刚译,第284 页。南进作战开始后,韩军后方师在北调过程中,由于没有战备运输方案,加上游击队的袭扰,耽误了时间。这就为人民军的南进初期的作战提供了战略支援。
2.破坏了“联合国军”后方的治安和交通、通信系统。游击队在“联合国军”后方活动的主要任务是破坏通信干线,袭击后勤设施,破坏交通干线等。1950年6月,一支2000—3000 人的朝鲜游击队在蔚珍登陆,渗透到太白、小白山脉。该部队的任务是,在正规军南下之前,夺取小白山中的战术要点,或切断敌人的后方交通线,或阻止“联合国军”的增援,为朝鲜军队的前进提供方便条件。①参见[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上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113 页。在8月攻势期间,游击队在马山地区最为活跃。其主要活动,一是袭击补给线。如在马山—镇东里公路、马山—检岩里公路上埋设地雷,破坏桥梁,用轻武器进行射击。二是破坏通信干线。8月11日,朝鲜约100 名游击队员袭击并摧毁了位于大邱南侧915 高地的中继站。大邱—釜山干线每日运行30—50 趟列车,是联合国军的大动脉,因此成为游击队袭击的主要目标。
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人民军第3、第4、第5 师部分人员在北撤过程中,潜入小白、太白山脉活动,不断袭击安东、荣州、丹阳岭、宁越煤矿以及原州附近地区,并一度占领江原道厅所在地春川。在三八线附近的华川、麟蹄地区也有第10 师的游击活动。10月15日,位于汉城正北北汉山顶的无线电中继站,遭到游击队的破坏。同时,在智异山和大德山活动的游击队,随着联合国军的北进,又重新恢复活动。釜山—清道—大邱,釜山—蔚山—庆州—大邱的补给干线经常受到游击队的伏击和袭扰。孤立的部队及联络车、补给纵队等频繁遭到伏击,切断电话线,袭击警察署等事件不断发生。②参见[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上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117 页。
在第三、第四次战役中,朝鲜第2 军团积极配合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正面进攻,同时将主力潜伏在丹阳至安东附近,扰乱联合国军的战役后方。第三次战役中,第2 军团第10 师等部从原州东南的间隙侵入联合国军后方,与南方的游击队会合,向东南挺进,在堤川、安东、义城等地活动,多次袭击永川—义城—荣州—原州的联合国军补给线。③参见[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中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470 页。作战中,联合国军后方通行的车辆,无一例外地都遭到袭击,以坦克和步兵掩护的补给纵队也受到很大损失。
进入阵地战后,韩国境内的朝鲜游击队重新退入山区,在南原、求礼、山清等郡劳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活动。据韩国方面估计,当时尚有7500 人的游击队在智异山、太白山地区活动。④参见[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下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18 页。如1951年9月30日袭击智异山西麓的谷城邑;10月13日,在南原附近破坏铁路,袭击列车;10月17日袭击沃川;11月14日在全罗南道的和顺袭击满载民工的临时列车。同时,在附近村庄中征集粮食、衣服、药品等过冬物资。“这显示了游击队随着战局转为阵地战,改变了以武力战进行直接支援这种开战以来的战略,转而为以智异山作为根据地的扰乱内政的战略。”⑤[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下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258 页。
(一)朝鲜战争爆发前。自济州岛起义开始,韩国当局和美国占领军就开始残酷镇压起义队伍及其后的游击队,特别是1948年8月大韩民国成立后,“对丽水和顺天暴动的镇压和更有条理地追捕残余游击队以及肃清韩国军队中的共产党组织,让警察部队的军官和美国顾问产生了相同的使命感”⑥[美]A.R.米勒特:《一触即发朝鲜战争(1945—1950)》,秦洪刚译,第211 页。。韩国政府镇压丽水—顺天起义后,开始大规模的肃军行动,以清除渗入韩国军队的南朝鲜劳动党分子,迫使该党转入地下活动。自1949年春季开始,韩军“在美军的直接指挥下,动员大量的李伪军和警察对人民游击队进行‘讨伐作战’”⑦[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朝鲜人民正义的祖国解放战争史》,平壤:外国文出版社,1961年,第18 页。。主要集中在济州岛、全罗南道的智异山、江原道的五台山和尚庆北道和南道的太白山脉。济州岛和智异山的游击队在韩国军警的包围、打击下损失惨重。至4月,济州岛游击队被政府军率先镇压下去,少数残余游击队员转入地下斗争。10月,韩国军警对韩国境内的游击队发动冬季大扫荡,并为此组建了三支特遣部队,分别以汉拿山、智异山和太白山命名,由反游击战经验丰富的白善烨、金白吉和余载雄分任指挥官。其主要目标是智异山和太白山两个地区的游击队。虽然朝鲜人民军一直在支持和训练游击队,由于援助不及时,至1950年1月,韩国国防部宣称歼灭智异山游击队1713 人。①参见[美]A.R.米勒特:《一触即发朝鲜战争(1945—1950)》,秦洪刚译,第266 页。随后,三支特遣队集中兵力,讨伐由金泰三等人领导的太白山游击队。同时,韩国政府也调集了半数以上的步兵营进攻游击队。至4月,太白山游击队遭受重大打击,余部在金泰三的带领下,越过边境,退回朝鲜。至此,南朝鲜劳动党领导下的游击战遭受重大挫折。
(二)南进作战和五次运动战时期。朝鲜战争爆发后,韩国境内的朝鲜游击队为配合人民军的进攻,又开始活跃。在人民军南进作战的进攻阶段,韩军和美军节节败退,一方面防御人民军的正面进攻,另一方面还要分出部分兵力,在韩国军警的配合下,打击游击队在其后方的袭扰活动。
美军首先在釜山防御圈中动用空军配合韩国警察展开讨伐游击队的活动。1950年8月上旬至9月中旬,在釜山防御圈内捕获、打死游击队员4000 人,平均每天消灭100 人。②参见[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上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260 页。仁川登陆后,“联合国军”在主力北进的同时,将美军第9 军及其配属的韩国第11 师留在后方讨伐游击队,维护后方治安。这一时期的讨伐活动主要集中在大邱以北的中部山区。该线位于中部山岳地带的大邱—安东一线,是“联合国军”补给大动脉,经常遭到游击队的袭击。1951年1月上旬,朝鲜人民军1 个师(第2 军团第10 师)的游击部队从“联合国军”战线的间隙潜入,迫近安东到义城一带,企图切断大邱—安东—原州的“联合国军”补给大动脉。该地区游击队还有从智异山和太白山地区撤出的游击队余部,以及洛东江畔战斗后转入游击作战的朝鲜第5 师和第12 师残部,共约5000 人。韩国政府为此专门组建了第1、第2、第3、第5、第6 反游击营,担任警备任务。1月11日,李奇微下决心启用作为集团军唯一的预备队、在马山地区修整的海军陆战队第1 师,命令该师在安东—盈德一线阻止正在南下的人民军,同时担任主要补给线的掩护任务。“从启用誉为最精锐的陆战师进行反游击战这一点,大体可以看出这场战争的特点。”③[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中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471 页。随后,韩国第11 师也奉令北上,在大邱以北地区加入讨伐该地游击队的作战。
陆战第1 师的讨伐行动起初并不顺利,由于游击队来去迅速,使陆战师非常被动。陆战师的士兵发牢骚说:“驱赶苍蝇,这本来就不该是海军陆战队的任务!”④[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中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475 页。但经过陆战第1 师的反复讨伐,游击队失去休息时间和住所,被赶出粮食富裕的地区,不得不为了生存而抢夺贫农的食物,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乃至敌视,并转而为联合国军提供情报。陆战第1 师采取综合空中与地面火力和机动力的讨伐战术,即发现游击队后,使用大部队将其包围,使用飞机和地面炮兵对游击队藏匿的村庄实施轰炸,将其赶出村庄。然后在游击队的退路上实施伏击,或以机动的预备队和直升机实施捕捉。在此期间,直升机不断地在上空监视,及时向地面部队通报游击队的位置和方向。鉴于在寒冷的雪山里,游击队离开村子不能生存,联合国军空军便在山区展开空袭行动,发现有情况的村庄和可疑的村庄就投掷凝固汽油弹烧掉,发现逃散的游击队就反复地进行扫射和轰炸,使太白山地区游击队的处境大为恶化。至2月底,联合国军报告指出:“当初估计有2.1 万人的游击队的实力,现在已减少到1.8 万人以下,而且也没有客观的活动了。”⑤[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中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611 页。
陆战第1 师北上后,讨伐游击队的行动由韩军第2 师接替。此时,安东周围地区除有朝鲜第10 师活动外,还有南部军一部。2月上旬,游击队转移到俗离山地区整编,总兵力达1.7 万人,并得到庆州北道、荣州郡、奉化郡和盈德郡等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支持。其根据地延伸到太白山、日月山、俗离山、兄弟峰、普贤山和香炉山等地区。⑥参见[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中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612~613 页。韩军第2 师的讨伐行动从2月中旬开始。其具体任务为:“确保以永川为基点的17 公里长的补给线和包围歼灭盘踞在普贤山一带威胁着首都大邱,并在扰乱后方的人民军第10 师。”①[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中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613 页。至2月底,第2 师发现第10 师和南部军有向日月山地区集结并北上的征候,遂投入主力在日月山地区围歼游击队。至3月9日,以第10 师为主力的游击队遭到毁灭性打击。其残部突围至江陵以南的中峰山地区,企图东山再起。3月中旬,韩军第9 师在美国空军的配合下,在松溪里附近将其彻底歼灭。3月17日—18日,朝鲜第2 军团通过韩军第7 师的战线北撤。从1950年12月中旬以来,以朝鲜正规军开展了整整3 个月的游击战至此结束。
韩军第11 师和韩国国家警察负责讨伐智异山区。此时,该地区除原有的游击队外,还有部分朝鲜人民军第6、第7 师留下来的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并装备了迫击炮。1951年2月,韩军第11 师屠杀非武装平民,制造了“居昌事件”。4月中旬起,第11 师北上三八线,由韩国第8 师代替其执行讨伐任务。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鉴于前线的压力,第8 集团军将韩国第8 师调为预备队,因而智异山地区的游击队迅速恢复实力。
(三)阵地战时期。进入阵地战阶段后,交战双方都占领了成纵深配置的坚固防御阵地,战线趋于稳定,但南方特别是智异山地区的游击队活动又趋激烈。美军第8 集团军司令J.A.范佛里特遂从前线抽调韩国首都师和第8 师,组成一个讨伐支队,由白善烨任司令官,其司令部称为白野战战斗司令部。“在当时战局不稳的情况下,从前方抽调两个师的兵力在后方与游击队作战,这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行为,但也可以看出当地游击队的活动有多么活跃。与南部4 个道相连的智异山一带山峦重叠,这里是他们活动的心脏地带。”②[韩]白善烨:《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年,第207 页。联合国军和韩国政府将游击队污蔑为土匪和老鼠,称这次讨伐作战为“灭鼠作战”。
1951年11月16日,韩国陆军总部颁布讨伐命令,参加讨伐的武装力量包括白野战战斗司令部、西南地区战斗司令部、太白地区战斗司令部所属部队及韩国国立警察部队等。12月2日,白野战部队正式发起进攻,对以智异山为核心的游击区展开大规模的围剿和扫荡作战。至1952年3月中旬,大规模讨伐作战结束。整个讨伐作战“捕杀了1.9 万人以上的游击队和土匪”,韩国国内的游击队总数下降至3000 人以下。③参见[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下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275、277 页。曾牢牢控制智异山地区的南部军,在此次行动中受到致命打击。1954年,南部军最后一支成建制的游击队被歼灭,个别游击队员的活动一直坚持到1957年。
(一)朝鲜敌后游击战的地位作用
1.基本完成战役战略配合任务。朝鲜游击战的地位作用,主要是直接和间接配合正面战场人民军的作战。在战役配合上,人民军战术游击部队、人民军第2 军团等,在战术后方迟滞敌军进攻、实施侧翼攻击、切断敌人退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战略配合上,在韩国境内的南方军等游击部队在袭击交通线及其他军警设施,牵制联合国兵力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游击队的作战活动主要是对军警目标采取袭扰的手段,由于身处敌境、力量弱小、装备简陋,其作战的物质效果一般不大。但是,它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即扰乱了韩国后方秩序,吸引“联合国军”的兵力,间接支援第一线战斗的效果,却是不能忽略的。战争爆发之初,“当韩国军队察觉时,头顶上已出现朝鲜军队的飞机,在东海岸已进行奇袭登陆,边境阵地被突破,游击队已展开活动,流言蜚语到处传播,整个韩国瞬间变成了战场”④[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上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423~424 页。。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就是朝鲜游击队很活跃,不断受到朝鲜游击队的威胁。“在游击队和受过训练的共产党破坏分子的袭扰下,我们的补给线不断遭到破坏,后方地区也没有安全保障。这些人都是混在无数难民中渗入我方的。到处是无休止的战斗,无休止的退却,无休止的危险。”⑤[美] M.B.李奇微:《朝鲜战争》,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第39 页。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联合国军不得不使用大量的兵力确保后方的安全,在南方讨伐游击队的通常有包括韩国警察在内的约3 个师兵力,从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人民军正面战场的压力。
2.没有完成发动民众的战略任务。结合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上讲,敌后游击队基本完成了配合人民军作战的任务。但朝鲜当局却对这一成绩并不满意。金日成指出:“在我空中处于劣势,机动性差的条件下,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是要破坏敌人的机动性,分散、歼灭敌人,袭击敌人参谋部和后方,在敌人后方组织第二战线,切断敌人的退路,使敌人陷入恐怖的惊慌之中。可是,不要忘记了这对战略战术上的意义是如何之大!但未能充分加以实现。”①[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上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259 页。让金日成作出如此评价的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敌后游击队所承担的发动民众反抗韩国政府的战略任务没有实现。随着南朝鲜劳动党领导人朴宪永、李承烨等人被定为间谍集团,朝鲜基本否定了韩国境内游击队的作用。朝鲜公开史料指出:“由于美李匪帮实行屠杀政策,朴宪永、李承烨间谍宗派集团进行破坏活动,宗派分子进行宗派斗争,韩国的党组织和游击斗争全面遭到破坏,它的活动未能配合人民军的攻击。正如在战争过程所证实,韩国实际上没有能够组织和动员群众的核心,但美帝国主义的雇佣间谍朴宪永集团虚报韩国有20 万党员,以致对党的战略计划的执行造成了莫大的危害。由于朴宪永、李承烨间谍集团进行了破坏活动,在韩国没有发生群众性的抗美斗争。于是,敌人在后方不受任何抵抗,能把大批兵力顺利地集中到前线。”②[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朝鲜人民正义的祖国解放战争史》,第106 页。上述论断将朝鲜的战略误判全部归罪于朴宪永等人,并完全抹杀了韩国境内南部军等游击队的作用,这显然是不客观的。
(二)朝鲜敌后游击战的启示
1.敌后游击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朝鲜战争中,朝鲜领导人从战略高度去认识和利用游击战争,即利用敌后游击队发动民众反抗“联合国军”和韩国政府,配合人民军解放南朝鲜,但这个战略目标因不切实际最终归于失败。南进作战中,游击队并没有像朝鲜领导者想象的那样,通过游击战争将韩国民众发动起来,配合人民军一举统一朝鲜半岛。该战略目标是以朴宪永为首的南朝鲜劳动党提出来的、并得到金日成的认可。在朝鲜人民军的南进作战计划里,韩国境内的游击队处于重要的位置,是组成第二战线的基础力量。“敌人对南朝鲜劳动党地下势力组织全民起义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因此,他们似乎认为,在游击队的带动下把人民起义力量转化成战争力量,就能够在‘两周内完全解放韩国’”。③[韩]金阳明:《韩国战争史》,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1980年12月,第103 页。1950年4月,为打消斯大林的最后一丝疑虑,金日成在朴宪永的陪同下访问莫斯科。这位南方的共产党领袖向斯大林保证,南方人民会在北方发出信号的第一时间内一呼百应,揭竿而起。然而南方人民并没有真的揭竿而起。④参见[美]D.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王祖宁、刘寅龙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第40 页。原因在于,1950年后的韩国政治环境,已经与1945年日本投降初期有所不同,南朝鲜劳动党和左翼派别遭到美国占领军和韩国政府的严重打击,游击队活动的政治基础已经遭到极大削弱,自然无法完成建立第二战线的战略目标。“朝鲜北方对南方的内部矛盾和游击队力量估计过高,对韩国几年来强化内部统治的效果估计不足,甚至期待韩战爆发后,韩国内部将会出现全民起义的局面,并将此作为赢得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⑤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史》第1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196 页。由此可见,朝鲜敌后游击战的战略目标过高,与实际情况不符,因而也难以成功。所以,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敌后民众的政治倾向,科学合理地制定敌后游击战的战略目标,是开展敌后游击战的先决条件。
2.能否取得民众的支持是敌后游击战成败的关键。五次战役后,交战双方实际上均已明白无法在战场上取得完全的胜利,于是朝鲜战争进入边打边谈的阵地战阶段。既然无法实现建立第二战线、迅速统一朝鲜的战略目标,敌后游击队应当调整战略目标和具体政策,改速胜为持久,作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在韩国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以待朝鲜人民军再次南下。由于以朴宪永为首的南朝鲜劳动党领导人并没有扎根南朝鲜社会,做艰苦细致的动员工作,而是早早地退入北朝鲜,使南方游击队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敌后游击队的领导人也没有长远的政治眼光。因此,游击队在赢得民心方面做得不够。游击队常绑架新兵,屠杀战俘,公开处决政府代表和警察,从无助的村民中抢劫财物,这些“都违背了共产党扎根乡村持久生存的理念。”①[美]A.R.米勒特:《一触即发朝鲜战争(1945—1950)》,秦洪刚译,第265 页。由于来自大后方的补给基本断绝,游击队不得不采取就地取给的方式。为了生存,他们甚至严重侵犯当地居民的利益,如向当地居民掠夺衣服、食物和药品等生活必需品。这就把游击队推向了民众的对立面,从而彻底丧失了生存的社会基础。这种做法“引起了居民的憎恶,导致自己的毁灭”②[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朝鲜战争》中卷,高殿芳、乔廉豪、柯田邦、柳少蕊译校,第117 页。。
与此同时,韩国讨伐部队却在争夺民心方面做出了成绩。1949年秋,白善烨率领第5 师在光州地区讨伐游击队时,就处理过下属部队的扰民事件。该师部分官兵以“通匪”为由,将一个村庄的300 座房屋全部点燃。白善烨了解情况后,当即向村民道歉,并用全师3000 万元军饷帮助村民重建家园。当地老百姓的民心开始向韩国军队倾斜。白善烨指出:“正是从这件事上我领悟到,要想取得反游击作战的胜利,首先是要得民心。”③[韩]白善烨:《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第210 页。在1951年底的讨伐游击队作战中,白善烨更是对部队约法三章:“不许到村中宿营,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带足粮食,有必要时接济当地的百姓,除遇抵抗外不许滥杀无辜等。”④[韩]白善烨:《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第210 页。上述举措,使民心最终转向。
3.敌后游击战要得到大后方的持续支持。辩证地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关系,朝鲜建立敌后游击队,就是为了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游击队力量越大,对正面战场就越有利。因此,为了敌后游击队的生存和发展,大后方要给予其持续不断地支持。在南进作战和五次战役期间,朝鲜政府对敌后游击队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通过陆路和海路对敌后游击队进行人力和物资的支援。五次战役后,由于两军战线在三八线附近趋于稳定,两者之间的直接配合迅速减少。同时,通过南进作战,“朝鲜三周之内直捣釜山的神话,与此前所谓韩国将会有20 万人揭竿而起加入战斗的狂言一样都化为泡影”⑤[美]D.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王祖宁、刘寅龙译,第233 页。。致使朝鲜政府对敌后游击队也不再抱有希望,不再实施援助,而是让其自生自灭。这样,失去大后方支援的敌后游击队,就在韩国和“联合国军”优势兵力的围剿下最终失败。比较而言,越南共产党在抗法战争和抗美救国战争中,就对越南南部的游击队给予了长期的支持。1959年后,北越开辟了通往南方的陆上通道(经由老挝境内,即胡志明小道)和海上通道,以向南方输送干部和物资。在随后的斗争中,还适时派遣人民军正规部队赴南方参战。在北方的大力支持下,南越游击战争迅速发展,成为越南抗美救国战争中至关重要的战略一翼。
敌后游击战的成功,需要在敌后有同情、支持游击战的政治基础,需要有争取民心的群众政策,需要有正面战场持续不断的支援。朝鲜战争中,朝鲜发动的游击战虽然在战役战略配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显然没有达到朝鲜当局的预期目标,并在进入阵地战后迅速消亡。其原因就在于,美国主导下的韩国社会集体右转,已无劳动党和左翼势力生存的空间,加上游击队不重视争取民心的工作,导致游击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朝鲜政府对敌后游击队的态度由失望到不信任、不支持,导致后者在“联合国军”和韩国军警的联合绞杀下最终失败。